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院的记忆(五)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  童年是最纯真的时光,她是人生的开启,拥有她你就拥有一生。童年在人生的长河里留下永恒的回忆。1967年春,已经八岁的我走进了学堂。我们村在方圆几里,属于大村,全村1800多口人,村里设有七年制学校。第一天上学,我背着小书包,和邻居家的同龄孩子,一起相伴到学校报到。老师问:姓什么?我回答:郑。老师问:名字?我回答:小云。简单的报到程序走完后,我被编到了一年级乙班。当年,村子里跟我同龄的孩子,大概有70多名,我们村共有八个生产队,甲乙班是按所属生产队划分。一三五七生产队的孩子划在甲班,二四六八的孩子划在乙班,这样划分下来,也许是两个班人数不均等,因而部分第三第七生产队的子弟也划在乙班。我上小学的时候,同一年级招收了两个班,分为甲班和乙班。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刚上小学一年级,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高潮期。那时还小,啥也不懂,跟在大些的学生身后看热闹。恍恍惚惚记得,村委会院子里,学校门口,村里人员集中的饭场,张贴着好多白纸黑字的大字报。每天晚上,在学校堂殿前开批斗会(学校原先是庙院,最大的一个教室座北朝南,高出其他教室好几个台阶,俗称堂殿),站在台上的几名地富反坏右分子,脖子上挂着硬纸板做的牌子,低着头,任红卫兵小将揪过来推过去的折腾。我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常常挤在人群中踮起脚尖往台上看。我的小学阶段,就是在动荡混乱中度过的。当时学校的教书匠,有一部分是代课老师,水平有限,汉语拼音字母都没过关,怎能不误人子弟?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时期语文考试第一大题,大多都是给下列汉字注音。我弄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的正确发音,遇到因和英,振和正,脑子就懵圈了,至今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普通话不过关,只能讲阳普话了。尽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但我对学习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在那种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坚持学习,专心听老师讲解,在家帮父母做好家务事的同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那时上学没有什么奔头,因为心里都清楚,中学毕业后,农村的孩子,如果不是出类拔萃,只能回村当农民,同土坷垃打交道。我之所以爱学习,不是有多高的人生追求,而是贫穷和乏味的生活,驱使我从书本中寻求快乐。而命运的转机,往往是在不经意间。1972年底,我小学毕业,上了六年级,也就是现在的初一。</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