<p class="ql-block">上高中第一顿饭,伙房的打饭师傅就认出我是柏山的。</p> <p class="ql-block">那是1978年9月初,具体日子记不得了。我升入高中,到县一中就读,住校。</p><p class="ql-block">那时不像现在,吃住所用交钱就齐活,铺的盖的用的以及吃饭的家伙什儿,都是从家带的。</p><p class="ql-block">母亲事先了解了一些情况,学校的饭不是敞开供应,迟了可能就没有了。而我早晚爱喝稀饭(玉米面粥),通常要喝两碗。于是,母亲让我带一只缸碗来到学校。</p> <p class="ql-block">缸碗,不是现今常用的饭缸那样的缸形的碗,而是我们村独有、自产自用的一种碗。之所以叫缸碗,应是有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其一、以制缸之材料和烧制方式所制;</p><p class="ql-block">其二、喻其大,似缸般能容。</p><p class="ql-block">我带的这只碗,兼备这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其实最小的缸也比缸碗要大许多的,这只是个比喻而已。</p><p class="ql-block">而缸碗的大小,随制做人(我们称之为匠人,三人一盘轮,另两人分别叫搅轮、揉泥)的心思任意而为。缸碗也有小的,很小很小,叫小缸碗儿,五分钱芥圪褡就能装得冒尖。</p><p class="ql-block">母亲让我带这碗来学,就是让我一次可以多打一份粥够我吃好。</p><p class="ql-block">制缸,是我们村在周围几个县范围内独有的行业。所以只要提到缸,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联系到柏山。而且,缸、盆之类的大型缸品物件会卖到较远的一些地方,像碗、罐等小物件,基本上都是自用,使用范围很小,具有独特的地域标志性。所以当我把我的碗递进打饭窗口时,打饭师傅不由就脱口而出:哟,柏山哩!</p> <p class="ql-block">曾经试过,我的这只碗最多一次可以打四份粥。但后来伙房可能是为了方便管理,不管多大的碗,每次只能打一份粥,所以我的缸碗就失去了实用意义,后来还偶而成为同学们闲谈时的笑料。而伙房的这个措施,却让我练出了快吃饭、吃饭快的方法:打出来粥来,筷子一边搅嘴一边吹,换气时顺势吸溜一口,好赶快吃完能跟得上再打一份。</p><p class="ql-block">那只碗后来是又拿回家了还是送人了,记不得了,反正现在找不到了。但它曾经举校闻名过!因为有同学给我说过,当年的校友曾说到俺班有人带个大缸碗。如果放到现在,或许就会红一下,网红。</p> <p class="ql-block">当年与那只缸碗一起带到学校的还有一只小罐,是一只新罐,母亲是让我当尿罐用的,但一次也没用过,因为学校为在每个宿舍里放了一只大桶当尿桶。</p><p class="ql-block">那只罐后来送了南乡一位同学。</p> <p class="ql-block">常言说,有啥耍啥。我们这儿有缸土缸窑院,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缸”的!这个“缸”,不是指成品缸,而是说这些东西都是用缸土做的,在缸窑里烧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东西叫盐臼,捣盐用的。以前的盐都是大颗粒,买回来得加工成细粒。抓几粒放进去,捣几下就可以用了。但南乡人叫它蒜臼,应该是用它捣蒜泥了,但他们不捣盐么?没问过。</p> <p class="ql-block">就连儿童玩具,也可以是缸的!这是一个缸碾磙,直径、高度都不足十厘米,铁条弯个框子套上,拴根绳子拉着,可以跑得不亦乐乐!</p> <p class="ql-block">这些小物件,我们称之为“耍货儿”、“碎家伙儿”,用料很少,体积很小,进窑烧制时放在边角旮旯或大缸间的空隙里,不占地方,所以当年很少拿去卖钱,而是自用或送人。卖菜人有句口头语叫“买葱搭芫荽”听过吧,我们这儿也有句类似的口头禅:买缸搭盐(研)臼!</p><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乔迁时要在新居摆这个物件:它叫chuān,这个字我认为应该是个带“缶”旁的字,但在chuān部找不到带“缶”旁的字。放把尺子,谐音“有吃有穿”,取个吉祥富足之意。以前很随便就可以找一个,可现在买也很难买到这样好品相的了。</p> <p class="ql-block">后记1、今天(2023年12月31日)在百度上看一篇介绍利簋的文章,其中两段话或可为我的文章做旁证(见图中划红线的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