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歪说正谈:关于中国现代诗

北方笑生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例解现代诗的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219 小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在《美篇》发出后,问的最多的是灵感问题。那么什么是灵感呢?我们看看头条搜索对灵感词条的定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感是指一种突然出现的、瞬间的、具有启示性的想法或创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解释: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考虑网友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更接近定义呢还是问灵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多数人问的灵感的意思应该是更接近定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接近定义,实际是在逐未——实际是舍去了“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什么?“本”就是灵感的来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的出现有条件有土壤,这个条件土壤便是对一个问题或一些问题作过深入的思考探索,也就是上述的“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然后,突然脑海里闪过一道光——灵感,一下把心中的问题照亮了,解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感是这么来的。所以要想见到这道光,前提是必须要做出前述的努力,惦记着、思考探索着一些问题,然后受了某种启示——一道光闪现,灵感出现,给我们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对灵感的解释的两个词条里,一个是“末”,一个是“本”,显然,“本”比“末”更重要,本是因末是果,把本末弄清楚了,灵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我们在这里谈谈艺术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和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异性好理解,那么什么是共性呢?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而对于理解文章来说,则是多数人的一致看法,这个看法是多数人的共识。除多数人共同一致的认识看法之外,一些方面还有自己不同于人的看法, 这便是差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少朋友读文章很用心,读了之后热心留言谈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大多数朋友理解得比较到位,但也有少数人理解得与本意相差很远,这便是文学鉴赏中的共性和差异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审美鉴赏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是存在的,对于共性部分,检验的是读者正确理解的能力;对于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理解水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第二章说了“诗无达诂”,还有一个名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都是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问题——诗无达诂是对《诗经》来说的,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钟书说:“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说创作者本人对其作品的寓意是有本意的,“他人异解”是差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人说《唐诗三百首》的注释不统一,也说唐诗不可以“解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唐诗离现代年代也久远,因而注释出现差异性,而作者也没有说明解释的机会了。而对于他自己的诗,他说“我有说明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人竟把他的“黄洋界上炮声隆”翻译成了“黄色海洋的边上,响起了隆隆炮声”,伟人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人接见杨振宁,谈到有人对他的诗“有些注解不对头”时说道:“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这就是“时间久远,产生岐义”的问题。差异性常常有错误在里面。伟人的感慨,表露出一种复杂心理,他认同“诗无达诂”这个说法,但从作者的角度,内心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理解其作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在文学审美鉴赏中不可用差异性、主观性、甚至错误理解来代替共性、客观性,尤其现代诗——现代人用现代口语白话写成的现代诗,不能借“诗无达诂”、“差异性”之名随意发挥、曲解,我们力求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这实际也是一种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点,说说欣赏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读书的网友,常常是喜欢一种体裁,但也有人喜欢泛读,见什么读什么。但不管是那种读者类型,都应该了解或者说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不同文体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各种文体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这里说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小说的定义是: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一切为这个中心服务;说它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必须有故事情节。其重要特点是虚构而不是写实,对语言没有明确的要求,手段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多种手法都可以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散文则是一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采用灵活的记叙方式,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散文首先是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p><p class="ql-block">方式是记叙,不强调描写。这和小说从本质上已经出现了区别——真实情感,不能虚情假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诗歌和二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看一下定义:诗歌是一种用凝炼的语言,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乐感和美感的文学体裁。说共同点,诗歌的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散文的“抒发真情实感”类似;和小说的共同点是“反映社会生活”。而不同就多了,小说和散文对语言没有明确的要求,而诗歌对语言则要求是凝炼,就整体来说,诗歌还得有乐感美感,实际上还要有跳跃留白、张力,还得为抽象寻找形象,等。如果作为一个一般读者也就罢了,随意;如果作为有一定素养的读者,就要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品鉴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一个问题,这实际是第三章提到的问题、也就是彭敏说的“阅读诗歌需要准备和训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这话说得也没毛病,可是面对十几亿国人,怎么个准备法怎么个训练法?不准备不训练就不能信手拈来读几首诗歌了?这阅读现代诗歌的门槛也太高了。本来现代诗就是现代口语白话写成的诗,读首诗歌还得准备、训练,只是不知道这个准备、训练由什么机构来培训完成?又有谁可以高高在上来培训全国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想让人民大众听得懂看得懂,你就用他们平常说话使用的口语白话来写,老百姓天天说话,天天对话,用的都是这些语言 ,哪有他们听不懂看不懂的?试问现代诗有很多名作,哪首他们看不懂听不懂?如果一个作者的诗歌不文不白,打哑谜、弄玄虚,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使用生僻字词,以此显示自己文化高深,这样的诗歌人民大众确实听不懂看不懂,可是这个责任在于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里要批评一些人,要把读者、人民大众、老百姓放在心里,放在高一点的位置,说他们能听懂的话,写他们能看懂的诗歌、文章,敬爱他们,他们才会把你举得高高;不然,他们的水会覆你的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尾了,说说这个分册。这个分册共收录了219首诗歌,这200多首诗歌是作者从自己从近几年所写的诗歌里面悉心挑选出来的,每首均有“写作过程”,这也算是一个创举,在这之前,还没见有作者整册以这种形式和大家交流的,这可以看作是作者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大家看,和大家推心置腹,让大家不仅看到诗作,还可以看到诗作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些诗歌用的都是口语白话,也注意到了文采——口语白话性质的文采,努力做到文字浅显意义深刻,也就是深入浅出,我想这些诗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认可这些文字,大家的喜欢就是对我的肯定和奖赏,也激励我努力为中国现代诗的良性发展作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