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题:高一年级语文组师徒结对汇报课</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10月31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高中部四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参与人:高中部语文组老师</p><p class="ql-block">授课人:黄可</p><p class="ql-block">师傅:韦倩雯</p><p class="ql-block">授课内容:《声声慢》第一课时</p> 师徒结对课 <p class="ql-block"> 黄可老师开场以“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导入李清照的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是“婉约派”的代表。杨慎评:“《声声慢》最为婉妙。”</p><p class="ql-block"> 随后进入课堂主题——读·词中有情,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词中之情。</p> <p class="ql-block"> 叶嘉莹先生曾说:“吟诵是诗歌一半的生命。”同学们在自读、个读、齐读《声声慢》以后,黄可老师请同学对自己、他人的朗读进行评价,并给予诗歌诵读的方法指导: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抑扬顿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可老师首先指出,本词节奏是比较舒缓、如泣如诉的,由此引出对《声声慢》这一词牌名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其次,以视频展示吴方言的对本词的朗诵,初步了解古代诗词中的“入声字”。又请班上同学们用海南话、粤语试读本词中的入声字,感受它们在朗读时那种急促、不拖沓的感觉,指出本词中的入声字不应该拖长音去读,尤其是韵脚部分,进一步体悟感受本词的“哽咽”、“如泣如诉”之感。</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由诵读去感受本词“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后,迅速锁定本词情感——“愁”。黄可老师请同学们再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并与“寻觅,冷清,凄惨”对比,理解使用叠词可以加强语气,富有节奏感及韵律美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讨论并分析本句所写内容:先写人找寻的动作,又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人物的状态,再写找寻的结果,最后写人物的感受。至此,同学们已能理解此三小句在内容上层层深入、不可调换,可见李清照笔力之高。同时,进一步感受本词所写之“愁”情。</p> <p class="ql-block"> 黄可老师最后总结了诗词的诵读方法,强调诵读在学习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要正确把握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黄可老师请同学们课后找出诗词中的意象,联系之前所学诗歌或李清照所写诗词,说说它们各自的象征意味或作用,下节课共同讨论。</p> 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我要向此次所有参加听评讲课活动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老师们各抒己见,角度不一,但都见解独到,并给予我有效的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优点:</b>以“入声字”作为本词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本课亮点。时间把控、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比上一次师徒结对课表现更好。</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必须要向韦倩雯老师、朱宝虹老师以及严敏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她们陪我磨课,并给予我最实际、有效的指导,也给了我灵感——借鉴网络上的名师公开课,结合学生学情增设“亮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缺点:</b>本课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诵读,但有些脱离了文本,若能在进行诵读指导时,同时做好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们对本词所写之“愁”会有更深刻的体悟。关于课时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思考学完以后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做到“一课一得”。诗词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知人论世”,李清照的身世变化如何影响她的诗词创作,可以做重点解读并放在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再指导诵读,学生们体悟会更深。请同学们用海南话、粤语读诗词感受入声字发音特点时,应让同学或老师自己用方言将一句诗词完整地读一遍,效果比只读个别字要好,也更能调动起课堂气氛。</p> <p class="ql-block">摄影:陈巧英 韦倩雯 范艳萍</p><p class="ql-block">撰稿:黄 可</p><p class="ql-block">审核:韦倩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