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党史,看历史,红军长征英雄史,</p><p class="ql-block">古阆中,苍溪城,嘉陵江畔炮声隆!</p> <p class="ql-block">古城阆中,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中游,三国时期由蜀国大将张飞镇守长达7年之久,张飞以不足万人马,完胜曹操大将张郃三万人马的故事广为流传。阆中古城由嘉陵江环绕着,一衣带水,秀美恬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恰似一幅美丽的图画。</p><p class="ql-block">这片曾被枪林弹雨蹂躏的土地,历经沧桑,用坚韧和粗粝塑造出历史群像,战争的腥风吹尽了硝烟,空气中仿佛仍听到冲锋的呼喊,葳蕤的草木生机勃发,似一群用信念赋予躯体攻无不克的勇士……</p><p class="ql-block"><br></p> 阆中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和徐向前的领导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并在反围剿过程中,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在苍溪至阆中嘉陵江王家渡(现改为红军渡),冲破国民党重兵封锁,强渡嘉陵江,夺取剑门关,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围剿计划,并由此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長征之路! 古城阆中,现在还是四川省100个最佳摄影地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采风。 <p class="ql-block">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是国家级烈士纪念园区。</p> <p class="ql-block">表现红军战士坚强意志的巨大石雕棱角分明,感染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红军军旗与国徽的雕刻位于阶梯中央。</p> 苍溪距离阆中不到30公里,当年都是红四方面军川北的根据地。红军在此地发动群众,扩招红军近3万人,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强渡嘉陵江,是执行中革军委反围剿和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决策,在川北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的嘉陵江战役。为实现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p class="ql-block">苍溪县革命烈士纪念园。</p> 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红军渡”,雕像造型是一只乘风破浪的木船,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浪花的奔涌中一往无前。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是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堂石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苍溪籍烈士的姓名,总计有2万多人。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阆中所承载的历史,已不是党史中普通的地名和数字,它是陪伴我半生的记忆,因为,我的身体中亦流淌着着红色的DNA。</p>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中将以上红四方面军的将军们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 强渡嘉陵江指挥部旧址。 <p class="ql-block">总指挥徐向前就是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冲破敌人的封锁,渡过嘉陵江,岁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p> 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敌1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打乱了敌军的“川陕会剿”计划,为红四方面军继续向甘南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役成为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 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原来的王渡河渡口现在改名为“红军渡”。 穿插进攻,飞夺剑门。剑门关距苍溪120公里,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迅速向剑门关推进。剑门关是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的隘口,扼川陕大道,地势险要,也是由陕南进入四川的唯一通道,敌军江防重要据点。红31军4个团和红30军第88师,分别抵近剑门关,对守军形成东、西、南三面包围。经过半日激战,我军全歼守敌3个团,一举占领敌军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关要隘。红30军和红31军各一部于3日乘胜攻克昭化,又歼敌1个团。至此,敌军沿江防线悉数被摧毁,红四方面军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县城的嘉陵江西岸地区。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天险蜀道,雄关剑门”唐朝诗人李白著名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说的就是这里。 李白石刻雕像。 剑门关城楼高19.34米,基座长19.16米,宽13.6米。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门,兽吞衔环,金钉固门。关楼采取三层歇山式屋顶的构造,四面轩窗、环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等传统古建结构,充分展示古关楼那种“一石临空天府状,两山如壁剑门雄”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而壮观的本色。 “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断处,地势险要,两旁断崖峭壁,自然天成,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两山峭壁相对,其形状酷似两扇大门,故称“剑门”,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和“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p class="ql-block">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剑门关关楼屡遭破坏多次修葺,2008年汶川地震,关楼上部严重损毁,现为重建关楼。</p> 点击放大图片,才可以清楚地看到夹在两扇山峦大门之间渺小的剑门关楼。 “汉桓侯祠”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张飞庙。千百年来,百姓敬爱张飞、怀念张飞,一座汉桓侯祠便是最好的证明。蜀汉至今,汉桓侯祠名称几经变更,唐朝时叫“张侯祠”,明代又称“雄威庙”,清代以来至今被称为“桓侯祠”。无论名称怎样改变,人们怀念张飞的情结始终未变。 保境安民、勤政爱民,张飞在阆中成就千秋功业,对百姓影响深远。张飞在阆中做了7年父母官,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所以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张飞巡城”“张飞审瓜”的故事,北宋文学家曾巩作《阆州张侯庙记》,也记录这段佳话。 张飞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政绩卓著,在阆中期间最辉煌的战功当属瓦口隘大破张郃,为张飞的戎马生涯增添了一笔华彩。 相传张飞大破张郃后,立马横矛,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铭文,以记其功。 如今的阆中古城,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走过喧嚣的闹市,走向幽静典雅的古城,张飞当年驰马绝尘的街道两边,旌旗招展,商贾云集,一片繁荣。 张飞作为历史名人,其名字的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无与伦比。商家无不独出心裁,各类广告形式各异,铺天盖地,借着名人效应,狂轰乱炸。无奈的是没有张飞后人维护其祖先的名誉权。 川北道署即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清乾隆年间成为管理府州县的一级政权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管辖着川北多个县,是毫无争议的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公生明,廉生威。古人都知道做官必须清廉奉公。 “古街曲折幽深,两边商铺林立。多走两步可以看到明清殿堂和元明建筑。更有些家常民居、古朴寺院和温暖小客栈,一个接一个大红灯笼微微摇晃,灯影人影交映,犹如步行在唐街宋肆之中。”这是著名诗人舒婷笔下的阆中。 夜晚的嘉陵江,游船缓缓顺流而下,两岸灯火通明,流光溢彩,“我在阆中等你”的霓虹灯闪烁着温暖。 <p class="ql-block">广袤大地沉默在秋的夕阳里默默无语,英烈的气息在大地之下绵延不绝……它激起我汹涌情感和灵魂颤栗的涟漪。</p> 旅行,是博览群书的补充,刺激不同的视野和思维,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和接触历史,探索不同的世界,所以,旅行的结果并不在于目的地,而是在于整个行程的过程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