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张画是不是一定要表达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暨【大荒摄影】观2023年海边雕塑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画,画的是什么?是为了寻找新的表现语言。这不是很容易。我有时要憋上一年多,才找出一种不同的画法。找不到了就没有了动力,也没有了激情。有时会到摄影中去找乐子,摄影是我绘画的另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艺术联合会今年(2023年)10月底举办了一次艺术展。一天我在展馆值班,与一位观众聊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你怎么看这些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四十多岁做IT的华裔硕士毕业生,他指着画中的人物说:这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还使用了诸如“倔强”、”不甘屈从”等词汇。</p> <p class="ql-block">我以前总结过:基本上几乎全部的“非作画人士”,使用相同的眼光和标准来观看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我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部分情况下,观众面对一幅艺术作品,使劲儿地想看(琢磨)出“内容”来,是由于观众看不出它的艺术语言来。艺术语言即一幅画的形式语言,简言之“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绘画的形式语言,对于“非作画人士”,或者只临摹过画没有做过创作的人来讲,有点难。</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文革时期全民批判中国绘画界老前辈林风眠,说他的仕女画“萎靡不振”,他的水墨风景画《秋鹜》里乌云密布、逆风而行。林老前辈找谁说理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微信上和沈嘉蔚聊起这些来。他说:“面对一幅艺术作品使劲儿想其内容,是近一百年发生的事。这是哲学战胜了艺术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古典绘画说故事,俄罗斯、苏联绘画叙事抒情,当代艺术讲观念含隐喻。海边的雕塑作品叙事不多,言简意骇,用形态体块语言打动观众。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它带来了有价值的(新的)形式语言。”</p> <p class="ql-block">沈嘉蔚:“印象派有叙事吗?有哲理吗?绘画在印象派时代摆脱了叙事的负担到了后现代又套上了哲学的枷锁。这说明人类总不满足于只欣赏看到的画面而非要深究它背后的含义— 无论其存在与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念只是高级形态的叙事。绘画又成为小媳妇了。大画家是早已看穿了这一套把戏的。你看弗洛伊德画人体,霍克尼画英国故乡风景,何曾去想什么观念不观念的!他们就是追求一件事:好看。</p> <p class="ql-block">“评论家力图在弗洛伊德的人体背后挖掘出什么‘存在主义’,他们不这样做就没饭吃了。所谓的当代艺术就是新生代艺术家与新生代艺评人和策展人联手合谋混饭吃的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中崛起的新生代艺术大师必定是看透这套把戏的真正有才华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喜爱的列维坦、希斯金风景画,乔治·莫兰迪的静物,亨利·摩尔的雕塑和印象派绘画都没有内容。艺术作品有无内容可以选择,但它的艺术语言不可缺少。重要的是,内容不可削弱形式或代替形式。这种“内容代替形式”的例子常常在漫画作品中看到。内容很好但缺乏构思,画面上堆积了一些文字标签,像是一张说明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艺术有优秀和平庸之分,当代艺术也一样。并不是一进入当代就自动地成为优秀的了。徒有其表的当代艺术也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为嘉蔚的话叫好。绘画不应该成为叙事的“小媳妇”,“找故事找含义”是一种纯粹的“低级习惯”!</p> <p class="ql-block">绘画一直以来都有两种:有内容的和无内容的。比如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的俄罗斯绘画,就有极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我以前在心目中也一直在构想着“有分量”的大画。后来知道我们心目中很神圣的俄罗斯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中,占不了多少重要的位置。而且被认为它“过分地注重用绘画来叙事”,疑似成为了文学的附庸。这样说虽然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也阐明了一定的事实。到底绘画艺术应该更无拘束地、自由地“独善其身”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年轻时代的社会氛围中,凡是属于“创作" 的作品,一定要有主题有内容,无内容的画作只能称其为”习作“。我和很多画画的其实更爱看那些无内容的作品,也更爱画这样的画。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绘画是更纯粹的绘画,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更触及艺术本身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现在也明白了,画画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画什么"指的是内容或对象物,“怎么画“指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是不是千篇一律的陈旧手法?我对待摄影也是。譬如上面这位观众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倔强、不甘屈从”,并不是我太在意的事情(尽管写实绘画中人物的形与神与精神面貌不可分割),那只是观者他自己的感觉而已。更不必说如果面对的是一幅抽象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举一个例子, 浅尝辄止。比如,文字上的“黄昏”、文学上的“黄昏”和绘画上的“黄昏”是很不同的事情。文字上黄昏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学上的黄昏就复杂许多,可歌可泣,可有一千种表述。而画家面对黄昏景色时,会着迷于它浓重恢宏的调子和它无限的色彩变化趣味之中,并找出满意的表现语言来。别无所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