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3日,作为学校的师训主任,我有幸带领我校新入职教师参加了河东区2023年新选聘教师试用期培训第二期集中培训活动。在本次会议上,聆听了临沂两位本土专家张锐和王维审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午,临沂市罗庄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督导学会特聘专家,教育部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张锐老师为新教师作了题为《研究:名师的一种生活常态》的报告。围绕着“研究”这个大主题,张老师从如何专业地与家长交流:家校合作很重要?教师成长的心理阶段与危机、课题研究过程中地四种关键转化、跨学科学习等方面讲述名师的成长经验。张老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所带研究团队的成果,深入浅出地为新老师们揭开了教师专业成长最关键的一步——研究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报告,既有专业的理论支撑,又有生动丰富的案例支撑,尤其是遇到专业术语,张老师就会用生活中的常见的事情进行分析,比如医生看病,比如做饭炒菜,再比如用导航软件选择出行路线等,让老师们感觉生动有趣,毫不枯燥。张老师特别善于将新教师、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对比,让新老师们认识到自己专业成长还需从哪些方面去努力。</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报告,帮助新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的意义所在,知道了研究的路径,更明确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特别是张老师结合新课标、及国际教育理念,对大单元、大观念、大情境、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教学评一致化的阐释,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新教育改革的窗户,让他们初步探寻到教育前进的方向。力学笃行、熟能生巧、开拓创新,是张老师告诉新老师们对待研究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现场展示了他手写的28米长卷《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诊断教学深化研究设计图》,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特别是听说他最长的一幅是花费了他220个小时手工绘制的78米长的作品时,更是让我感动。再看到他为了研究,将所有能搜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搜出来,并全部读完,有的还不止一遍;再看到他展示的他分门别类整理出的浩如烟海的文献时,我顿生敬佩之心。张老师是真研究,他的每个研究都是他在翻阅完所有文献资料后,经过甄别、提炼、融合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并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践,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张老师有底气告诉我们,他的研究是成功的。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学的知识储备,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还有他专业又浅显直白的语言,让我钦佩。</p> <p class="ql-block"> 下午,“叙事教育”倡导者,“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起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王维审老师为新教师作了题为《教师发展:从专业化到个性化》的报告。王老师把教师成长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雕琢阶段,也就是专业化阶段;二是凿井阶段,就是个性化阶段。王老师从教师专业化讲起,指明了专业化就是走向公共的标准,引导新教师从目标的专业化、过程的专业化以及结果的专业化三个方面理解教师专业化,强调教师实现专业化之后应向个性化转变,凝练自己的思想,锻造自己的品牌,开拓自己的领域,向往无限的未来。在此过程中,王老师呼吁老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义”,进入教师成长的“二次呼吸”的二次成长期。</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认为:教育研究,要培养一份值得终生迷恋的喜欢——教育叙事。王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自己的工作感悟,从“写故事”到“用故事”,再到“研故事”这样的历程,以具体事例来教老师们如何展开研究视域下的教育叙事的撰写。一事精致,便能动人。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认准目标,就要深耕不辍,才能获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告诉我们,走向个性化,要做到把八个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技巧型向智慧型转变”“由控制型向民主型转变“”由单向输出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老黄牛型向成功型转变”“由严师型向良师益友型转变”“由专业化向个性化转变”。王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思维早已固化,早已进入职业的下滑区,如何让自己的成长曲线图一直持续向上呢?王老师告诉我们应该进入教师成长的“二次呼吸期”,暨个性化成长期。只要这样,才能延续我们的职业生长期。</p> <p class="ql-block"> 你当像鸟看到自己的山,你才可像鸟飞往自己的山。我们在教育生涯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重视自己的专业成长,端正心态,不断学习,随时以奋斗的身姿投入新的挑战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