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的古桥、古狮、古墙(二十八)

东方冰凌

<p class="ql-block">  2023.11.1.在这个秋意正浓的日子里和老姐相约探访明十三陵,由于想看的内容较多,决定,今天先访神路和长陵…</p> <p class="ql-block"> ⬇️十三陵的总大门-大红门</p> <p class="ql-block"> ⬇️华表,四华表形制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华表柱上雕刻有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祥云,柱的上部穿有一块云形石板,华表的最上面有尊龙,分别有两个各朝南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辟券门。亭内有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记录了明成祖一生的丰功伟绩,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程南云书写。碑的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代添刻了碑文,背面和左面是乾隆皇帝所作的诗歌,右面则是嘉庆皇帝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神路石望柱</p> <p class="ql-block"> 石狮,各两坐两立(前者坐、后者立)。狮子因其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以此显示威严。两坐狮各高1.88米、长2.1米宽0.52米;立狮各高1.93米、长2.5米、宽0.78米,项部均雕有缨、铃、带饰等物。</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坐狮🦁🦁</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狮🦁🦁</p> <p class="ql-block"> 獬豸,各两坐两立(前者坐、后者立)。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能辩忠奸曲直,列于陵前,取驱除鬼怪护卫陵园之意。坐獬豸各高1.9米、长2.15米、宽0.96米;立獬豸高1.9米、长2.5米、宽0.8米,身上无其他雕饰。</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坐獬豸</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獬豸</p> <p class="ql-block"> 骆驼,各两卧两立(前者卧、后者立)。东汉时曾是大臣墓前的石像生,明洪武年后列为帝陵神道石像生之一。卧骆驼各高2.5米、长3.65米、宽1.38米;立骆驼各高2.9米、长3.9米、宽1.1米,其安详的神态象征着吉祥。</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卧骆驼</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骆驼</p> <p class="ql-block"> 石象,各两卧两立(前者卧、后者立)。早在东汉时就被列为帝陵神道石像生之一,明代继续沿用。卧象各高2.6米、长4.4米、宽1.85米;立象各高3.25米、长4.3米、宽1.55米,大象驯服、温顺并且有力量,有祥瑞之意。</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卧象</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象</p> <p class="ql-block"> ⬇️俺跟东边的大象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站过的地方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麒麟,各两坐两立(前者坐,后者立)。麒麟为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置于陵前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坐麒麟高1.95米、长2.2米、宽0.9米;立麒麟高2米、长2.63米、宽0.8米。其身上的鳞片雕刻得极其精美,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坐麒麟</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麒麟</p> <p class="ql-block"> 石马,各两卧两立,(前者卧,后者立)。马,是皇帝仪卫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尊崇和威严。卧马各高1.9米、长2.8米、宽1米;立马各高2.2米、长2.9米、宽0.8米,身上没有雕饰其他饰物。</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卧马</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一对立马</p> <p class="ql-block"> ⬇️石将军,四尊,各高3.2米,宽1.2米,为明朝御前侍卫将军形象。其造型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战袍。前两尊将军像,怒目卷须,左手按剑柄,右手执短柄金瓜,形象威武;后两尊,相貌俊秀,左胯佩剑,双手交叉置于胸前、作叉手礼姿势。</p> <p class="ql-block"> ⬇️石品官,石品官像,四尊,各高3.2米,宽1.15米。为明朝一品官形象。头戴七梁冠,身着上衣下裳式祭服,前有蔽膝、后有绶,腰系革带、悬挂玉佩,双手执笏(hù,音同:户)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 ⬇️石功臣,石功臣像共四尊,各高3.2米,宽1.15米,为明朝功臣形象。头戴七梁冠,加笼巾貂蝉,亦穿祭服,双手持笏于胸前,爵位当是侯或伯。</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又叫龙凤门或火焰牌坊。棂星门,象征天门,由于三门大额枋的中央部位上端各有宝珠火焰的装饰,人们称之为“火焰牌坊”。又因为帝后的棺椁都从此门进入陵区安葬,此门又被称为“龙凤门”。</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神道,再探访“长陵”…“老年卡”就是好(免费)。</p> <p class="ql-block"> ⬇️碑亭,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五月,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红券门,亭内立有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碑,称为“龙趺碑”。碑身在建成时没有文字,清朝建立后,碑阳用满汉两种文字刻了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谕旨;碑阴刻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谒明陵八韵》诗。</p> <p class="ql-block"> ⬇️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榜额书“稜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月台下御路石雕十分精美,下为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为两条矫健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p> <p class="ql-block"> ⬇️神帛炉,由黃、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p> <p class="ql-block"> ⬇️祾恩殿,站在祾恩门内向北望,一座气势非凡的大殿矗立在庭院的中央,它就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祾恩殿。祾恩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更名 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也就是说,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恩德是没有极限的。原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 、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廷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 牛、羊、猪)案匣等。</p><p class="ql-block"> 长陵祾恩殿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所建,下面台基由三层汉白玉石 雕成,高3.13米,占地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台基周围绕以三层荷叶净瓶纹饰的栏板和雕有云龙翔凤的望柱。台基前后设踏垛三道,古称"三出陛",即古代宫殿前的石阶。中间御路石雕,下层 是海水江崖,云腾浪涌,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上得丹陛,前面是一块平坦的月台,衬得大殿更加雄伟。 这种形式的殿顶叫"重檐庑殿式",在古建中等级最高,比较少见。此殿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 殿顶全部黄色琉璃瓦覆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使大殿更加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朱棣像</p> <p class="ql-block"> ⬇️内红门</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象征天门,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棂星门被广泛地运用于陵寝、宫室、坛庙之中,是一种象征王制、点缀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明楼,重檐歇山顶形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圣号碑初建时刻文为“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时改“太宗”庙号为“成祖”,并用木套写“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套在了原来的碑身之上。万历三十二年(1604)五月,明楼和碑石被雷火击毁,次年重新建造了明楼和碑石。</p> <p class="ql-block"> ⬇️石五供</p> <p class="ql-block"> ⬇️圣号碑</p> <p class="ql-block"> ⬇️坟墓的出气口</p> <p class="ql-block"> ⬇️2024.3.12.与骑友姐姐一同驱车25公里,先到“李自成”环岛打卡,之后,便开始一天的寻古之路🚴🏻🚴🏻</p> <p class="ql-block"> ⬇️这是“神道”入口旁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 ⬇️骑车寻古的便利就是随时可停(只有一条上下行的路,开车没地儿停)。</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石牌坊,开始俺们是介样拍,之后看有保安值守,经沟通可进入拍照(善解人意的人还是有滴)。</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所见我国营建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此牌坊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坊,明朝时谒陵官员到此都要下舆改乘马前行,以示对祖先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既然进去了,那就认真的拍🎬</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上的精美石刻</p> <p class="ql-block"> ⬇️从大石牌坊到长陵的一段路,古称“山陵入路”,也称长陵神路,是进入明十三陵的主路。主路直通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长陵神路的分路可以到达其余陵寝。这条“山陵入路”中间跨多条溪河,据记载,长陵神路曾建有七座桥梁,数百年来,经受洪水冲刷、河道干涸、河流改道等原因,有四座石桥已无踪影。过了大红门、石碑、石像生后的旧神路上,保存有一座完整的五孔石拱桥,称南五孔桥,地处公路的东侧,南五孔桥目前不再行车使用,桥上原石护栏因过于破旧已被清理。南五孔桥往北百米就是陵区最大的石拱桥——七孔桥,这座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于地势较低,七孔桥屡遭洪水冲击,桥面、拱券被冲毁,桥拱券逐年坍塌,桥体被淤泥覆盖,非雨季过河都要涉水,最终七孔桥被冲毁成遗址。</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旧的七孔桥以西新建了一座新七孔公路桥,桥两端路基加高,解决了洪水威胁桥梁和过往车辆的交通问题。在七孔桥北是北五孔桥,此桥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历经四百多年,五个拱券主体仍然保存完好,桥下杂石淤泥已经填到桥拱券的一半。随着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路面不断垫高,北五孔桥的桥面也做过多次铺装,每天还在承担大量车辆过往碾轧的交通任务。长陵神路的北五孔桥使用了四百多年,古人建造的石拱券支撑着今人的车辆过往,可见其坚固程度。这也是北京少有的几座仍在使用中的明代桥梁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陵桥,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为明仁宗朱高炽献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石券,桥面砖石铺砌。</p><p class="ql-block"> 保存现状:桥身长9.1米,宽8.2米,高2.8米。桥身略有残损,桥面砖多已剥蚀。桥面为乡间小路。</p> <p class="ql-block"> ⬇️定陵的三石桥同样是一座主桥与两座辅桥结合的制式。这三座石桥跨在定陵罗城门外的月河之上,石桥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如今,月河早已干涸,而三座石桥和桥下部分月河河道却作为古迹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 始建年份:明万历十二年(1584)至万历十八年(1590)之间桥体形制:主桥长20.7米,宽8米;两辅桥长9.4米,宽3.6米。</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只在定陵打个卡,下次专程参观。</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