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明教寺印象

李克贤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是一个烟雨朦胧、梵刹林立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在如今安徽合肥繁华的淮河路上,矗立着一座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江淮地区佛教文化发展的寺庙——明教寺。</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是安徽名寺、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罕见的明朝院式建筑群,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位于淝河与逍遥河的交汇处,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相传,曹操就是在此训练弩兵。</p> <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率领10万江东精锐攻打合肥,张辽率领800名将破东吴10万大军,一直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差点活捉孙权,张辽一战封神,威震江东。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p> <p class="ql-block">在距离明教寺不远的地方就是古逍遥津,现在是座城市公园,里面有张辽策马的雕像与张辽墓。</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初名铁佛寺,清《嘉庆庐州府寺》记载:“南朝萧梁天监年间,魏武教弩台上始营佛刹,铸宝像,谓铁佛寺。”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后,毁于隋末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剌史裴绢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p> <p class="ql-block">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殿和后殿,仍保留原建筑风貌。在出土的石碑上载有教弩台和明教寺的史况,唐人吴资诗曰:“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这是对教弩台历史演变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中而立,东面是卧佛殿,后面是地藏殿,东南角为花园,花园内有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p> <p class="ql-block">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墨宝;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屋上井,因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传该井乃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井栏周围现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井口石栏拙朴古老,还有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绳沟。</p> <p class="ql-block">明教寺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走进明教寺山门,将那些熙熙攘攘抛诸脑后,万丈红尘的烦恼仿佛一下子远离了,摆在眼前的只有寺庙的袅袅香火与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里,有虔诚跪拜的信徒,殿外的檐铃随风叮当。大雄宝殿的外墙上,是信徒供奉的神明,满目慈悲,俯瞰着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在十一这样热闹的长假里过后,我们走在淮河路这样繁华的街道上,走进了明教寺这样安静的地方,坐在亭子里吹吹风,看银杏果从枝头从容落下,是由身到心的放空之旅,哪怕只有这短短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登教弩台随拍随吟:</p><p class="ql-block">昔日曹操教弩台,今朝佛国寺门开。 </p><p class="ql-block">梵音禅意听松阁,脊井绳痕布石苔。 </p><p class="ql-block">遗迹千秋通古韵,贤人万世数英才。 </p><p class="ql-block">逍遥有恨时光短,读史方知浅见哀。</p> <p class="ql-block">走出明教寺山门,又是纷纷扰扰的万丈红尘与俗世生活。</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