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贵州 黔行之旅(黔东南苗乡侗寨)

麦田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摄影/行者</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编文/麦田</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黔东南是我国苗族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网红地首推“西江苗寨”。可那里的人山人海,着实吓退了我们, 退而求其次去了肇兴侗寨和芭莎苗寨。徜徉在绿色的原生态大山里,感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我们一生难得的体验。</i></p> 肇兴侗寨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侗寨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秀丽田园,侗族民居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副副如画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出入口很别致,青一色的侗寨寨门让人眼前生輝,瞬间爱上这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古寨。</p> <p class="ql-block">国内规模最大的侗寨鼓楼建筑群落坐落于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故又被誉为“鼓楼之乡”。</p> <p class="ql-block">寨中鼓楼、风雨桥、戏台、吊脚楼、禾仓保存完好,曾经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侗家民族文化风格比较综合,建筑、服装、刺绣、银饰、音乐等都不逊于其他侗乡。</p> <p class="ql-block">进入侗寨只有一条主街,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多是商铺和客栈餐馆,除经营当地土特产外,还售卖和出租侗寨服装。</p> 鼓楼群 <p class="ql-block"><i>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公共建筑物,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肇兴侗寨鼓楼群最为著名。寨中共建有鼓楼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i></p> <p class="ql-block">侗族民间有个说法:“未建寨,先建楼。”旧时,寨火山害、土匪骚扰,凡有重大事宜商议,均登顶击鼓。一楼鼓鸣,村寨相传,百姓应声而至,聚于鼓楼。如今,踩堂祭祖、迎宾送客、集众议事、嫁娶丧葬等重大事宜,侗族人也相聚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状。屋檐梁宇间飞鸟、花卉、龙凤等精巧别致,栩栩如生。鼓楼顶层悬挂长形细腰的牛皮大鼓,这也正是“鼓楼”名字由来。</p> <p class="ql-block">在侗寨,通常一寨一姓一鼓楼。肇兴侗寨中矗立着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一座鼓楼便是一个寨子的标志,5座鼓楼便代表着5个寨子和族群。</p> <p class="ql-block">5座鼓楼中,最早建立是礼团鼓楼,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982年,是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楼顶置五节葫芦形塔刹。</p> <p class="ql-block">义团鼓楼始建于18世纪,位于河边桥头,道路从中穿过,鼓楼的后面是一个精致的戏台,长期作为侗族大歌的表演场地。</p> <p class="ql-block">仁团鼓楼位于东面寨头,只有7层,高21.7米,是最矮小的鼓楼,象征着质朴大方的精神风格。</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齐心的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称赞鼓楼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p> 非遗文化:靛染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几乎家家户户的窗边都挂着染好的长布,靛染在这似乎是很家常的一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靛染可以制作出很多的作品,像布、衣、画、伞、手袋等都可以个性化制作,最难的是设计草图。</p> <p class="ql-block">女子的侗服华丽多彩,闪烁着独特的韵味。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侗族的传统和文化。</p> 水街景观 <p class="ql-block">寨子中央有一条像龙的溪流穿越整个村寨,看风雨桥,拍吊脚楼,顺着寨中的溪流走,保证一个都不会少。</p> <p class="ql-block">看鼓楼少不了看风雨桥,每个鼓楼边,总有一座风雨桥。风雨桥本叫做“花桥”,侗族青年男女喜欢在桥上对歌,寻心爱的人。日常为人们休息、避风雨之用,也称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上游的“仁团鼓楼”,“仁团花桥”就在右边,在花桥上回望,溪流两旁的吊脚楼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沿河而建的木房木屋,高低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随手一拍,即可入画。</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凤凰古城的喧嚣,也没有千户苗寨的热闹,肇兴是一个有烟火气息的地方。</p> 堂安侗寨 <p class="ql-block">堂安侗寨在肇兴侗寨的山顶上,巴士沿山路盘旋而上,直达堂安侗寨的山脚下,再搭乘当地人私家小车到村寨门口。</p> <p class="ql-block">堂安是挪威在贵州资助的4个生态人文保护区中的一个,是我国侗族地区唯一的生态博物馆。和肇兴侗寨相比,堂安侗寨显得玲珑袖珍,也更为安静。</p> <p class="ql-block">虽然两个村寨相距也就一座山的距离,但却是两个天地。堂安侗寨相对淳朴很多,客栈没有肇兴多,旅游开发相对落后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真正的田园世界,四面青山,阡陌纵横,梯田层叠,一湾溪水穿村而过,农舍鸡犬之声相闻。大家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在村后的梯田,赏心悦目的绿色让外来客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唐安虽小,也有自己的鼓楼。虽然来这里的游人很少,但人们不会对外来客感到好奇。寨中还有侗族文化博物馆,人文景观古朴典雅。堂安侗寨更适合想静心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夜幕刚落,深山里的侗寨人家,传来了悠悠歌声,宛如天籁。古老的肇兴侗寨,篝火燃起,大家齐聚鼓楼,共吹芦笙,齐唱侗族大歌。</p>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的夜晚灯火辉煌,把景区入口处的幢幢桐族建筑之精美表现得淋漓尽致。</p> 黄岗侗寨 <p class="ql-block"><i>离肇兴侗寨30公里外的黄岗侗寨,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至今鲜为人知,依然保存着原生态的宝藏侗寨。</i></p> <p class="ql-block">寨内有五座鼓楼、一座花桥,四周古松环抱,寨边禾仓林立、禾晾有序排列,把村寨围在中间。收禾季节,层层禾晾,变成一道道金色屏障,而这道金色禾晾正是黄岗名称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走进寨中,古村魅力逐渐显现。这是一座完完整整的原生态侗寨,所有的建筑都极富民族传统特色。</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虽然只有300多户1600多人口,却也有着五座鼓楼和一座花桥,据说黄岗侗族的先人是五兄弟,此后逐渐演化出五大族群,于是就建造了五座鼓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离寨门最近的高罗鼓楼,工艺极为精湛,顶层置一面大鼓,由族中的领袖执掌。</p> <p class="ql-block">这里远离人山人海,没有游客,没有商业化,一切都是原生态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二楼窗户里一双探索的小眼神,正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大千世界。</p> <p class="ql-block">妇女们在自家屋门前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各自手中的活计。</p> <p class="ql-block">老人听不懂我们的话,但一声“您好”,灿烂的笑在脸上荡漾开来,缺了牙的嘴怎么也合不拢……</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孩子没有课业压力,笑容肆意而烂漫。童年就应该这样,尽情地玩乐尽情地欢笑……</p> <p class="ql-block">顺便问起这位妇女的年龄,回答说是四十多岁。哇,她看上去与6、70岁的老人无异。原来,在黄冈,你真的可以忘记年龄,因为40岁和70岁没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听说附近山坡有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寨子。有人指了一条山路,我们一路向上攀登,途中一处建筑工地,哪怕是新建建筑,黄岗人依然使用传统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可惜没有找到观景台,原来走错方向了。不过,这里的视野也不错。群山环抱,古寨悠悠。800年的黄岗侗寨,以其完整的侗族建筑群,朴实的民风民俗,让人记忆深刻,留连忘返。</p> 芭莎苗寨 <p class="ql-block"><i>一个以“最后的枪手部落”闻名的苗寨,被称为世界上神秘的21个部落之一。世居于此的苗民至今仍保持着2000年前的神秘习俗,是一个以树为神的原生文化村落。</i></p> <p class="ql-block">岜沙自称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逐鹿中原蚩尤战败被杀后,其族人便向南逃亡。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岜沙,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进入苗寨,必先过这道寨门。</p> 以树为神 <p class="ql-block">“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在岜沙,一棵树就是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p> <p class="ql-block">1977年,岜沙人砍倒村头一株古香樟树,运到北京用于建造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以示纪念,岜沙人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p> 镰刀剃头 <p class="ql-block">寨中的岜沙苗族文化陈列室,展示了岜沙苗寨保留的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二楼是一个观景台,可以眺望整个寨子。视野开阔,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苗寨坐落在月亮山的腹地,周边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平静而安逸,似乎与现代文明有点格格不入。</p> 最后一个持枪部落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成年男子们肩扛着各式火枪行走在大街小巷中。他们那副自豪、自在的神情,是寨子里最洒脱的人。</p> <p class="ql-block">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p> <p class="ql-block">在政府的特别允许政策下,芭莎男人得以保留传统,至今仍拥许佩刀扛枪,因而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p> 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p class="ql-block">岜沙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之理想得天独厚;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人家,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居民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除了完整的吊脚楼民居,大寨内还有一条小路通往禾仓群,这里是岜沙人储存粮食的地方。农历九、十月的折禾节,禾仓群的高大木架上一片金黄,待禾草晾干后再收进禾仓。</p> <p class="ql-block">芭莎苗人长期居住在山高路险、浓云密布、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与外界交流甚少。</p> <p class="ql-block">刀耕火种,狩猎为伴,至今过着男耕女织的原始生活。</p> <p class="ql-block">芭莎女人以料理家务哺育孩子为主。纺线织布,蜡染刺秀织品。她们不与外界交往,很少有人上学读书。但苗家女着装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骄阳似火,山高水长。远远遥望村寨,如此寂静、如此恬淡。碧山秀水间,吊脚木楼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岜沙苗寨是一个充满魅力与浪漫的地方,值得每一个喜欢旅游和探险的人前往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浏览,谢绝送花🙏🙏🙏祝朋友们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