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人文典故 千年魅力楚都——岁月沉淀的寿州古城

心烟成群

<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流逝,真正的古城越来越稀少,很多是新修建,或者被损毁,令人惋惜。然而在安徽省淮南市,却有这样一座历经千年、保存完好,被严重低估的古城——寿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故也称为寿州古城,有两千多年历史,曾四次为都,十次为郡。它见证了楚国八百年的历史,成为楚文化的故乡。它见证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它是豆腐的发源地,让今天餐桌上多了一种美味营养的传统食材,更衍生出“豆腐宴”佳肴。</p> <p class="ql-block">  寿县的四面古城墙保存相当完好,虽然没有荆州古城墙宏伟气魄,但构建精巧,每一处设计都完美体现了保护古城、防御外敌、拦截洪水的作用。古城墙始建于宋,至南宋嘉定年间,历时150余年,几经反复而建成。后又经明、清多次修葺完善,形成今日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最具特色、最为巧妙的有三处设计,即石堤、月坝和瓮城。寿县的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一周护城石堤,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既可以顶住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击,又可以提高军事抵御能力。</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元年,古城修建了东、西两处月坝,外表看去像个小山包,可就这个小山包保护了古城涵闸,避免内河积水,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让古城即便遭遇1954年、1991年洪水时,依然毫发无损,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美誉。</p> <p class="ql-block">  古城有四座城门,除西门系重新修建之外,其余三门均是原来风貌。每处城门上阴有刻名,东门“宾阳”,意为东门每日迎升旭阳;南门“通淝”,意为与淝水通,象征商贸繁荣,宾朋四海;北门“靖淮”,意为希望淮河没有水患,平静安靖;西门“定湖”,意为面向寿西湖而得名。四城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二门,无论是外敌侵犯,还是洪水侵入,都可有回旋余地。</p> <p class="ql-block">  四道城门如今依然是人们进出城的主要通道,沧桑斑驳的城砖布满了历史沉淀的痕迹,地面条状或块状的青石板早已被日复一日岁月侵蚀得光滑溜圆,石板之间被车轮碾压出深深沟槽,诉说着千年来古城的风华变迁。</p> <p class="ql-block">  寿县是个极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全城呈方形,城中央的十字大街将四个城门连接起来,系棋盘式布局,古城内的古建筑鳞次栉比。有全面展示楚文化精髓的寿县博物馆,有元代的孔庙,有唐代的千年古刹报恩寺,还有皖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无一不在向世人陈述着古城深厚深刻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p> <p class="ql-block">  走入古城,如徜徉在千年历史长河里,变迁的是古城历史的沉淀,不变的是古城经历沧桑依旧质朴宁静,城内的千家万户依旧演绎着市井烟火,这大概便是古城人最恒久最真实的幸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