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幻的峰颠--﹣六十年代的莱芜一中 张西爵

孙启随

<p class="ql-block">散文集《在梦幻的峰巅》第21篇 </p><p class="ql-block">在梦幻的峰颠</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莱芜一中</p><p class="ql-block">张西爵</p><p class="ql-block">1965 年莱芜一中南门和影壁墙</p><p class="ql-block">位处莱城西关,前临牟汶河,背依雅鹿山【注】,东临县政府,西临莱芜师范-﹣没错!这就是我曾经的母校,上世纪中后期的莱芜一中。</p><p class="ql-block">1965年暑期过罢,我踏上了到莱芜县城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进了莱芜城西关,沿东西大街东行,路北是莱芜师范,路南是西关机械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莱芜师范是县内唯一的中专学校,西关机械厂是县内最大的机械厂。过了师范东行不远,有一座石板小桥,桥下流水潺潺,向南汇入牟汶河。跨过石桥东行几十步,有一段上坡石阶,石阶不长但稍微陡峭。登上阶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石板街是旧时县太爷进出东西两关的官道,一中南门就耸立在石板街西端的路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一中已有南北两座大门。南门向阳,为正门。该门是一座经过改建了的大门,"上新"而"下旧",有点老头戴新帽的样子。说它"上新",是因为门楼的上部镶嵌着一个由混凝土浇筑的大五角星﹣﹣五角星是新中国的象征,是新时代的标志,也是六七十年代机关、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场所大门的通用样式;说它"下旧",因为它的下部是民国乃至皇清时期的建筑,门楼由砖石发矿,如城门般宽厚结实,给人粗老笨壮之感。校门的东边挂着三块比成还高的条形木牌,正中那块写着"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一行方正大字。</p><p class="ql-block">一中校门的对过是回民居住区,其宅舍大门多已破旧不堪,但却是青砖小瓦,飞檐走兽,曾经的辉煌和气派就掩映在这些残瓦颓壁之间。向南望,是一块块大小不一和形状各异的小菜园﹣毫无疑问,这是西关社员的自留地。菜园周遭是荆棘围成的篱笆园墙,内种茄子、窝瓜、韭菜、西红柿、豆角之类的家常蔬菜,看上去高低错落不一,满园的青翠和生机。园与园中间阡陌交通,有一条羊肠小道顺水沟通向牟汶河大堤。牟汶河是莱芜的母亲河,沿畔岸柳成行,绿杨成荫;堤下波光粼粼,明明秀秀;岸边有一只木船靠水闸停泊,任凭风浪摇摆晃荡,却不见摆渡的船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吗?有那么点意思,但时令不对。还好,有几只白鹳鸟儿在船上歇足,那亭亭玉立的样子煞是美观可爱。时值秋热难耐,知了噪耳,有洗澡者在河中嬉戏玩耍、避热消暑﹣这应是临河的妙处,上苍惠顾,爽不可言。</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即将就读的莱芜中前门,牟汶河那翡翠般的碧波日日夜夜涤刷着她的情影。</p><p class="ql-block">对这个造型古朴的大门,我早已不再陌生。三个月前,身为五中锻炼队队长的我曾和队友们两次走进这个大门:第一次是参加莱芜县中学春季田径运动会,第二次是参加莱芜县中学排球锦标赛。两次出赛,五中队都发挥出色,抱着奖状和锦旗而归,为母校莱芜五中争得了荣誉,也让一中和师范的几位校长们记住了我的名字。如今,我正式走进这个大门,成了这里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自一中南门进校,迎面是一个八边形大花池。由花池向东,是一堵南北走向的空心影壁墙。影壁墙的背后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该小楼为清末建筑,是一中的老古董之一。小楼的东面有一个独立的小院,住着学校领导及其家属。</p><p class="ql-block">一中校园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路,西边那条自影壁墙向北,直达男生宿舍区;东边那条自家属院向北,直达一中北门。两条大路把一中分为西、中、东三大片。西片自花池起向北,依次是办公室、教室、小操场、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和厕所;中片自家属院起向北,依次是教学实验室(含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教室、大会主席台及其西面的学生宿舍;东片自家属院起,向北依次是伙房、大操场、学校北门。大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处独立的小院,该小院是女生宿舍区﹣受传统观念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女孩子上学的少,能考入初中乃至高中的就更少了。为了安全和方便,学校把女生宿舍集中到了这个独立的小院之中,并加筑了院墙。大操场的东面也有一处厕所,有男女和教工之分。大会主席台位居中片的教室之北,与大操场隔路相对。一中大操场可容纳上万人开会,是举办超大型集会的理想场所﹣﹣莱芜县的许多集会都在这儿举行,使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一中本校。</p><p class="ql-block">与南门相比,一中的北门则比较简单:东西两边是两个对称的水泥垛子,垛子中间是两扇铁棂子大门,铁棂子的顶端焊着矛头,门东有一间小屋为传达室。这是六十年代中期的学校大门样式,与工矿企业的大门没多大区别。莱芜北部及东北和西北部的学生大多经此门回家或者返校。</p><p class="ql-block">走出北门,门外是宽阔平坦的泰莱大公路,公路的正北约三里处是莱芜八景之一的雅鹿山,雅鹿山东挂着一个高高在上的村庄﹣﹣叫北铺。</p><p class="ql-block">雅鹿山东西走向,不高,也不长,一溜横摆着九个小山头,故名九顶雅鹿山。雅鹿山的故事很多,据传:一日闲暇,泰山碧霞元君向东俯瞰,见一九顶小山有金凤凰盘旋,大喜,以为祥瑞之地,遂将九位鹿仙安置在这里修炼,时常救民于水火之中。为了感恩,人们称颂该山为雅鹿山。雅鹿山多梅花鹿,悦耳的鸣叫声不绝于耳,人们又称此山为鹿鸣山。</p><p class="ql-block">-﹣雅鹿山横亘于一中之北、莱城西北,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风,俯瞰祖佑着莱芜县城及其属下最高学府﹣﹣莱芜一中和莱芜师范。芜县城及其属下最高学府﹣﹣莱芜一中和莱芜师范。</p><p class="ql-block">一中西北、雅鹿山前怀是矿山煤矿高耸的渣子山,矿山煤矿因生产咋子炭而出名。咋子炭系无烟煤,火焰毒烈,热量忒高,适合冶炼。莱芜自古盛产铁矿石和煤炭,秦汉时期莱芜就有了冶炼记载,雅鹿山及其四周的冶炼遗址比比可见。六十年代中期,矿山煤矿正值盛产期,是莱芜的支柱企业,名扬省内外。除了矿煤,一中以北、以西、以东三面都是隶属西关和北铺两个生产大队的庄稼地,种植着高粱、谷子、大豆、玉米或地瓜﹣这里是莱城的城郊,莱城东西两关和临近的北铺都隶属矿山公社。"矿山公社"是大跃进的产物,因矿山煤矿而得名。东西两关居民都是社员身份,靠工分和人口吃粮食,没有城镇优惠。莱芜一中就处在西关和莱芜县政府之间。资历老、校园大、班级多、高考升学率高是莱芜一中的四大特点。 </p><p class="ql-block">莱芜一中的的历史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9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在万福山(望夫山)大庙创办莱芜中学,翌年秋并入泰山中学。1945年9月,泰山专属在莱城西关成立泰山区鲁中第一中学,翌年11月并入泰山中学。</p><p class="ql-block">1952年夏,山东省文教厅决定在莱芜建立一所中学﹣山东省莱芜中学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20日,"山东省莱芜中学"更名为"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经泰安地区教育局批准,开始招生高中学生,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成为完全中学。</p><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定为山东省33所重点中学之一,由省统一领导。</p><p class="ql-block">莱芜一中不愧为莱芜县第一中学。单说班级,一中含初中和高中两个级部,每个级部都是十二个班的规模,总计二十四个班的编制。这一点,位处口镇的莱芜二中没法相比。二中也有初、高中两个级部,初中级部是十二个班的规模,高中芜二中没法相比。二中也有初、高中两个级部,初中级部是十二个班的规模,高中级部是三个班的规模﹣也即每年只招生一个高中班,总计十五个班的编制。除二中以外,莱芜较大的中学还有四中、五中和六中。四中在颜庄、五中在寨里、六中在鲁西,三处中学都是全日制初级中学,论班级正好是一中的二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当然,莱芜一中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高考成绩。1961年,一中首届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一炮打响。此后几届,越战越勇,越考越好,升学率高居泰安地区之首,在省内外名声大振。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校长程明独具卓识,打破框框不拘一格广招教师人才,为一中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二是一中教师业务水平高,干教育兢兢业业;三是莱芜学生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冲劲﹣﹣这一点,极像他们的父辈。这些,早在我们报考一中时就听老师们讲过。</p><p class="ql-block">我是抱着改变命运的美梦走进一中的。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的父母更是把当社员当到了极致。社员太苦啦,年年月月累死累活却依旧吃糠咽菜,看不到希望和生机。我土改那年生人,到1965年已十八周岁。十八岁的我有了想法:不能重蹈父辈们的覆辙!不能重蹈当社员的覆辙!我坚信那句名言:"有一分辛勤,就有一分收获"。只要付出了勤奋和汗水,我的脱离农村的梦就一定能够实现。非但是我,与我同时跨进一中大门的同学们都是这样想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梦能否在此实现?不得而知。那时候,我们都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看到的是阳光雨露,听到的是翠鸟啼鸣,想到的是前程似锦。至于以后有啥变数,是否有狂风暴雨袭来,浑然无知。</p><p class="ql-block">【注】:雅鹿山:也叫巩山或矿山,在莱芜旧县城西北。</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31日重新修改</p> <p class="ql-block">散文集《在梦幻的峰巅》第21篇 </p><p class="ql-block">在梦幻的峰颠</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莱芜一中</p><p class="ql-block">张西爵</p><p class="ql-block">1965 年莱芜一中南门和影壁墙</p><p class="ql-block">位处莱城西关,前临牟汶河,背依雅鹿山【注】,东临县政府,西临莱芜师范-﹣没错!这就是我曾经的母校,上世纪中后期的莱芜一中。</p><p class="ql-block">1965年暑期过罢,我踏上了到莱芜县城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进了莱芜城西关,沿东西大街东行,路北是莱芜师范,路南是西关机械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莱芜师范是县内唯一的中专学校,西关机械厂是县内最大的机械厂。过了师范东行不远,有一座石板小桥,桥下流水潺潺,向南汇入牟汶河。跨过石桥东行几十步,有一段上坡石阶,石阶不长但稍微陡峭。登上阶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石板街是旧时县太爷进出东西两关的官道,一中南门就耸立在石板街西端的路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一中已有南北两座大门。南门向阳,为正门。该门是一座经过改建了的大门,"上新"而"下旧",有点老头戴新帽的样子。说它"上新",是因为门楼的上部镶嵌着一个由混凝土浇筑的大五角星﹣﹣五角星是新中国的象征,是新时代的标志,也是六七十年代机关、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场所大门的通用样式;说它</p> <p class="ql-block">"下旧",因为它的下部是民国乃至皇清时期的建筑,门楼由砖石发矿,如城门般宽厚结实,给人粗老笨壮之感。校门的东边挂着三块比成还高的条形木牌,正中那块写着"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一行方正大字。</p><p class="ql-block">一中校门的对过是回民居住区,其宅舍大门多已破旧不堪,但却是青砖小瓦,飞檐走兽,曾经的辉煌和气派就掩映在这些残瓦颓壁之间。向南望,是一块块大小不一和形状各异的小菜园﹣毫无疑问,这是西关社员的自留地。菜园周遭是荆棘围成的篱笆园墙,内种茄子、窝瓜、韭菜、西红柿、豆角之类的家常蔬菜,看上去高低错落不一,满园的青翠和生机。园与园中间阡陌交通,有一条羊肠小道顺水沟通向牟汶河大堤。牟汶河是莱芜的母亲河,沿畔岸柳成行,绿杨成荫;堤下波光粼粼,明明秀秀;岸边有一只木船靠水闸停泊,任凭风浪摇摆晃荡,却不见摆渡的船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吗?有那么点意思,但时令不对。还好,有几只白鹳鸟儿在船上歇足,那亭亭玉立的样子煞是美观可爱。时值秋热难耐,知了噪耳,有洗澡者在河中嬉戏玩耍、避热消暑﹣这应是临河的妙处,上苍惠顾,爽不可言。</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即将就读的莱芜中前门,牟汶河那翡翠般的碧波日日夜夜涤刷着她的情影。</p><p class="ql-block">对这个造型古朴的大门,我早已不再陌生。三个月前,身为五中锻炼队队长的我曾和队友们两次走进这个大门:第一次是参加莱芜县中学春季田径运动会,第二次是参加莱芜县中学排球锦标赛。两次出赛,五中队都发挥出色,抱着奖状和锦旗而归,为母校莱芜五中争得了荣誉,也让一中和师范的几位校长们记住了我的名字。如今,我正式走进这个大门,成了这里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自一中南门进校,迎面是一个八边形大花池。由花池向东,是一堵南北走向的空心影壁墙。影壁墙的背后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该小楼为清末建筑,是一中的老古董之一。小楼的东面有一个独立的小院,住着学校领导及其家属。</p><p class="ql-block">一中校园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路,西边那条自影壁墙向北,直达男生宿舍区;东边那条自家属院向北,直达一中北门。两条大路把一中分为西、中、东三大片。西片自花池起向北,依次是办公室、教室、小操场、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和厕所;中片自家属院起向北,依次是教学实验室(含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教室、大会主席台及其西面的学生宿舍;东片自家属院起,向北依次是伙</p> <p class="ql-block">房、大操场、学校北门。大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处独立的小院,该小院是女生宿舍区﹣受传统观念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女孩子上学的少,能考入初中乃至高中的就更少了。为了安全和方便,学校把女生宿舍集中到了这个独立的小院之中,并加筑了院墙。大操场的东面也有一处厕所,有男女和教工之分。大会主席台位居中片的教室之北,与大操场隔路相对。一中大操场可容纳上万人开会,是举办超大型集会的理想场所﹣﹣莱芜县的许多集会都在这儿举行,使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一中本校。</p><p class="ql-block">与南门相比,一中的北门则比较简单:东西两边是两个对称的水泥垛子,垛子中间是两扇铁棂子大门,铁棂子的顶端焊着矛头,门东有一间小屋为传达室。这是六十年代中期的学校大门样式,与工矿企业的大门没多大区别。莱芜北部及东北和西北部的学生大多经此门回家或者返校。</p><p class="ql-block">走出北门,门外是宽阔平坦的泰莱大公路,公路的正北约三里处是莱芜八景之一的雅鹿山,雅鹿山东挂着一个高高在上的村庄﹣﹣叫北铺。</p><p class="ql-block">雅鹿山东西走向,不高,也不长,一溜横摆着九个小山头,故名九顶雅鹿山。雅鹿山的故事很多,据传:一日闲暇,泰山碧霞元君向东俯瞰,见一九顶小山有金凤凰盘旋,大喜,以为祥瑞之地,遂将九位鹿仙安置在这里修炼,时常救民于水火之中。为了感恩,人们称颂该山为雅鹿山。雅鹿山多梅花鹿,悦耳的鸣叫声不绝于耳,人们又称此山为鹿鸣山。</p><p class="ql-block">-﹣雅鹿山横亘于一中之北、莱城西北,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风,俯瞰祖佑着莱芜县城及其属下最高学府﹣﹣莱芜一中和莱芜师范。芜县城及其属下最高学府﹣﹣莱芜一中和莱芜师范。</p><p class="ql-block">一中西北、雅鹿山前怀是矿山煤矿高耸的渣子山,矿山煤矿因生产咋子炭而出名。咋子炭系无烟煤,火焰毒烈,热量忒高,适合冶炼。莱芜自古盛产铁矿石和煤炭,秦汉时期莱芜就有了冶炼记载,雅鹿山及其四周的冶炼遗址比比可见。六十年代中期,矿山煤矿正值盛产期,是莱芜的支柱企业,名扬省内外。除了矿煤,一中以北、以西、以东三面都是隶属西关和北铺两个生产大队的庄稼地,种植着高粱、谷子、大豆、玉米或地瓜﹣这里是莱城的城郊,莱城东西两关和临近的北铺都隶属矿山公社。"矿山公社"是大跃进的产物,因矿山煤矿而得名。东西两关居民都是社员身份,靠工分和人口吃粮食,没有城镇优惠。莱芜一中就处在西关和莱芜县政府之间。</p> <p class="ql-block">资历老、校园大、班级多、高考升学率高是莱芜一中的四大特点。 </p><p class="ql-block">莱芜一中的的历史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9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在万福山(望夫山)大庙创办莱芜中学,翌年秋并入泰山中学。1945年9月,泰山专属在莱城西关成立泰山区鲁中第一中学,翌年11月并入泰山中学。</p><p class="ql-block">1952年夏,山东省文教厅决定在莱芜建立一所中学﹣山东省莱芜中学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20日,"山东省莱芜中学"更名为"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经泰安地区教育局批准,开始招生高中学生,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成为完全中学。</p><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定为山东省33所重点中学之一,由省统一领导。</p><p class="ql-block">莱芜一中不愧为莱芜县第一中学。单说班级,一中含初中和高中两个级部,每个级部都是十二个班的规模,总计二十四个班的编制。这一点,位处口镇的莱芜二中没法相比。二中也有初、高中两个级部,初中级部是十二个班的规模,高中芜二中没法相比。二中也有初、高中两个级部,初中级部是十二个班的规模,高中级部是三个班的规模﹣也即每年只招生一个高中班,总计十五个班的编制。除二中以外,莱芜较大的中学还有四中、五中和六中。四中在颜庄、五中在寨里、六中在鲁西,三处中学都是全日制初级中学,论班级正好是一中的二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当然,莱芜一中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高考成绩。1961年,一中首届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一炮打响。此后几届,越战越勇,越考越好,升学率高居泰安地区之首,在省内外名声大振。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校长程明独具卓识,打破框框不拘一格广招教师人才,为一中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二是一中教师业务水平高,干教育兢兢业业;三是莱芜学生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冲劲﹣﹣这一点,极像他们的父辈。这些,早在我们报考一中时就听老师们讲过。</p><p class="ql-block">我是抱着改变命运的美梦走进一中的。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的父母更是把当社员当到了极致。社员太苦啦,年年月月累死累活却依旧吃糠咽菜,看不到希望和生机。我土改那年生人,到1965年已十八周岁。十八岁的我有了想法:不能重蹈父辈们的覆辙!不能重蹈当社员的覆辙!我坚信那句名言:"有一分辛勤,就有一分收获"。只要付出了勤奋和汗水,我的脱离农村的梦就一定能够实现。非但是我,与我同时跨进一中大门的同学们都是这样想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梦能否在此实现?不得而知。那时候,我们都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看到的是阳光雨露,听到的是翠鸟啼鸣,想到的是前程似锦。至于以后有啥变数,是否有狂风暴雨袭来,浑然无知。</p><p class="ql-block">【注】:雅鹿山:也叫巩山或矿山,在莱芜旧县城西北。</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31日重新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