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文人对竹都有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偏爱竹,写竹赞竹画竹,抒发内心情感,他们遁隐竹林,与竹为伴,将竹人格化,赋予其心空节贞的高尚情操,并成为歌颂君子德行的象征,更体现了传统文人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与返璞归真的生活意趣。</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竹的故乡。不仅竹类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身影。苏轼曾感叹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在中国文字的发展中曾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也叫竹简。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成为世代传颂的佳话——“韦编三绝”。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正是因为竹简的使用而被固定下来,而后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竹,亦是乐器始祖。有了竹乐器,才有了音乐。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p> <p class="ql-block">更遑论,竹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成一派,尤其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书画名家都爱画竹,竹画早在元代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绘画理论。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p> <p class="ql-block">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也因此,竹,被中国文人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文人墨客最爱以竹言情,以竹明志,以竹为品。</p> <p class="ql-block">宋代有徽宗赵佶、崔白、吴元瑜、文同、苏东坡等诸多学者大家。元代赵孟頫一家三人都是画竹子的翘楚能手,成为画坛史上的一桩美谈。</p> <p class="ql-block">明代画竹者著名的有宋克、杨维翰、王绂、夏昶;清代有四僧、扬州八怪。近代的四大文人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竹画或“挺拔洒脱”,或“醉笔淋漓写竹枝”,或以书法笔致入画图……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一座极丰富的画竹、写竹的竹子画卷和文化宝库。</p> <p class="ql-block">关玉林 《竹报平安》</p><p class="ql-block">作者关玉林,中国著名画家吴悦石先生入室弟子,九三中央画院院务委员,甘肃九三画院副院长,白银市政协常委,喜画梅兰竹菊,作品雅俗共赏。以厚积功力和意匠审美经验,和谐而又统一的再现自然万物的妙感灵动。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显现对传统绘画的感悟,和对笔墨当随时代创新精神的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