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秦“古鉨印式”</p> <p class="ql-block"> 先秦以前為古鉨印式,以戰國時期最盛。外邊沿厚,印文為大篆,字隨勢生,大小自然分布,貴在天然之趣。</p><p class="ql-block"> 秦漢印為古代印章的鼎盛時期,有「印宗秦漢」的說法,印文多用摹印篆,方正平直,莊嚴肅穆,渾厚古樸。</p> <p class="ql-block">一、秦印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秦印字體以小篆居多,多為白文鉩,印面有邊欄界格,四周為邊緣,如「口」格、「日」格、「田」格等,將文字放置格中,規矩整齊,秦印的特點是疏密處理嚴謹、恰當,章法平中見險峻,字形秀而雄勁,刀法犀利而不失筆意。西漢之初沿用秦印式。</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秦印的十大特点的总结:</p><p class="ql-block">1、文字风格古朴:秦印印文统一采用小篆,与秦权量铭文和诏版上的文字风格相同,方中寓圆,得自然之趣。这种文字风格在秦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现了秦代文字的特色和魅力。</p><p class="ql-block">2、刀法犀利:秦印的刀法犀利,线条明快,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几乎都是白文凿印。这种刀法使得秦印的线条形态相对匀称、稳定,给人以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p><p class="ql-block">3、官印尺寸统一:秦代官印的尺寸较为统一,大多在2厘米到2.5厘米见方的范围内,以2.3厘米见方为主。这种统一的尺寸规范了官印的制作和使用,也体现了秦代印章制度的严谨和规范。</p><p class="ql-block">4、私印形式多样:秦代私印的形式较为多样,包括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其中以长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规格也明显小于官印,体现了秦代私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p><p class="ql-block">5、界格显著:秦印的边框界格形成显著的艺术特征,给人以严谨持重的规范感。官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个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这种界格对印文的线条、结构、章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使印文呈现出规范中有奇趣、均衡中有变化、凝重中有生气的风格。</p><p class="ql-block">6、内容丰富:秦印的内容除了官名、姓名外,还包括吉语、格言成语等,如“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这些内容体现了秦代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色,也为后世闲文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7、地域特色明显:秦印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地,这些地区在秦代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秦印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8、材料坚固:秦印多采用铜质材料制作,这种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易于雕刻和保存。铜质材料的使用也体现了秦代制印技术的精湛和成熟。</p><p class="ql-block">9、用途广泛:秦印的用途广泛,包括官印、私印、吉语印等。它们不仅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还用于文化、艺术等领域,展现了秦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繁荣。</p><p class="ql-block">10、制作工艺精良:秦印的制作工艺精湛,无论是铸造还是凿刻, 都体现了秦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严谨态度。一些秦印历经二千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印面凿痕清晰如新,足见其制作之精良。</p> <p class="ql-block">二、漢印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整體章法穩定平衡,如常見的四字印,大多是四字各佔印面四分之一,這種均衡的構圖手法,是漢印最基本的章法構圖樣式。</p><p class="ql-block"> 單個字以方形為基本,方中寓圓,內圓外方,單個筆畫平直是篆刻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多字印文筆畫與筆畫間的空隙基本相等。筆畫少的字,筆畫空隙略大,筆畫多的字,筆畫空隙略小,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產生了一定的疏密關係。</p><p class="ql-block"> 印文中筆畫的轉折處以方為主,或大或小,略帶圓意,自然順和。有鑄印、鑿印、玉印及急就章之分,雖風格各異,但總體追求還是方正、大氣、樸茂。</p> <p class="ql-block">三、白文印和朱文印</p><p class="ql-block"> 白文印:白文印是把文字的筆畫刻去,文字呈白色,印面呈紅色。白文印金石味道濃郁,更能體現篆刻者的個性、氣質和性格。</p><p class="ql-block"> 朱文印:朱文印是留下文字和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部分,印面效果文雅、清晰、自然,故官府、人名和書畫作品用的印章較多使用。</p> <p class="ql-block">篆刻藝術初興為明末,此後為篆刻家自己設計鐫刻,品評之風始盛興,涉及到刀法有如下記載,周應願《印說》中提到刀之害六時從反面進行了品評:</p><p class="ql-block">用刀之害有六:</p><p class="ql-block">心手相乖,有形無意,一害也;</p><p class="ql-block">轉運若緊,天趣不流,二害也;</p><p class="ql-block">因便就簡,顛倒苟完,三害也;</p><p class="ql-block">鋒力全無,專求工致,四害也;</p><p class="ql-block">意骨雖具,終未脫俗,五害也;</p><p class="ql-block">或作或輟,成自兩截,六害也。</p><p class="ql-block">心手相乖,有形無意的反面是心手相合,形意相融;轉運若緊,天趣不流的反面是轉運自如,天趣流動;因便就簡,顛倒苟完的反面是繁簡適宜;鋒力全無,專求工致的反面是鋒力猶勁,既工既寫;意骨雖具,終未脫俗的反面是意骨皆具,又含書卷清氣,超凡入聖;或作或輟,成自兩載的反面是一氣呵成。</p><p class="ql-block">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法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燕尾,外道也;無刀鋒而似墨豬鐵線,庸工也。</p><p class="ql-block">刀法要傳筆法,但不是刻碑式的傳摹筆法,刀法應做到渾融,不露痕跡。所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天衣無縫,才是最高境界。刀筆之外還應有「趣」。文人藝術是十分講究情趣的。</p><p class="ql-block">如筆墨情趣是難以為一般人所理解的,須得讀通了萬卷書,進人中國文人的思維方式中便很容易理解了。篆刻藝術自文人介入以後自然也將情趣注入其中。</p><p class="ql-block">朱簡說:「工人之印以法論,章字畢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勝,天趣流動,超忽上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人通過情趣在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建立通感。至於「鋸牙燕尾」的鋒芒外露和「墨豬鐵線」的毫無刀味與筆意均是與文人情趣相違而不為文人攝取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法參同》中在印論史上第一次單獨對刀法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p><p class="ql-block">刀法有三:</p><p class="ql-block">最上,神遊之庭;</p><p class="ql-block">次之,借形傳神;</p><p class="ql-block">最下,徒象其形而矣。</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印論文字雖然也很豐富,但絕大部分是語錄體,題跋的形式,感悟式的,儘管有不少精彩獨到之處,但畢竟不成系統,不易讓人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神遊之庭」進入刀法的自由王國,是隨勢賦形的境界,是「性」與「功」的完美結合。所謂:「有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實。」可見,不同形式的各種藝術到了最高境界是一致的。雖有單刀、雙刀、衝刀、切刀、埋刀、舞刀、澀刀、快刀、鈍刀、飛刀等等,說者玄之又玄!愚以為,無他!唯工精力勤,是手熟耳。苟能衝切二刀運用精熟,刀與筆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藝術與自然相合,是大道至簡,篆刻藝術之能事畢矣!然猶重在</p> <p class="ql-block">“ 本”是指篆刻的根本,在于学习者的识篆能力和书法水平,书法好,篆刻才可能会好!已是篆刻界公认的原则,前面说了好多次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因此,初学者应坚持练习书法就好了。甚至普遍的说法是: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但篆刻家一定先是书法家。</p><p class="ql-block">篆刻被书法强烈影响是在邓石如创立“印从书出”的理论之后,自邓石如出,后世的篆刻家往往都能写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比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等。书法是尺幅之间主要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文字造型艺术,而篆刻是在方寸之间在书写之外还综合了其他制作工艺的文字造型艺术,因此,书法对篆刻的作用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基础的。学篆刻要从书法的练习入手,其实是基于“印从书出”创作理论的。</p><p class="ql-block">关于书法这一点,有两个相应的做法:</p><p class="ql-block">(1)干脆先放下刻刀,练一段时间书法,然后再开始篆刻的学习;</p><p class="ql-block">(2)一边临印,一边学书法,所谓的“书印同参”。</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宗”和“本”是学习篆刻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学业习要素,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清楚。</p><p class="ql-block">当然,有了这里“宗”和“本”之外还有: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甲骨、钟鼎、石鼓,下及碑额造像,迄于山川万象,一时一事,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就是在“印中求印”,“印从书出”之后,还有“印外求印”是在初学基础打好后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知己從來不易得</p> <p class="ql-block">“术”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术在此是指方法。秦汉时期,印章铃盖于封泥之上作为凭信的用法,与我们今天印章钤盖于纸的用法类似,而钤盖出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印章钤盖于封泥之上,阴文的印成了阳文,阳文的印成了阴文;印章钤盖于纸上,阴文的还是阴文,阳文的还是阳文;如当代的钢印是阴阳两合而压出的阳文。篆刻源于印章,印章自有阴阳,阴阳源于太极。</p><p class="ql-block"> 而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不仅仅是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太极的哲思运用到篆刻的图式与创作的理念上来。印面文字的凹凸、疏密、虚实、主次、大小、奇正、动静与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燥润等一系列阴阳关系,都可用太极思维的方法来考虑与解决,从而在篆刻创作中对印面章法与文字点、线、面的阴阳关系作出艺术处理,创作出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馳者朱文鉨印:《禪易》(1994年刻)</p> <p class="ql-block">余操刀刻印四十多年!從先秦古鉨及秦漢印入手,下及浙派、皖派、黟山、東皋諸印派數十年間最喜歡缶廬之高古、渾穆,於吳派用功最深!然於精工之印亦多有嘗試,此間雅與俗自有尺度,唯有先寫好篆書,設計好印稿,才能刊刻出好印,學者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驥(古鉨印式1990年刻)</p> <p class="ql-block">“魂”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p><p class="ql-block">明代印学大家朱简在《印经》中指出:碑鼓所遗,鼎彝所识,惟金石是则。爰契以蕃,分隶代兴,惟金石是证,作渊源。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西泠印社办社之宗旨。在中华汉字书法发展以及研究学习中离不开金石,随着书法学与印学的形成,金石精神作为一种文人精神也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说文》解释:魂,阳气也。阳气入形体主管精神,而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方有金石气、金石味,直接的说才有古味,才有汉字文化的传统基因,才有华夏民族精神,才有中国精神。在篆刻创作中不管是写稿还是刻制,都要把金石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篆刻表现语言来研究学习与应用。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一刀半法、朱文的向线下刀法刻出的自然崩裂是增加金石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除刻之外,对印面点、线、面的刮、擦、划、斩、磨、敲、打等做旧、残破的方法都是增强金石味的手段,当然度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萬象更新</p> <p class="ql-block">“道”</p><p class="ql-block">篆刻创作以时代审美与个人主观意识为道,《文心雕龙》中多处谈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艺术作品是有时代性的,是带着自己的时代要求与审美及作者的思想而诞生的。篆刻作品也不例外,玺印、秦印、汉印、唐宋印、押印、明清流派印等都各自带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及作者的思想。纵观中国篆刻史,每一次印章图式的改变都是一次篆刻艺术的革命,同时也是改朝换代的革命。自然,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以当下的审美要求为创作方向,而不可能按战国、汉朝或是其它历史时期的要求与审美来进行篆刻创作。我们不是古代人,但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将成为古人,我们要留下什么,值得思考,硬是要玩穿越,也仅仅是仿古而已,最终走入穷途末路。人各有性、人各有志、人各有情,而是篆刻作者各自有自己的篆刻创作审美取向,各美其美,因此篆刻创作离不开作者个人主观意识。</p><p class="ql-block">宗、本、术、魂、道堪称篆刻之五字真经,各有其内含,相互之间又关系甚密,绝不可以孤立地理解。不同修为、不同层次的研习者对篆刻艺术创作会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篆刻创作贵有淵源,贵有时代感,贵有新意,贵有思想。</p><p class="ql-block">驰者刻白文鉨印《既安且寧並壽其福》</p> <p class="ql-block">"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者也","印宗秦漢"已是公認學習篆刻的入門之正道,先秦以前,古鉩印自由、高古,而秦王朝以短短的十五年時間,以強有力的國家法令確立了印章制度及初步的印章樣式,同時初創了"摹印篆"文字樣式(秦印),而西漢早期承秦印式,兩漢及魏晉南北朝則使印章發展至成熟、圓滿並在這一時期呈現出至今無所不備的印章樣式,並且發展出更適合印章的「漢篆」(繆篆)文字樣式(統稱漢印)。</p><p class="ql-block">秦漢印中,包含了篆刻形式語言的基本要素和印章的精美典範,古貌、古意、古體無所不備,足夠歷代篆刻初學者臨摹學習和創作借鑒了。</p><p class="ql-block">初學篆刻,在練好衝、切基本刀法,學會刻直、曲、圓線之後,找出可做為漢印臨摹的樣本,踏踏實實地先臨上百方,認真做,堅持好,歷百日,篆刻即可入門。若不做練習,則無法熟練。</p><p class="ql-block">「宗」,還需要宗法古代璽印(主要指戰國璽)、歷代官印、私印。除此之外,還有自元代趙孟頫、吾衍之後,經過明代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為代表的篆刻家的努力與探索,到清代與民國所湧現的「西泠八家」與後來的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孺、鄧散木、王福廠、來楚生、陳巨來、沙孟海等人的優秀作品。通過歷代篆刻家的努力,篆刻在清代到近現代,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為什麼要「宗」,篆刻的源流正變,在於「入古」,一般來說,不「入古」就沒辦法出新,入古的深淺決定了出新的程度。中間又有偏師與兼通的問題,就不展開討論了,他們的辯證關係是:專師某家某法,容易偏勝,但很容易印路狹窄;兼通諸家諸法,雖然印路寬闊,但有可能難於鎔鑄自我。屬於進階課的內容,先緩一緩。臨摹這些古印,其實遵守的是「印中求印」的學習和創作原理的。</p><p class="ql-block">「刻印以漢為大宗,胸有數百顆漢印,則動手自遠凡俗。」(趙之謙《苦兼室論印》)臨摹古印和明清流派印和名家印是為了打好基礎,再進入創作才能厚積薄發!有扎實的基礎和多方面修養,大不一樣!</p><p class="ql-block">驰者刻《五十以後》</p> <p class="ql-block">"殷"驰者以古鉨印式为之(2008年刻)</p><p class="ql-block">驰者刻朱文鉨印《殷》</p><p class="ql-block">*“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殷”由“㐆”和“殳”两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一说本义为盛大,后转义表示富足、丰盛,如:殷实。</p><p class="ql-block">一说本义为忧伤痛苦,同音假借表示恳切、情意深厚,如:殷切。现代多用于表示热情周到,如:殷勤。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代也作“殷”。以上义读yīn。百家姓中有“殷”姓。</p><p class="ql-block">“殷”又读yān,表示黑红色。又读yǐn,指雷声,用作拟声词。</p> <p class="ql-block">今以殷商甲骨文入印,用大篆笔意,刀笔合一,心手双畅,刻成为书画作品增色!此为朱文玺印,参以封泥范式,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長樂</p> <p class="ql-block">以殷商甲骨文入印刻朱文古鉨:越來越好</p> <p class="ql-block">玉壺買春</p> <p class="ql-block">心摹秦漢魏晉</p> <p class="ql-block">金石同壽</p> <p>曲岸小橋山月過(朱文小鉩)</p> <p class="ql-block">逸瑑樓</p> <p class="ql-block">朱文鉨印:生歡喜心</p> <p class="ql-block">白馬驕且馳</p> <p class="ql-block">朱文大印《万象更新》</p> <p class="ql-block">驰者刻朱文印《褚良》</p> <p class="ql-block">游藝齋(鐵線元朱文)</p> <p class="ql-block">鳥蟲篆印《長樂》</p> <h3>驰者刻鸟虫篆半通印"骨氣"(漢鳥蟲篆印1990年刻)</h3> <p class="ql-block">慎獨</p> <p class="ql-block">象外</p> <p class="ql-block">明德</p> <p class="ql-block">禪心</p> <p class="ql-block">至興</p> <p class="ql-block">如意</p> <p class="ql-block">得天真</p> <p class="ql-block">澄懷觀道</p> <p class="ql-block">素心留得對高人</p> <p class="ql-block">萬物靜觀皆自得</p> <p class="ql-block">不畏浮雲遮望眼</p> <p class="ql-block">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p> <p class="ql-block">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鐙</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p> <p class="ql-block">豈能盡如人意</p> <p class="ql-block">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p> <p class="ql-block">驰者白文《丹青不知老将至》(2016年刻)</p> <p class="ql-block">蘇和平印</p> <p class="ql-block">騎鯨跋浪</p> <p class="ql-block">樂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p> <p class="ql-block">常无欲以观其妙</p> <p class="ql-block">舟行十里画屏上 身在西山红雨中</p> <p class="ql-block">徐廣偉印</p> <p class="ql-block">《篆刻学》任课导师简介:</p><p class="ql-block">徐广伟 字子骋 号驰者,书画家、篆刻家、鉴定家、诗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市场管理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艺术大师叶毓中先生入室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二十世)正宗传人。</p><p class="ql-block">馳者刻《雁持一足倚 蝯將兩臂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