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泰顺县罗阳镇交洋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曾氏土楼,是个典型的客家方形土楼,在浙江省不多见,隐藏于山清水秀的泰顺,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发现……沿着村道往里走,两旁开始慢慢出现一面面带着历史沧桑感的土墙,越往里走便越多。交洋的泥土很柔韧,黄色中略带着一点白皙,夯成的土墙非常好看。转过一个路口,一片绿油油的田地中间,突然出现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土楼,背后则是相同土木结构的古村落。</h1> <h1> 土楼只有一扇大门能进出,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河水又可为防火所备用。围墙高大,下层用块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据说,原来大门两侧各悬有大刀,不停摆动,入侵者擅自入内,将被大刀砍死。可惜,现只存留悬刀的刀架了。“嘎吱”一声推开厚重的木门,阳光斜斜地从屋顶射入天井,光影斑驳,宛若翻开历史的扉页,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h1> <h1> 世居福建同安的曾氏,迁居罗阳交洋后,因群盗流窜为害,迫使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山民聚族而居,集体防御。清嘉庆年间,曾氏利用传统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楼,占地约625平方米,村里人又叫“仓楼”。平时充当堆放谷物和农具的仓库,一旦有入侵者,他们就集中人土楼藏身。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土楼,当时可是整个村的藏身救命之所。因此,泰顺土楼的建筑风格也深受闽西永定土楼的影响。</h1> <h1> 这座曾承载着兴盛家族的建筑,木构,共两层,两个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中间设有天井,井内充满了天然的地下水,只因长期无人打理,井边已经长满了青苔。除底层装修有些许改变外,其余基本保持着原先的风貌。居室环围墙而建,四角均有木梯通往二楼。 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向天井一侧周围用栏杆,向外一侧则辟有窗洞及嘹望孔等。据悉,曾氏后人将土楼作为曾氏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曾经出资进行基础的维护,以至于土楼虽历经百年风雨,仍能屹立。</h1> <h1> 随着人口增多,土楼无法容纳更多的村民,曾氏族人于是开始在周边扩建水城厝。水城厝同样为土木结构,原有建筑三十多间,在外围建有高墙,大门一关,里外隔绝,同样体现了曾氏家族的集体防御思想。如今,大部分的居室已倒塌,仅存留少部分的断壁残垣,及几座较为矮小的民居建筑。本地村民也大多已经迁居,如今看守着水城厝的,只有一些在泰顺的务工者。</h1> <h1> 上交垟土楼是闽南曾氏北迁至泰顺后按闽南地方风格和布局建造的,是浙江省境内目前少见的建筑类型,在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2005年4月公布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