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看过福建永定的土楼,它们那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却没有看过广东开平的碉楼。总感觉有遗憾!这次去了福建长汀古城我们第二天就买了票从闵西南直插粤西南的开平,参观了开平最壮观最多的自力村碉楼群,让人大开眼界。(下面是福建永定土楼俯瞰全貌)↓</p> <p class="ql-block">在广州开平南站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在胡锦涛主席参观过的土楼《承启楼》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江门的开平市,可以看到分散立于田野间马路边的各式雕楼,这是从前匪患猖狂时,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修建的防匪住宅,其外形很像碉堡、也具有部分碉堡功能,所以称碉楼。这些碉楼的主人大都是当地到南洋谋生返乡的华侨,游客从中可追寻当年江门五邑华侨特有的一段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尚存1833座,或两三为伴倚在村庄旁边,或四五成群散落在田野上。乘着汽车沿广湛公路穿越侨乡开平市时,会发现这些千姿百态、富欧陆风情的碉楼。这些碉楼是旧时广东华侨为防御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及开平是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p> <p class="ql-block">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同时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旷日持久,人人自危。此时,恰遇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于是,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发展已拥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万人,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强烈的“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 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民间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有100余人被杀1000余人被绑架,210余头耕牛被掳走,其它被抢财物无数。土匪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有一次连县长也被掳去。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而开平作为建筑之乡,20世纪初期就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工匠,客观上为碉楼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侨汇减少和最后中断,侨房建设基本停顿,碉楼的建设停止下来。↓</p> <p class="ql-block">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防涝和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1833幢,分布不同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冈、塘口、蚬岗、百合等镇。↓</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点参观了二座碉楼:一叶生居庐、二铭石楼。碉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贴近。碉楼群不仅反映了华侨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也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土建筑群。叶生居庐楼内部摆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内部摆设:↓</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碉楼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碉楼观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马岗鹅赖粉,自力村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开平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是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一座中国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纪念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