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院的记忆(六)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  人生转变是一种机遇的把握,也是上天的恩赐。有时可能是意想不到的,但抓住机会从中受益,关乎一个人的终生。我的人生转折,得益于初中时期短暂的“教育回潮”。</p><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节过后,我在本村七年制学校上初中(当时升学时间是春季)。这个时候,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已到了中后期,全国形势逐渐有向经济建设转变的趋势。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底,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看法和建议,对教育也提出了调整。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进行了整顿,教育工作走向正轨。1973年,邓小平复出,当了国务院副总理,上任伊始就紧锣密鼓抓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教育质量,短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段时间就是后来被“四人帮”称为“教育回潮”。我的初中时期恰好赶上这次“教育回潮”。感谢短暂的“教育回潮”,奠定了我扎实的初中文化知识,打下了牢固的学习基础。在后来恢复的高考制度中,凭借认真学习积累的知识,我报考中专,榜上有名,改变了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教育回归正常,老师们精神焕发,信心百倍。他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狠抓学生的学习。我很幸运,小学阶段,同年级有两个班,甲班和乙班,上六年级时,部分同学辍学,甲乙两班合并成一个班,全班有40几名学生。语文老师是文革前阳城一中的高才生,数学老师是中师毕业,语数主科老师很有责任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上课讲解清晰,耐心细致。其它各科老师配备齐全,师资力量很强。各科老师非常敬业,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这时,我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上初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小名更改为大名。说到自己的名字,心里多少有些纳闷。还在上小学时,一次带同学到奶奶家玩,奶奶无意间一句话,“你俩同名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真高兴呀”!回家问母亲,我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大名。那时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孩子上学用什么名字不重要,有个代号就行。虽然说小名是亲密和温情的表达,但人要长大,正式场合必须用大名。初中开始,我的曾用名由郑小云改为郑云霞。从此同学中,原甲班的同学叫我的大名,原乙班的同学仍习惯叫我的小名。我在班里是班干部,同时也是语文科代。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我才感觉自己知识的土地是那么的贫瘠。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并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上课要注意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作业。课后挤时间看课外书。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我们在地下作战》,接着又看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烈火中永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吕梁英雄传》等等,通过阅读,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解和写作能力。我还在心里暗自规定,课间活动尽量不出去,利用点滴时间,看书或做作业。我虽偏文,数理化也苦钻细研,不甘落后。</p> <p class="ql-block">(2016年看望二位老师合影。前排左三初中语文卫老师,左四数学樊老师。)</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学习风气刚刚好转,张铁生考试交白卷,又把教育界搅的一片混乱。“四人帮”利用这个时期,打击诬蔑周恩来总理,国内形势令人担忧。当时北京海淀五年级学生黄帅,被树立为反潮流小将。我们是同龄人,对黄帅反映的情况有同感。我盲目崇拜,还给黄帅写了一封信,不久,收到了黄帅的回信。这封回信被老师抄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一时间,我也成了学校的名人,反潮流英雄。其实是年幼无知,一个十四岁的初中生,怎么能知道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黄帅事件搞阴谋。庆幸的是,我仅仅是随风摇摆,并没有迷失方向。教我们的老师,虽或多或少受大形势的干扰,但仍能坚持上课,辅导学生。初中两年,老师们教的认真,我也学的扎实。人就是这样,只要时来运转,一切皆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个时候,我的家庭状况也有改观。姐姐通过考试,已从代课老师转为民办教师,家里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父亲由原来磨小粉,调换到村里做挂面,后又到面房厂干活。面房厂当时有先进的磨面机,将小麦磨成面粉,供需要的人拿小麦来换,父亲是负责换面。村里面房厂,在当时小有名气,邻近十多里村庄的人,每天有很多人来换面。父亲调到换面岗位上,虽然说熬的时间长,但体力上要较前轻松许多。放学后,我也有充足的时间任自己支配。社会和家庭的变化,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初中生活过得特别充实愉快。</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时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  初中二年一晃就要过去了。我面临着两选择,是继续升学读高中,还是回家当农民种田。当时,由于“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级,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把学者、专家等许多知识分子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把成绩优秀的学生诬蔑为“走白专道路”;贬低知识,摧残知识分子;同时,废除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导致社会普遍轻视知识,不尊重知识分子,学生普遍不愿读书,形成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读书,我是求知若渴,毫不犹豫选择继续深造。我把自己的想法同父母老师说了,没想到他们对我能否上高中非常担忧。我们那时上高中不考试,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学生进行投票选举,然后村委审核,最后报送所上学校批准,下发入学通知书。具体上哪所学校,也是按片划分,我们划在阳城一中。他们对我的担忧是有原因的,这要从姐姐说起。姐姐是家里的老大,比我长五岁。在学校时是老师同学公认的优秀生。初中毕业时,姐姐满怀希望准备上高中。出乎意料的是,学生选举结果,姐姐仅得了几票。也许是姐姐平时来自多方的赞誉,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嫉妒恨,部分同学事先撺掇,姐姐毫不知情。结果一场恶作剧,断送了姐姐上高中的路。意外的打击,让一贯要强的姐姐痛哭一场。姐姐没有被同学选举上高中,在村里也引起不小的轰动。一天,村贫协主任亲自到我家,见到姐姐他就说:“闺女,不要难过。小日乒(方言:小家伙)们使坏不选你上高中。我来就是告诉你,村里让你去上学。”倔强的姐姐带着哭腔说:“我才不听他们嚼舌根,说我是走后门上学。他们不选我上学,我就当农民种田。”贫协主任说:“你是好学生,咱们村不能埋没人才,学校正好缺老师,你去代课吧!”当时贫协主任是分管村学校的,很有话语权。善良的老主任一句话,姐姐初中毕业当了本村的小学代课老师。姐姐闲聊时不止一次对我说,坪头村贫协主任老车虎,是她人生中遇见的第一个贵人。几年后,姐姐通过考试,由代课老师转为民办教师。1973年夏,全县遭受特大洪灾,坪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抗洪救灾,为民解难,取得可喜成绩。亲自耳闻目睹了这场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场景,姐姐用她流畅的笔端,细腻的描写,歌颂了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事例。材料上报公社后,受到了公社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后来,公社有什么大型会议或活动,抽调姐姐去帮忙写材料。姐姐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的表现,让周围人无不赞赏。一个农民的女儿,毫无任何社会背景,1975年秋,没有上高中的姐姐,竟然被推荐选拔上了大学。姐姐有幸上大学,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当然,这一切离不开那些慧眼识珠的智者,姐姐人生中的N个贵人。《马说》中有句名言“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姐姐无缘上高中,给我家留下很大阴影,我想继续上学,父母担心不无道理。但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从小学到初中,我有一帮能聊在一起玩在一块的小伙伴,她们是淳朴的茶,悠味的韭,精灵的素,美丽的虹,宜人的秋,能干的平,憨厚的桂,酸甜的梅,青青的松,飘渺的云…另一半男同学,那时别的年级男女同学不说话。我们班打破陈规,不被世俗束缚。同学们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课间活动,相互打打闹闹嘻嘻哈哈非常活泼。七十年代初,农村的学校里,呈现这么融冾的氛围,实属不易。正因为大家在一起很随和,曾经班里还刮了一股派对风。青涩年华朦胧的情愫,冲击着闭塞时代的羁绊。权且把这理解为率真少年纯洁的友谊吧。相信是一种力量,也是对自己加油鼓劲。同学投票结果,我毫无悬念列入上学名单。</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时没有集体照,这是后来同学聚会合影)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