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少年雪白的一段记忆

一叶浮萍任涟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焦虑中思考,在恐慌中阅读。人到中年各种思绪涌上心头,蓦然回首再也不似当年鲜衣怒马强说愁的少年郎,终究是多了三分暮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静坐案前,一炉香尽,一书阅完。想动手写点什么,然而动笔却又只剩老干虬枝的咿呀,想搁笔亦有不甘的落寞。就好像远航的船泊总是感觉快到岸,但又总是还差那么一段。罢了,罢了!好在我也懒怠,既不能以一词以概全貌,便想着什么便写着什么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少年雪白》我想作者大概是一个曾畅游过太虚幻镜的人罢,要不怎能想出这样的题目。正如我闻许多读者说的那样:“小禅的文字有灵异的妙清,染了人间烟火,却又脱离了人间烟火。”那一丝生活气将人拉回到现实,那一抹离尘又淡化了人心中的忧愁。有独属于作者的性灵,也有独属于作品的生生之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入过少年的忧,写过少年的愁。跳出精致的高雅,便是心灵的自视,悲悯的情怀。人生哪有那么多荡气回肠,热闹后,终不过是那一箪食一瓢饮。举个例罢,在快雪时晴帖中她这样写道羲之的杂帖有着生动的日常美,于烦琐的人间情意里,全是山水情长。又说好的东西从来都是天下无双,无知己,一帖孤独,支撑着书法里的精神与明亮。从始至终作者没有如许多专家学者那样从帖的内容、笔势、书体、书风、及后世的影响等去深入剖析。书中洋溢的只是一位位高权重的老人在开心时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是老矣后失了青年锐气而只剩暮气中所体现的料峭罢。初读不过全是人间烟火气,而细细咀嚼却自有诗书情意,山高水长。大道至简,何谓返噗归真,大概不过是从少年到中年而后回归老年的状态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风起了,夜沉了。回想总有无尽似的感叹,然而终究又意尽,只唯在不言中结个尾吧,为自己的懒怠找个冠𣈳借口。真道好个少年雪白,雨又淅淅历历地来了,但燃一炉香,煮一壶茶,倚窗听雨。听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