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为触摸前沿教学理念,助力教师专业成长,2023年10月28—29日,乐平市第十五小学数学组一行4人怀揣着对数学教学的执着与追求,走进南昌“和美课堂”第二十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饴。</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以“传达最新的教学理念;传达最新的教学案例;传达最新的教学价值”为特色,短短两天时间九位数学名师大咖齐聚,分别以生动的课例和精彩的讲座从不同角度直面课改难点,深化课标研究,变革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样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数学盛宴”,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启发与探索方向,指引着我们立足课堂,创新教学,带领学生更深地感悟数学的真谛。</p> 课标之道 和美同行 周卫东 《加法数量关系》 <p class="ql-block"><b> 在抽象中建模,在运用中理解。</b>周卫东老师执教的《加法数量关系》聚焦家乡南京的紫金山研学真实情景,让孩子主动思考,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运用知识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理解模型的本质——大分量可以再分,小分量可以聚焦。周老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建模过程,应用多维素材,凸显模型价值。</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提出“在抽象中建模,在运用中理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合理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的独到之处。</p> 苏明强 《分数单位》 <p class="ql-block"><b> 把握内容一致性,关注认知阶段性。</b>苏明强老师执教的是他独特设计的大单元教学《分数单位》。在课堂一开始,苏老师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计数单位和数字“1”来引出新的知识点“分数单位”。同时,苏老师用“数字1是妈妈”这一新奇说法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得一步步去探讨“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接着,苏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认识分数单位,通过“隐性”的方式感悟分数计算。苏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妈妈们与孩子的关系抓住分数关系这个核心概念,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的本质,体会计数单位的一致性,发展数感和和几何直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变中不变思想,积累观察、思考和表达的经验。</p> 贲友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 <p class="ql-block"><b> 练习课,比练更重要的是“思”。</b>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这一节课,表面上看,贲老师一节课只上了一道题,但用联系的观点解决一道题,让我们分明看见:分散的知识点串了起来,割裂的“数与形”融了起来,原本沉默的孩子动了起来。教师深入浅出,学生浅入深处,师生思维共舞,呈现了一堂不可复制的精彩课堂。</p> <p class="ql-block"> 贲老师在讲座中强调练习课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在练习课中比“练”更重要的是“思”,一堂课容量的多少,不在“题量”,而在“思维量”,用问题的思维激活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确实如此,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空间想象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再想一想”的习惯,用“彼此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p> 罗鸣亮 《图形的运动》 <p class="ql-block"><b> 精问、善等、少言。</b>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认识再认识》,首先设置疑问“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轴对称也是一种图形运动。另外,罗老师在课堂上精问少言,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平移、旋转、轴对称三者之间的关系。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是带着真理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孩子走向真理?他建议,课堂上,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走一些“弯路”,多看一些风景,多一些对比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正如罗老师讲座所说: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何乐不为?老师精问,善等,少言。精问:给“质疑”。明确任务,聚焦问题。善等:给“探究”。留足时间,经历探究。少言:给“分享”。相信学生,享受学习。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信,愿意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了思考,那我们便离成功的教师更近一步了。</p> 俞正强 《曹冲称象》 <p class="ql-block"><b> 综合实践,感悟价值。</b>数学主题活动该教给孩子什么?最主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数学的本质和学生的素养。俞正强老师讲授的《曹冲称象》,课堂伊始,俞老师的一句看到《曹冲称象》你有什么反应?引起了孩子了一系列问题,接着在真实限定的情境中,以船为主角,充分讨论船起到的作用,得出“船起到等量转化的作用”这一结论。让学生从生活的语言到意象的语言再到数学的语言,通过把等量的量感从一种具象的重量变成抽象的价值,让学生把对等量的理解作一个转变。对比变与不变的东西,将等量转化就这样植入到了学生的心间。最后体会与语文课中“曹冲称象”的不同,感悟数学的价值。</p> 储冬生 《认识正比例》 <p class="ql-block"><b> 把握“度”,留足“悟”。</b>储冬生老师的《认识正比例》一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思考并尝试总结正比例的条件,再通过多个情境去深度体会正比例模型,并在变式训练中感悟模型,接下来用字母强化模型,最后整体建构模型。</p> <p class="ql-block"> 储老师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他提出的教学思想:从“学以备用”到“以用带学”,从“理论上懂”到“直观上明”,从“一蹴而就”到“分层推进”,从“聚焦课时”到“关注单元”。</p> 强震球 《平行四边形面积》 <p class="ql-block"><b> 教学指向学生的“理解”。</b>强震球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先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验证,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老师通过学生猜测—质疑—操作—探究—结论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随后通过步步追问:还能怎样剪拼?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同位置的剪拼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深度思考。强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指向数学理解”“为学生的理解而教”等理念。</p> <p class="ql-block"> 强老师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借助数格排除初得结论,随后借助剪拼操作进行结论验证与探寻关系。“真活动、真操作”中,让思维节节攀升,引发了学生的“真思考”。</p> 吴正宪 《分数的意义》 <p class="ql-block"><b> 充分思考,通理通法。</b>吴正宪老师讲授的《分数的意义》,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堂上,她充分关注学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们“没事找事”,于“无疑处生疑”,注重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吴老师从大单元的角度,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她的课让我看到了何为大单元整体教学,何为通理通法,单元第一节就让学生了解到分数不仅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及倍数关系,为后面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解难度,并且让学生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多少个单位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b> 发展思维,提升素养。</b>顾志能老师执教的《分数比较大小(练习课)》,整节课围绕着一道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展开,学生们在顾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开阔思维、表达想法、成功探索方法通分法、化小数法、分子扩倍法和分母取中间数法。更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还想到了取比差小的数的方法。在最后一种方法分子分母各自相加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证明)、下结论,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真心呵护能够发现问题、愿意提出问题的学生,更多地应该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更多的机会。</p> 和美与共 携思而归 <p class="ql-block"> 聆听不止,笔尖不停,我们把知识留在纸上,把成长记在心间。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详细地记录了培训的内容,把培训重点进行整理、记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p> <p class="ql-block">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既是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对教育这份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在这为期两天的学习中,老师们聆听着发人深思的讲座,品学着充实生动的课例,仰取俯拾,悄然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与会教师们充分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后的点评中,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常规课堂建构畅所欲言。</p><p class="ql-block"> 一、专家们的课堂都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二、精问、少言、善等。学会精心设计问题,耐心等待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自述观点,全程不去干涉孩子们思考生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三、学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理解“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生根发芽”,感受学生“会思考、会探究、会表达”的真实课堂……</p><p class="ql-block"> 四、大力推进启发性、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成为新时代、新教学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五、明确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一节课容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在于题量的多少,而是思维量的多少。如何让一题变得“强大”?学会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解。</p>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学习从未止步,热爱从未停止。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无涯,研无境。此次观摩学习,多维度拓宽了教师们大单元的教学思路,提升了我们专业化解读教材能力,锻造了单元整体化教学设计智慧。教学创新在于理念,理念体现于课堂之中,且学且思,常思常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将所学所思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竭尽全力在最美的教学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撰 稿:张 玲 玲</p><p class="ql-block">编 辑:雷 蕾</p><p class="ql-block">校 对:石 灵 敏</p><p class="ql-block">审 核:叶 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