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太湖回来途经淹城,在那里午餐,顺便参观了这里的博物馆。通过文物了解历史是一种愉悦而有益的体验,到一处陌生地方参观当地博物馆,能快速了解这个城市和地区的人文历史,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此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文荟萃的武进,以及“<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span>”的春秋淹城。</p> 晓园艺术馆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晓园艺术馆</span>,名字很陌生,进去一看,原来常州近代出了一个女外交官,里面陈放着她的诗书画以及传奇经历。</p> 武进博物馆 <div>【<b>武进地名由来</b>】三国吴大帝<font color="#ed2308">孙权</font>崇尚武功,曾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于嘉禾三年(234年)诏复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故名。武进的命名,表现了孙权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英雄气概。<br>【<b>建置沿革</b>】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寺墩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武进称延陵邑,为吴国季札封地,秦置延陵县,汉改称毗陵县、毗坛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县,分丹徒、曲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永嘉五年(311年)改称晋陵郡、县。此后,晋陵、武进两县时分时合,数易其名。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武进、阳湖两县,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为武进县。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区解放,武进县城析出建立常州市。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属常州市管辖。1993年7月18日武进县政府驻地由常州市区迁至湖塘镇。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武进撤县设市。2002年4月武进撤市设区,成为常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南翼。 <br>【<b>武进名人</b>】<br></div>武进地处太湖流域,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文化昌盛,英才辈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名副其实的“<font color="#ed2308">江左读书地,中吴名士都</font>”。<div>春秋时期,<font color="#ed2308">季札</font>礼义让国、归隐延陵,“延陵世泽,让国家风”成为千古美谈;至齐梁,<font color="#ed2308">萧统</font>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整理、归纳和总结了梁以前七百年间的文学作品;明代的<font color="#ed2308">唐顺之</font>编立《文编》,正式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清代的<font color="#ed2308">张惠言与张琦</font>合编《词选》为中国词学正本清源;“<font color="#ed2308">毗陵六逸</font>”、“<font color="#ed2308">毗陵前后七子</font>”创作的清新的诗文,记录着一城平民的高唱低吟。浓郁的诗词情怀,使武进人千百年来一直富有诗意地生活、蕴构成“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流水,笔下有平仄”的独特风景。<font color="#ed2308">赵翼</font>在史学研究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成为清代研究二十四史大家。<font color="#ed2308">常州学派的“经世致用”说</font>导源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浪潮,“<font color="#ed2308">改制说</font>”导源了十九世纪末的变法维新运动,直至后来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中国社会变革中,武进走出了一生从事洋务被称为“天下第一官商”的<font color="#ed2308">盛宣怀</font>;走出了以医报国、悬壶济世的“<font color="#ed2308">孟河医派</font>”众多中医名家;也走出了一生为自由民主奔走呼号的<font color="#ed2308">史良、李公朴</font>;更走出了以<font color="#ed2308">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font>为代表的为新中国前仆后继、奋斗终身的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这些先贤英烈,为今天的盛世中华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div> <font color="#ed2308"><b>春秋时期的季札</b>(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85年),<b>武进的人文始祖</b>,后人敬称“季子”</font>。季札是吴国的十九世君主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以仁为本,以礼定序,入世而不求私利,济世而不危及其身,是孔子最仰慕的圣哲,与孔子并称为“<font color="#ed2308">南季北孔</font>”。季札三次让国、聘鲁观乐论政,冢树挂剑示信的史事,载于史册、千古流传,成为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化身,礼让睿智的象征,诚信守义的典范。成了武进人自豪的“<font color="#ed2308">延陵世泽,让国家风</font>”的典范,这种谦让精神,绵延流传至今。<div>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br><div>公元前544年,季札代表吴国出使鲁国时,观赏了鲁国表演的周朝礼乐,当听到“二南”(周南、召南)时,他说二南体现了文王教化的始基,虽不尽善,“然勤而不怨矣”。当听到邶、鄘、卫地民歌时说,这个音调很深沉,百姓为卫国的国运而忧虑。听了《郑风》,认为这诗歌音节太细碎,是老百姓不堪重负的心声。听了齐地诗歌,说诗歌的声音宏大,表现出大国的风度。听了唐地的诗歌,认为诗歌有很深的忧思,或许是陶唐氏的遗风。听了陈地的诗歌,季札干脆说:“这诗歌反映了国家无君,陈国是不能长久了。”<br>季札欣赏完《象箫》和《南龠》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美中还有不足!”看到跳《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陬》时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做圣人实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夏禹外,谁还做到这样呢!”看到跳《陬箫》时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即使有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div><div>季札认为地方民歌(国风)可反映人民的感情,窥见政治的治乱。统治者必须尊重民意,收集来自低层群众的意见,来调整政策。这一评点也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发展史。<font color="#ed2308">季札,不但是武进人引以为豪的伟大政治家,还是一位古代最早的审音知政的音乐评论家。</font><br><div><br></div></div></div> <font color="#ed2308"><b>南北朝时期的武进是“龙兴”之地</b>,一共出了十八位皇帝。萧氏家族崛起于南朝南兰陵(今武进),建立了齐、梁两代政权。因为这段历史,武进有了“齐梁故里”的别称。</font><div>南朝梁武帝在位48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尤以先后执掌朝政的明显反差而引人注目:他通过不懈努力创建萧梁王朝,但梁朝的统治亦断送于自己手中;他在位前期颇有励精图治的气象,于政治、经济不乏改革举措,社会局面亦称清平,但后期统治尤其是晚年之衰颓昏愦却又令人颇费思索。</div> 《昭明文选》是我国辑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良渚文化11节人面纹玉琮为镇馆之宝 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器是馆藏的特色 淹城遗址 明代纺织品是馆藏的特色 <p class="ql-block">乌纱帽</p> 春秋淹城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春秋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南郊武进。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是我国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也是世界上公认的<font color="#ed2308">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font>,面积约0.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正好和《孟子》中“<font color="#ed2308">三里之城,七里之廓</font>”的记载相吻合。这一点,又印证了淹城是座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p> 独木舟为“镇馆之宝”<div>1958年以来,淹城出土了大量几何印纹陶罐、缸、瓮、钵和青铜器(如铜编钟、铜鼎),在内城发掘出的独木船,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被誉为“天下第一舟”,现珍藏在北京博物院.<br></div> <div>1935年,我国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活动遗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iv><div>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内河出土了3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陶器,这批成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这之后,对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断。 </div><div>1986年,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首次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当年考古发掘队队员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建芳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font color="#ed2308">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font>”</div>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淹城古城墙最高达20米,墙基宽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筑而成。<br></p> <p class="ql-block">关于<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淹城的来历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谁</span>,史学界和考古界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p><p class="ql-block">一说淹城是夏桀的离宫。</p><p class="ql-block">一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就是当时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相传奄君就是周成王时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被周成王所灭后,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因为古代三点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传至今,遂有"淹城"之名。</p><p class="ql-block">另一说是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决心与阖闾的强暴政治决裂,"终身不入吴国",便在封地延陵筑城挖河,以示淹留之决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这座历史古城,沿有许多不解之谜,有待考古工作者、历史学家去揭开谜底。</p> 徐州战国文物临展 刘海粟与常州画派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 常州人)、黄胄等人合作的《双鹰图》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