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西集邮》杂志2023年第三、四期“欣赏/书信探源”栏目中刊登了江西省妇联退休干部陈劭撰写的文章《新四军女兵的思念——读吴友廉至楚青的信札》。</p><p class="ql-block"> 作者显然既是位集邮爱好者,又对红色历史情有独钟。所以文章开头就展示了2018年从孔夫子旧书网站中拍得开国大将粟裕夫人、新四军女兵楚青收到的一封信札及邮票、邮戳;并由信件所涉及的人物,挖掘出她(他)们的简历、相互关系、战斗情谊和历史故事;以朴实生动的文字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形成了一篇图文并茂、发人深思、令人动容的文章,也引发了我的许多联想。</p><p class="ql-block"> 从这封信札的辗转历程可以看出:楚青阿姨仙逝后,家人们把她的信件都一鼓脑地处理掉了;又被有心人从“废品收购站”陶出来,放入了孔夫子旧书网站;最终被作者拍得并从中挖掘人物故事,撰写了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封新四军女兵之间问候和报平安的普通短信,字面上展示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战友情谊。但写信和收信人及信中提及的前辈等关联人物当年都战斗在山河破碎、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生动故事和生死与共的情谊,有些日常小事也很感人,很见真情!</p><p class="ql-block"> 收信人楚青前辈的身份是新四军后代和军史迷们都十分了解,耳熟能详的。她是江苏省扬州市人,1938年11月在皖南参加新四军,次年7月加入共产党,在军教导总队培训后分配到江南指挥部工作,后与时任副指挥的粟裕将军结为夫妻,始终战斗在大江南北、抗日前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写信人吴友廉正是我的母亲,安徽省泾县茂林村(现为镇)人,1938年在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加入共产党和新四军,和楚青阿姨是军教导总队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军部后方医院从事化验工作,皖南事变前随军部非战斗人员一起化妆成老百姓先行北撤至苏中地区,历任区委妇女科长、县委妇女部副部长、团旅伤兵救治所指导员等职,一直在陈毅、粟裕、叶飞、钟期光等老首长领导下战斗在敌后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母亲1939年在新四军皖南军部后方医院化验室工作时的照片,叶挺军长抓拍。</p> <p class="ql-block"> 这封信写于1986年5月8日,当时我妈妈已从江苏省化工厅机关党总支书记职位上离休,享受厅级待遇,与时任江苏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的父亲曾如清居住在南京西康路48号。</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乡锦源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警卫团战士、班长,后被时任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的徐特立树为“自学摘掉文盲帽子”的学习模范,并选调到瑞金列宁师范学院培训,结业后分配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历任任巡视员、扫盲办副主任、巡委会副主任、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中共于都县委副书记等职,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苏区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编入新四军,历任军司令部政治协理员、政治部民运部组织科长,因整编一支抗日游击大队并对反共特务武装的进攻实施自卫反击而受到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通缉和个别军首长的严厉通报批评。他跟随袁国平主任到江南指挥部巡视时,陈毅指挥对他说:你在皖南受委屈了,国民党的通缉令就是合格证,我们这里需要你这样的干部!经袁主任同意,就留任江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科长,后任苏北指挥部一纵队一团政治主任、团政委,一师一旅一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一纵队一师政委,始终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战斗在敌后抗日战场。他和妈妈就是在皖南相识相知相恋,并结为伉俪的。</p><p class="ql-block"> 这封一页纸短信中提及的史凌、于玲、朱一都是楚青阿姨熟悉的新四军女兵,也是和我妈妈一起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他们当年都是家境富裕的大家闺秀、知识青年,为抗日救国而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史凌阿姨也是扬州市人,参加新四军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曾和我妈妈同在一师一旅伤兵救治所分任所长和指导员,坚持在敌后战场救死扶伤。她们还跟随粟裕、叶飞在苏浙军区战斗期间共同组织了对吴春林、杨根思从敌人碉堡里抢救回来、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一团三营营长王祥的抢救。</p><p class="ql-block"> 史凌阿姨的老伴廖政国在担任新四军老六团二营营长时曾率部火烧日寇的上海虹桥机场,于玲阿姨当时是部队的干事,亲笔撰写了战报,许多苏南城镇的热血青年都是看到中外报纸上对此战的新闻报道后深受鼓舞而参加新四军的。廖伯伯和我父亲从1943年至1949年同在粟裕、叶飞司令员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并肩战斗,先后分别担任团长、政委,旅长、政委,师长、政委,共同指挥部队参与了苏中反扫荡、反清乡战斗和车桥战役,苏浙地区的孝丰战役和对日寇的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战斗。</p><p class="ql-block"> 朱一阿姨的老伴刘飞、于玲阿姨的老伴乔信明伯伯都是红军时期的师级指挥员和新四军的著名战将,1939年叶飞带领老六团划归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并组建江南抗日义勇军执行东进战略任务时,他们就分别担任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也是我父母的老首长。后来叶飞司令员率领部队北上组建挺进纵队,乔信明伯伯任一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刘飞伯伯因在东进反顽战斗中负伤留在苏南地区芦苇荡中的后方医院治疗并坚持斗争,这就是后来现代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原型。刘伯伯伤愈后参与组建了新江南抗日义勇军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抗战,后来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他先后担任师长、纵队副司令员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首任军长。</p><p class="ql-block"> 乔信明伯伯红军时期是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10军团20师参谋长,是方志敏烈士最后斗争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方志敏本来已经和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率领700多人的先头部队突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但他坚持返回接应军团机关和其他部队。他把剩下的部队组成一个团,任命乔信明为团长,进行了最后的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败。</p><p class="ql-block"> 乔信明在被俘后遵循方志敏的遗嘱,组织狱中秘密党支部,任书记,领导难友进行信仰、信心、气节教育,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敌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经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宣传部长陈丕显、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等前辈和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出狱,分配到新四军教导总队任军事教官、大队长,后调任叶飞团长的老六团任参谋长、团长。</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赣南游击战争中任中共于都县委副书记,因作战负伤被俘后与乔伯伯关押在同一个国民党南昌军人监狱,担任秘密党支部组织委员。1940年他调任苏北指挥部一纵队一团主任时,乔伯伯是团长兼政委,他们和团参谋长王萱春共同指挥一团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取得辉煌战绩!乔伯伯的夫人于玲也是新四军女兵,苏中有名的才女,曾担任区委书记,具有独挡一面的才干!</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59年10月乔信明、曾如清、赖荣光、单子辉等4位狱中秘密党支部成员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观礼活动后的合影,他们还一起去拜访了曾山和徐特立前辈。</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3年徐特立前辈在南京与乔信明、曾如清及家人的合影。据徐老的儿媳妇徐乾阿姨说:当年徐老为了营救乔信明等一批难友,整天没日没夜地想方设法、东奔西走,连唯一的儿子病危、去世都没能赶到医院看最后一眼。事后他对徐乾说:不是不想去,而是实在没办法。乔信明等狱中同志都是党的宝贵财富,营救行动正在关键时刻,他们的生命比儿子更重要啊!</p> <p class="ql-block"> 这令徐乾阿姨十分感动和敬佩,当即认徐老为父亲,替夫尽孝,养老送终。徐老的孙女后来把爷爷当年营救难友的故事和令人动容的话语携刻在了父亲墓碑的背面。毛主席在延安给徐特立祝寿的信中赞誉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这也是一个典型事例。</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97年徐乾阿姨来南京时在我们家与于玲阿姨和我妈妈及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夏季,时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的乔信明和时任江苏军区第二政委的曾如清、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创作组长的军旅作家王昊叔叔带家人一起到安徽黄山疗养。他们到当年方志敏等前辈最后战斗的地方实地凭吊英烈,共同回顾这段艰难历程和狱中斗争的故事。由于玲阿姨和王昊叔叔记录整理,并在后来创作了50多万字的长篇红色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在黄山的合影,三家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由于文化大革命和乔伯伯不幸病逝等原因,小说成稿后未能发表,被雪藏了半个世纪。直到2009年才被家人找到,并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编印发行。</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又由陈健执导拍摄了同名38集电视连续剧。小说和电视剧的主人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某师参谋长赵天明和中共江西于都县委副书记郑镜清的生活原型正是乔信明和曾如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剧中方志敏烈士牺牲前交代赵天明团结狱中党员和难友坚定信念、保持气节、坚持斗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剧中秘密党支部召开会议,研究斗争内容、方式和策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掩不住的阳光》书稿原件,由军旅作家王昊、吴早文长期保存。</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乔信明伯伯授衔后和于玲阿姨的合影,可惜几年后他就因病逝世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抗战中期新四军一师一旅伤兵治疗所领导班子合影,左起:所长史凌,副所长李励(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华野一纵一师一团副团长蓝阿嫩烈士的夫人),指导员吴友廉。当时日伪军主要占据大中城镇和交通干线,广大农村则是我军的根据地或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由于治疗所并无专门的病房,伤员都分散安排在不同村庄可靠的老乡家里。为防止日伪军突袭,我党我军在敌人据点内外都布有暗线,及时提供情报。所领导和医护人员每天化妆成群众,到各村给伤员治疗、换药。我母亲就遇到过鬼子、汉奸偷袭,群众及时帮助掩护、转移,房东大娘的女儿却被抓走,后经营救才放回。</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64年(左起)史凌、凌奔(钟期光上将夫人,我妈妈的同乡、同学、同年参加新四军)、吴友廉三位新四军女兵在上海的合影。解放后,同生共死的女兵们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难得一见,但都保持着通讯联系。</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粟裕伯伯、楚青阿姨在南京中山陵5号和我父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父亲生前于1985年8月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列馆的题词:缅怀陈粟首长,发扬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陈劭同志的这篇文章先是发表在美篇上,在多个新四军老部队和后代微信群中广为转发,收到众多关注和好评!廖政国伯伯和史凌阿姨的女儿廖颖跟帖道:“新四军,一师,女兵,都已化作夜空闪亮的星星✨!”所幸的是,至今仍有许多后人在仰望星空,传颂、缅怀他(她)们的动人故事和历史功绩,继承、发扬他(她)们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正如文章的结束语所言:“随着时间的飞逝,当年为新中国建立、建设、发展作出奉献的老一辈革命者相继离我们而去,但他(她)们的革命信念、为国奉献精神却永远流传,激励着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军90周年时出版的《兵妈妈》,收录了包括许多新四军女兵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楚青阿姨仙逝后,根据她的生前意愿,骨灰在南京长江中播撒。这是我在祭奠船上楚青阿姨的遗照前留影,恭送她老人家去天堂与粟裕伯伯和战友们团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