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忆抗战时期洛阳村的师生和英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焦希密</span></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无意中翻阅到1970年5月2日洛阳学校教师合影照,当时洛阳村民办学校教师步行10公里到邢台市曙光照相馆拍照,照片上24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3位,民办教师21位。看着这张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洛阳中小学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大沙河北岸(原隶属于沙河县管辖,2009年划归桥西区),其前身是抗日战争初期村民自发筹建,当时,党号召“全民办教育、人人学文化”,为了战斗的需要村里有识之士发起组建了学文化的班,没有校舍就借用了民房,按当时的建制,学生十人以上为班,不足十人为组。从识字开始,逐渐发展成一定的规模,就形成了现在的洛阳中学。</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条件极其简陋,没有标准的师资,也没有学龄规定。就采用“能者为师,互相学习”,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大家就自己动手编辑教材,学一些乡土文化,也渗透一些抗日救亡的道理,进而还学习游击战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抗战知识。有一次日伪军突然进村抓走抗日青年户三才、吴老仲、王驹尼等十二人,武力押到日军据点三汪村,对其进行拷打,并叫嚣谁是共产党?谁是游击队?你们当中谁说出来有奖赏,不说的就杀掉。勇敢的王驹尼反抗道:“你们砍掉我的头,也不会告诉你们的”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的杀害了他,并把他的头挂到洛阳村十字街最高处,标上谁抗日就是如此下场,敌人的残暴行径大大激怒了洛阳村民。</p><p class="ql-block">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麻路鹏(洛阳村人,时任八路军军需处负责人)路过洛阳村,再得知此事后,他悲愤的对师生和村民说:“这个仇,一定要报,这笔账,一定要算。”他动员师生和村民参军参战,加入游击队,在他的感召下,接受过先进教育的焦戌道、范玉梦、范保林、李金德、焦庆祥等四十三人参加八路军,积极参加游击队的有梁文忠、张来顺、张贵荣、范庆玉、郑光田等七十四人,其中游击队长梁文忠带领游击队民兵和师生曾经端掉日军在洛阳的村南的碉堡,他们也参加了1945年解放沙河城的战斗。通过这些事,充分彰显了洛阳中小学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邢周报》2017年11月5日第10版(邢台老年老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