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景:灞柳风雪

刘玲

<p class="ql-block">古代长安“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发生地在今天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古镇。在史料典籍中灞河原先的名字叫“滋水”。早在战国时期,秦穆公就把滋水改名为灞河,并且在河的两边栽了非常多的柳树。古代官员们外出做官或者是商人外出讨生活,西安人的习惯都是要把朋友送到灞桥,然后折柳赠友,一来是表示柳树易活,让友人到其他地方,再艰苦的地方,像柳树学习“入乡随俗”随遇而安。</p> <p class="ql-block">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场“灞柳风雪”,说的是春日四月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以“风雪”作为比喻:是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因为飞絮如同隆冬时节的风雪一样,“迷漫”根本是两回事。但当“灞桥风雪”成为了一个经典绘画题材后,灞柳风雪被诗人所津津乐道,从历代留下的“灞桥风雪图”中,人们得以了解灞柳风雪。如南宋画家夏圭,明代画家沈周、吴伟、吴士英等人,都有名画《灞桥风雪图》。</p> <p class="ql-block">千古不变的,唯有灞水两岸多植的柳树,每年到春天四月间,灞河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日里的一场飞雪,景况极美。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曾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也因此成了长安的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你会发现,画家们画图绘的都不是明丽春景,而均是严冬景象,这也可能从另一方面表现的是画家的心情吧。画中,山岩积雪,树木萧瑟,行旅之人骑着瘦驴,正在通过一座狭小的木桥,或许是担心这些前往外地的人,前途渺茫,凶吉未卜吧。</p> <p class="ql-block">灞桥第一次横跨在灞水之上,是在春秋时期的三千多年前了,后来历代均有重修。汉代灞桥在西安东北的浐灞两河交界处,称为北桥。隋唐时期的灞桥应在今灞桥附近,当地人称为南桥。宋元、明、清期间都重修过灞桥。历史上灞桥位置前后不一致,因为灞河是一条沙河,水势千余年来变化很大,上游带来的泥沙冲至下游后会垫高河床,日积月累河水便几经改道,而河上的灞桥随着河水的流向,自然会有所变动。</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驻足阅览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