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 辞辽宁下关东 不舍逐梦惠儿孙</b></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我们家辞别原热河省凌源县佛爷洞乡上店村东榆树沟。迁移到原三江省富绵县七区三门周家村。</p><p class="ql-block"> 当年爸爸41岁,妈妈30岁,大哥11岁,二哥9岁,大姐6岁,三哥3岁。故土难离,临行时,全村老亲少友依依惜别,几位伯母更是眼含热泪对妈妈说“她老婶子,等孩子们长大了,带他们回来呀”,妈妈哽咽地回答“一定回来,一定回来”!</p><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闯关东,是对故土艰难而果断的离别,是改变家庭命运,惠泽子孙的重要决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2年5月在大舅黄瑞祥带领下,投奔远方族兄黄瑞卿,住在王喜臣南开门的偏房三年多,爸爸做短工,给黄瑞卿家磨豆腐。黄家生一男孩,没母乳。妈妈正带不满三岁的三哥,妈妈常给黄瑞青家孩子喂奶,黄家对我们甚好。</p><p class="ql-block"> 搬家到佬佬家住一年多,爸爸给佬佬家磨豆腐,再搬家到老王太太门东大马架子。</p><p class="ql-block"> 47年土改,我们家是排在前几位的,分得了一等耕地六垧三分,二间不错的草房子,爸爸在排成排的牛马群中,挑了一头硕壮的大黄牛牵回家,至此我们七口之家,成了当家做主的小农之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下关东投奔大舅黄瑞祥,一远族兄黄瑞卿。住在王喜臣家的南开门的偏房,住了三年多,搬家到姥爷家暂住一年多,搬到老王太太,一间门朝东开的大马架子居住。47年土改,分到二间不错的草房,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爸爸先后作短工,给黄瑞卿家及太平山甲(长富村东北的五星村)黄瑞安及姥姥家磨过豆腐,后来自家磨豆腐,维持生活,爸爸做豆腐质量上乘,各道工序细心操作,特别是熬浆,点卤水,压包等重要关节,掌握得恰到好处,做出的豆腐味道纯正,软嫩适口,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爸爸在制自家独特的“盘酱”第二道工序一一炒黄豆的功夫十分细心耐心。一大铁锅装满黄豆,时时控制灶下火的大小,时时不停的翻炒,微火慢炒,把黄豆炒成颗颗内部熟透微红,而黄豆表皮颗颗一样,变得熟黄却无一点焦斑,用时间之长,用心专注,那才见功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因爸爸患眼疾,大哥体弱, 我上小学时,一天说到土改时,妈妈对我说:土改前,村里一熟人对妈妈小声说:“你知道领导咱们的是谁吗?毛泽东”。这是妈妈头一次听说,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名字。妈妈说,你真赶趟,出生没两个月就分到了青苗(当时人们把分得,长着没成熟莊稼的土地称为分青苗)。</p><p class="ql-block"> 1950年,因爸爸双眼患疾,干农活不力,大哥体弱,眼看草长得比苗都高,别人家的莊稼已铲趟一遍,长势良好,我们家的地就要荒废了,一天,长富村来了20多人帮助铲趟一遍,秋天收了不少的谷子玉米。</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严母慈父塑家风 尊师重教 育子奋发读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家,当年在农村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如果说有一点不普通之处,那就是在严父慈母主流社会,我们家则是严母慈父之家;是在“读书无用” 颇为盛行的环境下,爸爸妈妈尊师重教,育儿奋发读书,在家境很困难的景况下,不失时机的让儿女们上学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爸爸略传</p><p class="ql-block"><b> 厚道少语 心中有数</b></p> <p class="ql-block"> 爸爸1902年出生于原热河省凌源县佛爷洞乡上店村东榆树沟屯。</p><p class="ql-block"> 爸爸是爷爷奶奶五个子女中的最小。读过几年私熟,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我记得爸爸过年写过大小福字,对联,抬头见喜,出入平安,鸡鸭满圈,五谷丰登等。</p><p class="ql-block"> 爸爸青年跟随爷爷倒卖牲口多年。习得用手一摸马的牙齿,就能断定马的岁数,那是需要多年用心积累而能的本事。从家乡佛爷洞到河北承德200多里,仅路程,往返须十多天,在匪患多发的年代,日夜兼行在崇山峻岭的山间小路,可见爷爷带领爸爸艰辛创业的毅力与胆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做 “盘酱” ,种瓜,磨豆腐,育苗等均有一套成功作法。</p><p class="ql-block"> 爸爸育苗,在南园子一角,规规整整打好畦垠,把土拍打成细细的,铺得平平的,均匀地撒上茄子辣椒等种籽。特别是旱烟种子小到必须拌上细土,才能撒匀。然后轻轻的用喷壶小心洒水,不能急不能大,防止水把种子冲乱。晚上及时盖上苇帘子,早上准时卷起苇帘子。还要经过分苗,壮苗,一直到可移苗栽植,畦苗过程的每一步是马虎不得的。</p> <p class="ql-block"> 爸爸对儿女的爱默默无声,对儿女们念书,大力支持,尽管双眼视力不好,无数次为儿女们读书拼力而为。我上小学时,几次赔爸爸去五星村买卖小猪崽,负重而行。64年暑期爸爸为了儿子念书,把煮熟的咸鸭蛋拿到尖山区卖,天下大雨,爸爸躲在亲属屋沿下背雨一二个小时,天已黑了,爸爸还未回家,急得妈妈在我的前额涂上大酱,祈祷爸爸深夜免遭不幸。当时去尖山区步行两山间的“筒子沟”,往返50多里,山间小路,下过大雨,天黑泥泞路滑,爸爸眼神又不好,当时爸爸所受的艰辛,今天是无法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 1953年三哥在升昌往宿读小学,爸爸每月往返8公里,担30斤苞米碴子和几担烧柴送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3至1965年我到双鸭山市第六中学读书,爸爸和我到头道砬子,在大跃进修水库废弃的霸垠上种高粮,爸爸双眼看不清禾苗,用手辨别高粱苗和杂草。我们忍饥挨饿,间苗锄草备垅。秋天掐下高梁穗,爸爸担重,我担轻,爸爸在后,我在前,往返十多里路把高梁穗子担回家,晒干在院子摔打后磨成米,我用旱爬犁拉到18里以外七一,交给六中做饭的薄大爷,换成一日三餐的饭票。</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什么艰苦困难面前,爸爸都尽自己最大所能,默默的支持他的儿女上学读书,从未说这一句不利我们读书的话。</p> <p class="ql-block"> 爸爸性格敦厚,心慈面软。守诚处事,从未与人发生过争吵,和睦与邻,连脸都没红过。</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爭吵打架犯错误,爸爸只是大声呵斥吓唬,从未动手打过。</p><p class="ql-block"> 我5~6岁还尿炕,每天夜里都把与爸爸同睡的毡子尿得湿淋淋的,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爸爸从未说过我一句,天天把毡子拿去晾晒。几乎每天晚上爸爸都给我揉肚子,在爸爸的体温中入睡。</p> <p class="ql-block"> 爸爸少语,大事不糊涂。</p><p class="ql-block"> 三哥说,一次妈妈产后大出血,爸爸让我们几个儿女跪在妈妈面前,祈求把自己的寿命给妈妈,换得妈妈的平安。</p><p class="ql-block"> 大姐听妈妈说,刚落户三门周家村,住在王喜臣的房子时,一天妈妈似睡非睡,看见两个小矮人,每个手里拿着蓝红色的小球,走到灶王爷前,把两个小球放在香炉碗上说:死了好,死了好。妈妈把这事告诉爸爸,爸爸对着香炉碗,大骂臭觖一大顿解了。</p><p class="ql-block"> 77年爸爸住在三哥家,给孙子宝忠讲很多故事,孩子们听得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在三哥家住了几个月,爸爸对三哥说,如果我呆在这,要是死在你家,王桂玉和孩子们该害怕了。过了二周爸爸逼着三哥送到大姐家,没过三个月,77年11月爸爸在大姐家撒手人寰。爸爸去世家人没告诉我,可能是我回大庆学校不到一个月吧。</p><p class="ql-block"> 张迪明讲:我小时候每次爷爷吃点好东西,都问小久子吃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爸爸给我讲过,老家凌源的秃山险岭,山洪暴发等家乡人文趣事。爸爸说,座在火车上,看着车厢外的树飞快的向后倒去的感觉,令我对火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上小学时,在纸上无数次的画奔跑火车车头,特别是当画出,火车喷出显示力大无比的白色烟云时,一种兴奋由然而生,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爸爸给我讲,一次爸爸和爷爷赶着牲口回家,快到家时,爷爷叫爸爸从山间小道超近走,爷爷赶牲口走大道。爸爸手拿皮鞭,当走到苇蒿杂草丛生处,听见哗哗的分草声,只见一条碗口粗蛇的尾巴,嗖地从爸爸身边遛过,吓得爸爸顺手抽了那蛇一鞭子。当晚爸爸头昏眼花,两条腿象断了似的疼得翻身打滚。爷爷请了几个大夫看过,总不见好。后来找到一个半仙说,你家孩子外出,人家蛇仙的孩子也外出,你家孩子打了蛇仙的孩子一鞭子,蛇仙怪罪了,把你家孩子的魂绑着,倒吊在南边的大树上。爷爷连连赔罪,托半仙请求解救办法,半仙作法说,我已在蛇仙面前为你的孩子谢罪了,快准备烟酒果食供品,一个猪头是不能少的,到南边大树下去烧香跪拜,恳请蛇仙看在都是孩子不懂事的面上,把孩子的魂放回来,过几天就会好的。爷爷赶紧照做,爸爸的腿果然不疼了,日渐好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晚年,多次让我们看他两条大腿根部,真真切切,一个接一个,麻花样的白色的印子。</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回凌源老家,族兄张顺讲,爷爷倒卖牲口两次遭劫难的经过。一次爷爷与他人约定,到指定地点分钱,当爷爷到约好的地方,已人走屋空。还有一次,爷爷腰包被割,倒卖牲口的钱被换成一卷废纸。</p><p class="ql-block"> 今天写家史,回忆爸爸讲鞭打蛇仙的故事,让人有些不解,令人深思:一是按当时自家情况和百年前结婚普遍年令看,爸爸30岁结婚是一定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断定在爷爷腰包被割那次,以钱换命的劫难中爸爸被绑架,双腿被用绳子紧绑,头朝下长时间吊着,造成双腿缺血溃烂而留下,晚年还清清楚楚的,白色的麻花印。</p><p class="ql-block"> 二是当时凌源一带,据爸爸讲当年上山打柴都很困难,更何况快到家的一座小山上,长着茂密的苇蒿杂草,而且碰到的蛇的孩子小蛇,其尾巴竟然有碗口粗,这么大的蛇,出现在离村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几乎不可能。爸爸的魂被绑吊在树上,而留下的痕迹却落在了肉体的双腿上。这些说词今天可以说令人费解,而在百余年前却是能够为外人所认可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不作上面的分析,爸爸多次讲此遭遇,是他老人家,在婉转的讲大难不死的痛。我们仅从爸爸双腿那明显的白色麻花印这一点,就可断定爸爸一定是遭到过不可恢复的摧残。</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上述猜想成真,也算是不费,爸爸反复向儿女们讲述大难不死悲情的用心,也算是儿孙理解他老人家苦难人生的一次心里的祭奠,更是对爸爸在天之灵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2022.1.5日</p> <p class="ql-block"> 爸爸晚年,近1米70的身高,手指粗壮,皱纹叠加的前额,高鼻梁,一对大耳厚耳垂,耳不聋,左眼深陷,右眼视力几尽失明,微驼背,留有短须,棱角消瘦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爸爸青年跟随爷爷从凌源到承德倒卖性畜,历尽苦难。壮年爸爸手抱磨杆多年磨豆腐,整天在烟熏火燎的磨坊里,对身心的劳损是巨大的,正应了农村:“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爸爸数十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双眼常年抹“鬼子红”,红红的双眼,村人称爸爸 “张红眼”,常年口吐白痰。这些都是爸爸青年遭遇劫难,壮年手抱磨杆磨豆腐所积累的摧残和劳疾的后遗症状,如经过及时医治,会治愈或得到缓解,只是因为众儿女读书,爸爸的无言的忍耐,成为自然而然的当然了。六十年代爸爸一次脑中风,吃了安宫丸得以恢复。70年妈妈去世后,年已七十的爸爸与妹妹玉芳玉萍及侄张迪虎度过了一年多艰难凄苦的日子,75年左腿摔断,加速了生命的终结。他老人家一生饱经风霜劳苦,被折磨而少语安泰的形象深深留在儿女心中。</p><p class="ql-block"> 讲好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妈妈略传</p><p class="ql-block"><b> 严以教子 以文治家</b></p> <p class="ql-block"> 妈妈出生于原热河省凌源县刀尔豋乡杨杖子村小岭屯。是老爷姥姥七个子女中的长女。</p><p class="ql-block"> 我中学语文老师王其月说:“一见面,就感到你母亲不是一般的农村太太,说话的语气,谈吐言词,对事物的理解,看法往往有超出一般的见解”。村里人几分敬佩的称妈妈:“老张太太”,“老张太太,刚强,厉害,讲理”。</p><p class="ql-block"> 妈妈刚会走路,第一个待遇就是裹脚。当偿到裹脚苦头时,不知妈妈小小年纪,以怎样独特的绝决方式,让外祖父母放弃了妈妈的裹脚,不顾对后来二姨三姨裹脚树立的“榜样” 。联想当年二姨三姨呼天喊地的呼喊,被裹成标准的三寸金莲,可见妈妈小小年纪,对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陋习”抗争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婚后一次生病,邻人好心送给她一块不小的大烟膏(土鸦片),病好后,妈妈没再用,也没给人,而是把有些人求之不得的一大块大烟膏,深深埋进墙角成泥。可见妈妈在自清未以来吸食鸦片成风的环境下,对残害国民精神之“恶习”的深恶痛绝。</p><p class="ql-block"> 1943年,我们家落户三门周村的第二年冬天。村里要派爸爸进山给日本人带路。妈妈找到驻村日本鬼子的团长理论,说我们去年刚落户本地,人生地不熟,连山里都没去过,加之爸爸眼晴又不好,别说带路,就是让他自己走都要迷路的。鬼子团长咿哩哇啦地一大通,翻译对妈妈说,太君说了不用你们带路了,但是你们要出一斗黄豆了事。妈妈感到不公,跟翻译据理力争,翻译面堆笑脸对妈妈说,不要说了,这是皇君开恩了,一斗黄豆是别人替你们带路的工钱。没办法,只好交一斗黄豆完事。</p> <p class="ql-block"> 妈妈育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当时,当情,当景,耳提面授:“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料机抒,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孔融让梨,尊老爱幼,坐有坐像,走有走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珍惜一粒米,吃饭不能掉饭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忠诚守信,不打狂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家是孝子,为国是忠臣”……</p> <p class="ql-block"> 妈妈教子,做人从家做起,为儿女涂上追逐美好生活的底色。首先让孩子从作日常的家务做起,从小培养儿女勇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贪困之家沒有什么象样的摆物。内屋西侧靠墙,连接北炕到南炕的“腕子炕” 的烟道上,架置一条不足两尺宽的本色木板,上面排列着多年积攒的深绿,褐色大小不一的十二三个日常用过玻璃瓶子,其中时髦的是一个白色的方玻璃瓶、玉芳玉萍妹妹小时吃的二三个纸装“红星” 牌奶粉盒,上面印着黑白花大奶牛、天津铁路局的瓷杯、插着鸡毛掸子的棕色扁形带耳的粗瓷瓶。这些摆物,每天我们必须擦尘一次,每擦完一件,把摆放的位置擦干净,放回原处,捎有差次,就会遭到斥责。时间长了,这样的过程成了儿女们习惯的自觉。</p><p class="ql-block"> 在一进内屋,面对用报纸糊表的大面积的西墙下面,一条木见本色的台面上,摆放着一排,一年四季,固定不变的日常用过的整洁物件,可谓久久为功,如同用心绘制的记录生活的长卷,使空旷的草屋增添了,因贫困而突显的明媚而亮丽,成了农家独特的一道养眼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可见妈妈对生活中的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注入的情感和人生态度,追求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乐此不疲,是对美好生活追求内心所需一一器物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年之家,土屋地,土外墙,土院落,在妈妈的操持下,干净得非同一般。每年春天,家燕双飞返巢。在厨房的中粱上衔泥筑巢,孵蛋喂雏,双双进进出出,盘旋翩跹的燕姿,欢快悦耳的燕语,好一派生机盎然农家庭院。据说燕子是择居的,是吉祥之灵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能插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袜子坏了自己补。</p> <p class="ql-block"> 妈妈没上学读书,通过自幼学习,解放后上夜校学习文字,能阅读《响马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巜五女兴唐传》《响马传》《大破孟州》等古典小说。</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方台说书的李维国,到红星说书,开场说《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段子,满屋听者甚觉无味,纷纷要求换段子,而妈妈正听得十分惬意,情不自禁的说:这段子多好呀?第二天李维国豋门拜访妈妈,说谈机缘,认妈妈为仪母,按年令,我尊称为“四哥”,妈妈把珍藏多年细黄纸旧版大字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书送给了“四哥” ,他十分感动。“四哥” 多次带着教师的“四嫂”回红星,他们搬离四方台多年后,还特意回来探望。</p> <p class="ql-block"> 妈妈对妹妹玉萍说:“你老爷重男轻女,我小时只能带着弟弟在学堂门外听,用木棍在地上学写字。那有这么好条件,你要好好学习”。妈妈不只一次对我说:“不识字瞪眼瞎,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丢不了,谁也抢不去,到啥时候都有用,读书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妈妈尊师重教。在“读书无用”流行的年代,妈妈顶着 “老张家穷,大小伙子穷读书” 的冷潮热讽的压力,以“宁肯砸锅卖铁。也要叫孩子读书” 的决心。可以说爸爸妈妈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放飞她老人家那坚强而不舍的蔚蓝色的梦。</p><p class="ql-block"> 教我小学语文的巴文德老师,家在外地,轮流到学生家吃饭,每次妈妈都要与左邻右舍窜换应季蔬菜和主食,烧制成尽其所有,尽其所能的,一桌子当下的美食佳肴。把家里能拿得出的被子整齐的铺在炕上,桌明几净,放上准备好的热开水。恭恭敬敬地迊送巴老师,每次总是得到巴老师礼貌的笑意辞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爸爸双眼多年患眼疾,家中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妈妈打理。</p><p class="ql-block"> 妈妈教儿女,不能没老没幼,见长辈先说话,必称大爷叔叔,对平辈晚辈也要和气相处。当年邻居之间都用柞木条子夹成杖子,每次前后园子换杖子,面对邻人明显的越界的蚕食行为,妈妈告诉我,咱们按杖子的原来位置挑沟,不要过界。</p><p class="ql-block"> 农家生活,邻居之间互相串换食品,各种物件,妈妈爽快大度,尽力而为。我们家缺少较贵的农家常用的大笸箩,筛子,锣等用具,因妈妈以邻为善,处事通情达理,需要时到邻家可以随用随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妈妈经常以娴熟的推拿,拔火罐,耳尖放血,按揉太阳百汇等穴位的方法,为乡亲邻俚,解除头痛脑热之苦。我经常着妈妈,双手大姆指,在来救助者的鼻子两则向前额反复轻刮至前额,再用大姆指用力按压百汇穴,上下拉抻耳廓,在前额挤满梅花点,更有时妈妈用剃头刀或做衣服的钢针,经过火烤等消毒后,在患者的腹部后背,用针刺皮肤或刀割出小十字口,挤出血来再用火罐拔出紫血,使来者心满意足地向妈妈致谢而辞。</p><p class="ql-block"> 妈妈教我,为纪大爷拔倒睫,那是要极细心耐心的,每隔5~7天需拔一次。我到大庆读书,由妹妹玉芳玉萍接替,先后持续近十年。</p><p class="ql-block"> 我三岁那年得重病,妈妈和姥姥给我刮痧,用顶针沾着盐水全身刮痧,痛得我哭喊大骂,二人按着我的手脚,我记得妈妈说:“刮,不刮这孩子就死了”。看来我的命是妈妈从闫王爷手里刮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比较困难,妈妈对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十分重视。春节前,除了办置年货蒸馒头蒸豆包外,院子要好好地进行规整,清洁。特别是腊月二十四除尘日,室内厨房要进行彻底的尘土扫除,站着够不着的地方,我架上梯子,用扫巴把,一根根檩条,房梁,,大柁,山墙,边边角角,一点不落地打扫干净。因为日复一日烧柴草,一年下来,整个厨房上上下下积满灰尘,一场大清扫下来,真可谓浑身是汗,灰头土脸。“小老妈在上房打扫尘土,打扫完西屋,打扫东屋”</p><p class="ql-block"> 春节按传统饮食,妈妈会准备儿女们盼望的年夜饭。吃饭前迊财神要给祖宗烧香上供品,饭后给爸爸妈妈磕头拜年。遵循初一不出门,初二到邻居家串门拜年。正月十五,用玻璃罐头瓶做灯笼,到处跑玩的开心。端午节起大早采艾蒿,记忆犹新的是吃煮鸡蛋,妈妈在儿女手腕系上五彩线。参加工作后,有条件的地方,每年端午,都早起到郊外寻觅艾草,找回幼年的母爱和妈妈植于幼少年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懈追逐的激情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一年正月十五,:妈妈让我用小米糠办上煤油,把米糠撮成一小撮一小撮,从大门口开始,用腊烛点着一撮米糠,隔一段放一个,一直摆到村外的东河沟子,实现送温邪求吉祥迎福泰。</p> <p class="ql-block"> 勤劳持家</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收,妈妈都要去捡莊稼。</p><p class="ql-block">一年秋天我和妈妈去捡秋粮,妈妈那双被裹成半残的脚,无法抢到头茬捡粮的机会,都是别人遛过几遍,捡黄豆茬子上紧挨地面上的豆角,或半爬半坐地捡散落在土路边,车辙里的的黄豆一颗一颗地捡起来。76年那年冬,妈妈让我扒我浸好的线麻,她用猪小脚骨做的线锤,纺呀纺呀,纺了好多线绳,让我帮她把一块块旧布打成格板,有的布条没有手掌大,有的长宽不到二三手指,就这样妈妈用自己纺的麻绳,用旧布条打的格板为儿女们纳了一小笸箩的千层底,准备给儿女们做布鞋。63年我穿着妈妈做的布棉鞋去东胜上初中一年,冬天穿着妈妈的千层底,走在雪地上,听着穿着胶鞋同学脚下发出,吱吱哗哗的如同音乐的声音,而我穿着打子“钉角”的棉鞋,在覆盖厚雪的苞米地的垅头上,象跳芭蕾一样迈进,今天回忆起来,那白雪覆盖的大地上,流动着几个黑色的身影,胜过那幅 “宝玉雪中寻梅” 吧!</p><p class="ql-block"> 表妹黄中红俵弟黄中义先后到我家,妈妈背着同龄的妹妹给他们,以表姑侄之情。今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表妹表弟感动得摇头叹气。因为鸡蛋鹅鸭蛋是要卖钱为儿女读书,或买一斤酱油当油料的。</p><p class="ql-block"> 74年冬天,妈妈给我邮了一条棉裤,在黑色裤上面补着颜色深浅不一,大小不一的29块补丁,为了增加旧棉花的御寒性,在后腰加了一块浅黑色的羊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书写妈妈,把由妈妈主持多年“家庭文化沙龙”,成员的一些海阔天空的谈论回忆一下,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其月老师:“一见面,就感到你母亲,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太太……”的那句话的函意。</p><p class="ql-block"> 由于妈妈操持的庭院,燕翔鹅唤的洁净敞亮,是村里颇有学问的周二先生,当兵见过世面的纪大胡子纪大爷,挑担行走在大街小巷见广多识的王货郎王大叔,谈得来的王婶和李俵姐等人,谈天说地的好聚处。我称为“张氏家庭文化沙龙”。</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在一起,讲神话传说,谈奇事趣闻,伦理道德,农时风俗,戏曲轶事,山河风貌,为人处事的小节,接人待物的礼义,精忠报国的文臣武将的事迹,市侩贪佞土豪的罪恶等。妙语连珠,讲得风生水起,高兴时放声唱上一段,特别是对地主恶霸儿子的娇生惯养,孤陋寡闻,自做自受的种种言行丑态,讲的十分形象生动精彩。如讲一恶霸傻儿子学乖后,到岳父家,看见岳母不慎跌入泥坑,傻子见状,把刚学到拉扯跌倒老牛时的口号顺口而出:“掫地掫,抬地抬,薅着尾巴耢上来”。真是鞭达得入骨三分。(掫zhou:扌周)</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对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铁牛耕地,开荒到顶。人尖地薄,货物抽条”……即没见过,也不甚理解,却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文化沙龙”里,我学会了“一笔画回头鸟”。记得周二先生写的一条 “春” 联,不是对联,:帖在我家们里屋门的右侧一根墙柱子上。觉得把农村春天的景象写的别样风采,只记得前几句,括号内的是我近年的续写 :“春天春月春景和春人路上唱春歌(春风杨柳春江水春燕昵喃云穿梭春耕春种无闲日春牛负犁西山坡春雨淅沥贵如油春播希望一笸箩)</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还记得讲王母娘娘蟠桃会中……“王母娘娘,说和也说和不好,拔下金簪划道河,牛郎划在河东岸,织女划在河西坡。划了十八棵鲜桃树,九颗酸的九颗甜,甜的送予上八仙用,酸的送予下八仙。二郎吃桃成仙体,孙猴啃核也成仙,大圣闻听心好恼,猴子眼睛翻了好几翻”……</p><p class="ql-block"> 纪大爷讲当兵时,面对一条狠宽的河,他不会水,必须过河逃生,他穿着衣服跳进河里,冒着被河水卷走的危险,在湍急的流水中,凭着年轻体壮,手刨脚蹬,一阵玩命的扑腾,硬是扑蹬上岸,脱了险,叙说拼搏的毅力和生命的顽强。</p><p class="ql-block"> 有时看我听的认真,讲了罗成实寿应83岁,因多种不好的行为损寿六十年,只活了23岁。今天只记得,罗成与俵兄秦琼交流战法,少教罗氏祖传一绝回马枪战法,损寿十年,罗成在龙床上倒了一倒,损寿十年,罗成拉一下女人的衣袖,损寿十年。接着王婶还讲了他丈夫因早起,过河受凉而损命的教训。今天回忆起来那是 “文化沙龙” 有意用小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在向我讲述生理知识,做人的礼义廉耻。 </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妈妈叫周二先生给我起名,周二先生略有所思说,就叫张葛吧。文革中我自己改葛为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读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 几多故事 谱写恪尽职守之赤诚</b></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告别祖居地的故土,奔向陌生而遥远的北大荒,是需要勇气的。这样的勇气源于妈妈爸爸改变家庭的命运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朦胧而遥远,但是要实现这个梦想的意志是坚定的。</p><p class="ql-block"> 47年土改,我们家成了有房有地有耕牛,当家做主的小农之家;48年在本村创建了小学校,二哥大姐三哥不失时机的上学读书了。53年红星村划归双鸭山市郊区,在本村或邻近几个农村联合办农中,使得我和玉芳玉萍先后就读中学,为后来继续上学读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就学条件。</p> <p class="ql-block">当时“读书无用”盛行,在我家十分困难,不可为而为之地景况下,妈妈不时机的送众女上学读书,是妈妈爸爸的远见卓识,而前提是在体弱长兄一个人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年都是欠生产队三角债的情况下,都可以分到口粮;在读完小学后继续读书是靠助学金而完成学业的。</p> <p class="ql-block"> 大哥张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憨态貌 灵动心 体弱力尽力 超荷奉家第一功</b></p><p class="ql-block"> 大哥是爸爸妈妈的长子,是七兄弟姐妹中唯一没有进入学校读书的长兄。</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三门周家村创办学校,大哥17岁,成为家里的第一劳动力。从大哥日后行为看,通过扫盲,大哥是达到扫盲标准(当时扫盲标准工人识字2000个,农民1500个)</p><p class="ql-block"> 大哥憨厚不善言说,其灵性被掩盖了。大哥对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扶犁撒种打场,磨米托坯砌墙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特别是对农作物茬口的轮换,说起来头头是道。</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大哥是农业业余大学毕业的优等生</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惊奇的是大哥对“鸡兔同笼”的心算,我亲眼看到,多次在众人中,常常是大哥第一个脱口而出说出正确答案,其速度之快,让一些聪明人,不解而又不得赞许地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大哥昭雪,太保公社定为“生产烈士” 。爸爸,玉芳玉萍妹妹及子张迪虎享受“五保户”待遇。 大哥在天还在为家庭出力,真可谓奉家第一功啊!(祥见大哥张发小传)</p> <p class="ql-block"> 二哥张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少俊 一卜成真 老守家园 心有定盘星 怒而不威 总会有歌声</b></p><p class="ql-block"> 二哥张凤出生后,妈妈昵称她的二儿子为“第儿” “丫头” ,取名为凤。这是妈妈七个儿女中,享有昵称的唯一,足见妈妈对二哥慈爱有加 。</p><p class="ql-block"> 二哥当过“儿童团”团长。1948年村办学校,当时二哥15岁,妈妈及时送二哥上学读书。成为本村第一批完小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二哥张凤 为人诚实,办事心细。</p><p class="ql-block"> 二哥多年担任生产队会计,帐本字体整洁。四清时帐目核查,收支平衡,笔笔来去清楚明了,可谓清如流水。</p><p class="ql-block">毛笔字写的不错,在生产队当会计多年无差错。二哥做豆腐,做豆瓣酱,下厨做饭均为上乘。</p><p class="ql-block"> 1955年,二哥把自家瓜地莳弄得井井有条,好一派瓜园风景。</p><p class="ql-block"> 一次看到二哥在生产队种瓜,抱着满怀大西瓜的照片,在没有化肥的年月,种出如此好的西瓜,可见二哥诚实劳动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哥爱唱,唱的歌字圆腔正,情真意切。二哥爱跳,扭映歌是二哥的拿手,姿态自然大方,动作浪漫协调,是村里映歌队,男队的一号领队。</p> <p class="ql-block"> 二哥一生算过两卦,一卦说他大寿为六十岁,此卦已废。第二卦说妈妈得二哥的济(临终在场),此卦成真。</p><p class="ql-block"> 二哥处事少言寡语,但是对家中之事,有一颗定盘星,哪是面对现实,修行的最佳境界。(祥见二哥张凤小传)</p> <p class="ql-block"> 大姐张玉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读书一年半 代课亦自豪 家庭笔记本 吃尽二世苦 心念弟弟妹妹 晚年礼佛享寿福</b></p> <p class="ql-block"> 大姐张玉兰上学读书,只有一年半,相比她的兄弟妹妹少得可怜。但是在当时家庭状况下,更显妈妈对女儿读书是多么的重视,可以说是对妈妈小时未能读书的一次补偿。</p><p class="ql-block"> 大姐张玉兰,上学从四年级下册读起,读书虽然只读一年半年的小学,还有一段代课的经历,如果大姐读完高小,以大姐的聪明,命运就不会让大姐一生吃尽二世的苦。尽管大姐在极为艰难中,有一口好吃的,心中念念不忘她的弟弟妹妹们,有一块布料给了妹妹。</p> <p class="ql-block"> 大姐的记忆力好,特别是老年的今天,回忆小时的事讲得清清楚楚,家族很多人的生日属相都存在大姐的心中的。比如大姐把妈妈当年唱的歌词记得下来,妈妈土改解放后高唱“大脚文明……为妈妈的形象增加了丰满的光彩。大姐已成为我们家族的笔记本。</p><p class="ql-block">大姐晚年,安享寿福。</p><p class="ql-block">(祥见大姐张玉兰小传)</p> <p class="ql-block">大姐张玉兰说,有一次村里人喊,日本鬼子来了,各家赶快把煮好的玉米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三哥张林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善捕时机 以跳跃式 不断拼博于多领域,用知识之珠 串成弟妹们学习的榜样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7年上小学,1954年完小毕业后参加农业劳动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9年6月初,在红星村委会看到黑龙江日报6月10日报纸,关于本年度暑期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在反复阅读“转业军人及具有同等学历的青年可以报考”的信息后,三哥求学心切,灵机一动,自己写了一份具有初中毕业的同等学历证明,找到村支书王在德,好话说尽,同意盖上公章。通过考试,录取为依兰水利学校水利59—1班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依兰水利学校读一学期,59年寒假后,三哥返校途中看到双鸭山矿业学院招生广告。经过反复思考近一个月,三哥没有向学校请假,回到双鸭山报考双鸭山矿业学院。经考试成绩65分,录取为电101班学生。</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毕业,分配岭东煤矿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5.7月,双鸭山矿业学院干部科给三哥打电话,推荐报考北京矿业学院机械专修班。在妈妈“你考上就去念”后,经考试于当年9月入学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机专65—3班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毕业北京矿业学院,分配到双鸭山矿务局机电大修车间任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1992年晋升机械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96年任双鸭山矿务局职工工学院院长助理,主管全院教学。</p> <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退休,同年7月到省龙达建设监理公司任道桥专业监理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2001年参加交通部监理工程班学习,获交通部颁发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证书。</p><p class="ql-block"> 2005年任内蒙古赤峰至通辽高等级公路建设下洼段一标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2007年任赵光至缓麦四级公路建设A4标段总工程师。(祥见张林自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是小学同班女同学中,唯一有工作的。她们也很想读书,但被父母拒绝了女孩子早晚是人家的人,读书无用</p> <p class="ql-block">张玉芳</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爱数学 教数学 教改第一人 糊涂得当 善待他人 常以恢谐轻拂生活之艰辛</b></p><p class="ql-block">1961年~1966年太保公社红星小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66年~1969年太保公社长富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69年~1971年双鸭山市第六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71年~1973年双鸭山市师范学校数学班读书。</p><p class="ql-block">1982年~1985年双鸭山市教育学院进修数学,专科毕业。</p><p class="ql-block">1995年获国家奥林匹克教练员证称号。</p> <p class="ql-block"> 改化学,学数学。</p><p class="ql-block">到双师范学校被分配化学班,找领导说受小时鸡兔同笼等影响爱数学,改为数学班。</p><p class="ql-block">小时常常看着邻居们在一起热火朝天的心算 “鸡兔同笼”等 游戏,特别是说“7斤葫芦,3斤瓢,10斤油两下掏”,在众人都争得不可开交的情况下,被韩信坐在马上,一路过就给分好了。因此对数学的魅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我初中毕业,被分到双鸭山市师范化学班。没有达到我热爱数学,学数学的目的,我下定决心去找校领导改学数学,向校领导讲小时候受数学的熏陶,校领导看我对数的热爱,说你爱数学,就到数学班,学好数字,以后一定能教好数学。</p> <p class="ql-block"> 教改</p><p class="ql-block"> 1983年双鸭山市二十一中学实行循环班的教学,即改变现有的教师教几年级,班主任带几年级,年复一年重复教学,改为班主任从初一很班走,一直到初三毕业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校领导经过研究,让我第一个带循环班。我对校领导说,我三年级的教材没交过,毕业班也没带过,循环班关系到教改成败,请领导考虑其他人吧。领导说这是经过研究,跟据你多年教学经验,是最佳人选。同志们也鼓励说,这是领导对你的信任。我想路是走出来的,亊业是干出来的,既是挑战,也是锻炼提高自己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接班后,我认真思考循环班教学与以前教学的主要是“三”与 “一”的区别。我制定带循环班的思路:全面提高每个学德智体美劳的素质。</p><p class="ql-block">一是摸底,从育人入手。对全班46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通过家访,与家人沟通共同做好培养学生的管理,做到差生不差。</p><p class="ql-block"> 二是 与科任老师沟通,把过去的“一”变成“三”,从初一到初三把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我联系。</p><p class="ql-block">三是 备好教材,把初一初二初三数学教材统一制定教学规划。</p> <p class="ql-block">至2000年共代满5届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一年,市教育学院数学权威办了个数学辅导班,只收全市教师的孩子,辅导初三数学,备战中考。</p><p class="ql-block">我的班有朱方3个学生去了,上了几堂课后,那位权威老师说“你们的功底不错呀”上过一周课后,朱方找到我说我们几个还想回来上课。我问为什么?她说原以为咱们的成绩比市里差的很悬殊呢,他们的质量也不比我们高多少,他们做的题我们有的早就做过,我们和老师不比他们差。那3名同学2人考上市重点第一中学,1人考上中专。其中朱方数学成绩为全区第一。</p><p class="ql-block"> 例如95届,初二代数全区第一,高出全区平均分20多分,几何高出全区平均分10多分,初三成绩高出平均分5分,全区第一。数学成绩全市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到2000年,我带了7个循环班(最后一个因为退休,带了二年)多次在德智体美劳,取得学校,区,市各类表扬和荣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恢谐</p><p class="ql-block">冬天:棚帖塑料布,墙粘黑布条,风吹鼻子冷,热炕暖暖脚,穿着羽绒服,蹆盖大棉袄,要是感冒了,挣得几个钱还得花钱买感冒药。还得多挣钱,房子才能好。</p> <p class="ql-block">一块花布</p><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那年,大姐好不容易多年买了一块绿格代小红花的布料,我哭着跟妈妈说要这块布料做上衣,大姐毫不犹豫地给了我。p3大哥兰布做裤子。照了毕业照,每每看到这张50年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五队长王和</p><p class="ql-block">我是我们小学班唯一通过读书参加工作的女孩子</p><p class="ql-block">我家有一个象你们家这样续书成才的孩子就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糊涂得当,善待他人。</p><p class="ql-block">与同事相处,看他人的长处优点,面对不公平,尽量又发生矛盾。</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值周老师,在揭示牌上对我班写了很多严重批评,当时有的同事看不公,让我找值周老师理论,我说算了吧,我们班也有一些问题,过一段时间他解除了误会,主动向我道歉。</p><p class="ql-block">打一仗,太欺负人了。笑说教师节庆祝主动一<张老师我叫你一声大姐,对不起,别往心里去。</p><p class="ql-block">平时工作中受到很委屈,也忍着,不好意开与他人吵架,同志“以和为贵”</p><p class="ql-block">评上一级工资</p><p class="ql-block">同志们说“糊涂得当,丢了芝麻,捡了个大西瓜”</p><p class="ql-block">出席区市省各种荣誉都是采取背靠背的投票方式</p><p class="ql-block">1988年破格定为一级教师</p><p class="ql-block">1997年定为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p> <p class="ql-block">各方面的成绩</p><p class="ql-block">香港回归:动手动恼小制作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玉芳</p><p class="ql-block"> 1987年破格定为一级教师</p><p class="ql-block">1982年参加市进修学院函授数学专业,85数学文凭</p><p class="ql-block"> 1997评为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1993年获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95年全市老师者教材过关考试,初二得98分第一名</p><p class="ql-block">1995年获市记功。</p><p class="ql-block">95获国家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称号</p><p class="ql-block">1993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1996年评为市优秀园丁。</p><p class="ql-block">1995年评为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1996年《探索教改新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获省三等奖。</p><p class="ql-block">97年“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施教之所见”论文获省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玉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代差班专业户”“家庭大学生的摇篮” 守礼义 知退让 敬公婆 善言胸意心声 常显不让须眉之豪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玉萍是爸爸妈妈七个儿女中最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3年入红星小学读书。1974年双鸭山第十四中学读书。1976年~1978年双鸭山市师范学校化学专业毕业。函授化学专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4年,为了实现报考上大学读书的理想,玉萍妹妹果断辞去在东胜村的代课工作,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达到回乡劳动二年方可推荐上学的必要条件做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5年,红星大队召开青年参加修水库的动员大会。玉萍妹妹代表回乡团支部表决心,向其他5个团支部作挑战发言。其言词之激昂,语气之豪迈,使大会竞争先的气氛达到高潮!动员大会由大队高音喇叭和每家小广播进行现场直播,受到大小队领导及乡亲们的一致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妹妹张玉萍住在市里,乡下的孩子为了备战考大学, 1917年~2000年,外甥金鑫,侄孙女张颖,外孙女范志欣,在玉萍妹妹家吃住居住一年或三年,先后考上大学,加上自己的女儿张莉莉考上大学。妹妹张玉萍家被同志们誉为“大学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关系中,婆媳关系是比较难处。而妺妹张玉萍把婆媳关系处理得不是一般的好。张家婆婆眼含热泪地说:“咱家有这样的儿媳妇是祖上有德”。李家小叔子李茂文,在全家宴席上,用极为感慨地说:“咱们有一个好大嫂,她人善良,心眼好,处事大方,非常考顺,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玉萍</p> <p class="ql-block"> 妹妹张玉萍在双鸭山市第十八中学,多年任初中班主任,受到校领导和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校领导在分班会上说:这样的班只有张玉萍老师胜任,别人代不好。同行教师向妹妹请教:用什么办法把差班代成不差。妹妹张玉萍胸有成竹地说:其实说:只有一个字“爱”,分到我班的学生,在我心里都是好孩子,看每个人孩子的优点,一视同仁,所以学生对我都很多,特别听我的话。多年后在市公安局工作的于国铭同学,×年教师节带着礼物对张玉萍妹妹说:到现在我还记得老师对我们讲的话:我们不能破破罐子破摔,以前怎么样是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要鼓起勇气,从现在做起,把破罐子一年修补好,变成一个精美的罐子,给大家看看。这句话我很受益,这句话一直到现在我也不忘,对我们工作很有好处。同学们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双鸭山十八中学,张玉萍妹妹被誉为“代差班的专业户”。</p><p class="ql-block"> 92年代差班,校长说:“这个班不出事就行。升学考试秃,我也不批评你,考上一个就奖励你”。结果初三毕业考入上级学校13人,其中3人考入双鸭山市重点学校,第一中学。考入中专中师各1人,8人考入普通高中。</p> <p class="ql-block">74年初中毕业到东胜小学代课,为了继续读书,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参加农业劳动。当时上大学的条件是参加农业劳动二年。</p><p class="ql-block">积极肯干</p> <p class="ql-block">农业生产:踩格子,铲地,割小麦黄豆,挑土方用二股叉挑麦捆扔到康麦音上起早贪黑有时连夜到天明,75年大队修水库,召开全大队青年动员大会,代表下乡青年团支部发言,向其他五个支部挑战当先锋,不怕苦不怕难,气氛特别高涨,大队高音喇叭,各家各户的小广播进行现场报道,乡亲对我的发言,评价很好。</p> <p class="ql-block">代差班</p><p class="ql-block">92年代十八中学最差的班,校长对家长说:这个班主任是学校最好的班主任,市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校领导在分工会上说:这样的班主任只有张玉萍老师胜任,</p><p class="ql-block">校长对我说:这个班不出事就行,升学考试秃我也不评价你,考上一个就奖励你,结果3个考重要高中,二人中专8名普通高中。在学校活动中屡次获奖,同志们问我用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一个字“爱”在我心里都是好学生,学生对我很特别是听话。</p><p class="ql-block">多年后,98届在市公安局的于国铭,教师节看我 现在还记得:我受益,我们不能破罐子破摔,以前怎样是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从今天做起,把破罐子修补好,变成一个精美的罐子给大家看看。这句话一直到现在我记在心里。学生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05年退休前,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时,同学们知道我退休了,不再教他们了,同学们都哭了。尽管我心中也不好受,强忍不落泪,与同学们说:孩子们答应我,好好学习。我推开教室门的瞬间转身,用沙哑的声音向学生们大声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同学们高声回答:“知一一道一一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与学生的告别,让人动容。 这样与学生的告别是张玉萍妹妹付出人间大爱的眷恋。 这样与学生们的告别是对她所爱的孩子们的祝福! 这样与学生们的告别是她对教育生涯的无悔而豪迈!</p> <p class="ql-block">敬公婆</p><p class="ql-block">李茂文在全家饭桌上郑重其事地说:咱们有一个好大嫂,她人善良,心眼好,处事大方,非常孝顺,是咱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張家公公说:咱家有这样的儿媳妇是祖上有德。、</p> <p class="ql-block">奖励</p><p class="ql-block">市级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p><p class="ql-block">市省全国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园丁奖。</p><p class="ql-block">2003年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暑期优秀教师旅游</p><p class="ql-block">2012评为中学化学高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张葛</p><p class="ql-block"><b> 醇酿的乡情 舞赤练 墨研浓 画夕阳</b></p> <p class="ql-block">乡情是学会一笔画回头鸟的遐想;奔驰的火车头,浓浓的白烟的力量;是冬天自制小爬犁的溜冰的速度;是以母亲为坛主文化沙龙纪大爷当兵时不会水,不得不过一条大河时,拼力扑腾上岸生命的靭力;是在村东小溪着捧起小鱼吞咽入喉那种凉爽的愜意;是春天……</p><p class="ql-block">是写下人生第一首小诗:“金色粮食堆成山,一堆堆到云上边,踩着云彩去北京,去见领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乡情就是一杯醇酿的酒,</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玉芳说:五队长王和对她说:我家有一个像你们家这样念书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二哥小传</p> <p class="ql-block">大姐小传 上学三年级课本</p><p class="ql-block">我是饮事员</p><p class="ql-block">我是饮事员,参加打太原,挑水又做饭,日夜总不闲,山里没有井,出走几里远,柴火没处买,我就到处捡,有水又有柴,回来好做饭,蒸的白馍馍,煮的热稀饭,爬山又翻岭,挑着送火线,火线远又远,自显两脚短,扁担颤悠悠,满身直冒汗,到了阵地前,弯腰放扁担,小声叫同志,赶快来吃饭,打开饭桶盖,热气直扑脸,同志辛苦了,给你呈一碗,吃了这碗饭,打扙更勇敢,冲进太原城,活捉闫昔三,庆功闹翻天,我包饺子又烙面,请你坐上边。2021.4.1日</p> <p class="ql-block">三哥自传</p> <p class="ql-block"> 我小学时,妈妈对我说,你三哥在农村劳动时,一次你三哥向我借2元钱,我说干啥?他笑着说一会就还你,我给了他2元钱。不过两个时辰,你三哥就把两元钱还给了妈妈。</p><p class="ql-block"> 妈妈去世后,乡下家人常闹纠分,大到砸玻璃掀饭桌子,小到鸡毛蒜皮,往往闹得不可开交,三哥一次次出面调停。其长子张迪鹏见年迈的爸爸如此没完没了的操心费力,当着乡下的家人说,以后你们有事,不要再找我爸爸,你们就来我。可见三哥在调解乡下大小事情上所付出之大。好在经三哥调解效果都不错,获得乡下家人的感恩出家人们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制作有特色“盘酱” ,炒制黄豆那是爸爸的拿手好戏。那慢火把黄豆炒得里微红,而黄豆的外皮无一焦糊点,颗颗圆熟,那功夫可谓了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妈妈</p> <p class="ql-block"> 妈妈育子,做人从家作起,从做家务培养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妈妈育子之严,儿女从小做家务,必须达标。如吃饭不能掉饭粒,掉在桌子上的饭粒要捡起吃掉。夹菜不能隔山垮海专夹自己喜欢的吃。打扫卫生,扫地不能秃老婆画眉留有死角。当年我们家南北炕之间的腕子炕(烟道)上架着不到二尺的木板,木板上摆着多年积攒的蓝色深褐色十多个玻璃瓶子,其中一个白色的方玻璃瓶格外显眼,还摆放着玉芳玉萍妹妹吃的五星牌,印着黑白花奶牛的圆形奶粉盒子,最后是插着鸡毛掸子的深黄色粗磁扁瓶。这一摆设每天必擦一遍,擦时每个瓶子要拿起来,把放瓶子的桌面擦好后,再把擦好后的瓶子放回原处,必须达到玻璃见光,木见本色。在空的房间里,这道摆设竟然成了一年四季变换而不变的一道风景,而这道风景是我记忆中我家独有的悦目养眼的风景,为空旷的房间增加了明睸的亮丽。</p> <p class="ql-block">张葛自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