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歪说正谈:关于中国现代诗

北方笑生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写在最后的文字,我想如果你从头到尾能看到这里,就可以看见一颗鲜红的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基本涵盖了诗歌领域的所有问题,如果仔细阅读了,自己的眼前就会亮起来,亮起一盏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诗在诗歌史上的位置太重要了,它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的特点就是灵活恣肆,无拘无束,大江溪流,随意流淌任意挥洒,可是它的待遇太不公正了,竟然断流了一千多年,没人出来维护,没人出来鼓呼,以至于整个这一千多年竟然不见了自由诗的踪影,这对于中国文化该是多大的损失呀。好在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个“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国自由诗河床上才重新流出汩汩之水,一个泉眼唤醒了一条大河,从此大河之水浩荡,中国诗歌并蒂花开,双流奔腾,中国诗歌开始了百花齐放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诗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荒废千年的河床草蔓丛生,砾石遍布,想往前走,必须重新疏浚河道,开拓前行,先驱者们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个责任,艰苦探索躬身实践,终于为我国现代自由诗探索出了一条诗间大道,中国自由诗由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现代诗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艾青,徐志摩这样的优秀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艾青,他写了一本诗论,他在《诗论》中澄清了许多问题,比如他说“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对于有人高喊的“突破”,他说:“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写诗时没有意识到要突破,我是有感就写,想什么就说什么”。突破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现在一些人喊的“创新”——艾青是这样的态度。而对于有人说的“秘决”,他说“用正直而天真的眼看着世界,把你所理解的,所感觉的,用朴素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秘诀”,这“秘诀”也太简单吧?</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也谈了传统,还引用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班牙诗人阿莱克桑德雷·梅落的观点,他说:“诗与艺术总是特别需要传统。”这和中国大多数诗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大概反对于诗坛一小部分人高喊的“反叛、反传统”,但反叛反传统的结果是怪胎频出,出了许多笑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对诗的定义、诗的特点不掌握或者说弄不透,错误地认为只要分行就是诗,其中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其实,诗歌的分行排列只是一个外在形式,仅仅具备这个外在形式还不能确定是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作在优秀诗歌的标准里专门谈了这个外在形式之外,还必须具有的特点,谈了诗与非诗的区别,这样大家就可以对诗歌这种文体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朦胧诗,前面说了,这里再说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朦胧诗作为诗歌史上的一个被命名的流派已经结束,这是因为它和那个特殊的年代关联的很紧,是时代的产物。既然是时代的产物,便随着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这不难理解。但是,这不是说以后就没有朦胧性质的诗歌。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一些诗歌的题材,本身隐含朦胧性质,但是这种朦胧和作为朦胧诗派的朦胧不是一回事,和前边谈到的䑃胧诗派没有一点关系,本作第十四章谈现代诗创作过程的例诗中《天作之合》《迷茫》等几首诗就是这样性质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诗中的这类诗,是因为题材隐含了朦胧的元素,有朦胧的元素,写出的诗便有朦胧的感觉,但是这种朦胧可以看得懂;而朦胧诗派的一些诗刻意晦涩,则让人看不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朦胧,只这样说,似乎还不好把握,这里我们以面纱和盖头作比较再说一下。我们知道,面纱是透明的,在面纱掩映下的面部,人们是可以看见其面部特征和轮廓的,是可以看见眼晴眉毛嘴鼻五官的,只是有些隐约,这可以称为䑃胧;如果是盖头,盖头是不透明的——有些盖头表面还有不少花里胡哨的纹饰,看着挺花哨,但盖头里边的五官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甚至里边是什么东西、是男是女也不一定确定——按文章说,这已经不是朦胧而是晦涩了。这样例析之后,我想,对于朦胧和晦涩的区分就比较清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文采和过度文采化的问题,是本作讨论的一个重点,文中主要举例细谈了过度文采化的问题,只到这里,似乎这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没有给出出路——不过度文采化的诗歌是什么样子?口语白话式的文采是什么样子?这里我们说一说。</p> <p class="ql-block">赏析的诗歌中有舒婷的《在潮湿的小站上》,我们再看一下——这首诗写的是南方深秋一个晚上,一个小车站发生的故事。诗的第一节写南方深秋,风是微风,雨是零星雨。如果在诗文中直接写入“微风”、“零星雨”便觉得文采不足,而舒婷是怎么让它有文采呢?她这样写——“风,若有若无/雨,三点两点”,这就有了文采,并且这种文采便是我们主张的口语化的文采,读起来既新奇生动,又文采斐然,丝毫没有晦涩和难懂的感觉。现代诗要的就是这样的文采,现代诗需要这样的文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如第二节,写少女向她走来,笑着,诗人用的是“喜孜孜”,这比直接用“笑着”生动了。第三节说月台上无人,灯光下有雨水,而诗人的诗句是:“月台空荡荡/灯光水汪汪”,这就显出了文采,但一点也没堆砌词藻、卖弄文采、晦涩之嫌。第四节写“白纱巾随风飘动”,作者用的是“白纱巾一闪一闪……”,这样的文采让人读起来的感觉是通俗而生动,这便是口语化文采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说现代诗不是说必须是纯粹的日常口语白话,不要文采——现代诗需要文采,需要的是口语白话样的文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还讨论了诗坛乱象,诗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也没有权威机构系统性地澄清一些问题,缺乏标准,这样魑魅䰣魉就有机可乘,就出来跳舞了——本作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第十三章,解析了60篇优秀诗歌,这些诗歌是编者从众多优秀诗歌中精心甄别挑选的,代表了百年新诗的最高水平,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易读易懂的、通俗的,语言也都是口语白话,文采也是口语白话样的文采。这些优秀诗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解决了什么是好诗的问题,解决了向谁学习的问题——必须向经典学习,廓清了中国现代诗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也算编者为中国现代诗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第十四章共有200多首诗歌,均是从本人近年写作的诗歌中精选出来的。每首诗歌都在实践易读易懂、通俗的主张,每首诗都附有“写作过程”,目的是想让大家不仅看到这些诗歌的“面”,还让大家看见这些诗歌的“里”,看见“面”背后的东西,让人们知道写这首诗歌的来龙去脉,让大家从中得到益处,希望大家理解作者的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说这些吧,作者感觉是掏出了一颗心,鲜红的,不知大家能否感觉到。真心希望中国诗歌就此走上良性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诚地感谢大家陪伴,也欢迎大家就本作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者 2023·9.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