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藏风 圣城圣湖

李子实

21-22年的藏东跨年行以后,我们仍然心系着西藏这片土地。领略过高原的雪山、冰川、峡谷、大江后,对于这片圣土上碧玉般的湖泊,有着一种更美好的期待。当然,我们对于藏地的文化和历史,也是知之甚少,走一趟圣城拉萨是必须的。<div><br></div><div>依旧由儿子安排,在“松赞旅行”定制了我们夫妻二人行的旅程。前半程在林芝北部的工布江达县,延续我们对高原风光及当地原生态生活方式的探秘,后半程去拉萨和山南,了解藏族几千年来在此地的发展脉络。</div> 从北京直达林芝的飞机早上六点多起飞,我定了左舷窗的座位,这样可以从川西开始,俯视机翼下的茫茫雪山。 <p class="ql-block">九点左右,巍峨的雪山群尽入眼底。不知道这是不是天国的佛陀们看大千世界的视角,无论是与不是,都要多看一会儿,因为飞机一降落,我们对雪山就只有遥望和仰视的份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机提前十几分钟落地,接我们的是两个藏族小伙子,一位是开车的司机次珠师傅,38岁,曾做过旅游团的领队,疫情期间因公司经营遇到困难,转投松赞。他见多识广,也是藏地文化旅游的行家。另一位是刚毕业进入松赞的索朗,只有23岁,学旅游专业的,是负责我们一路上各种事务的管家和导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进藏旅游就此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h1><b>一&nbsp; 走进藏村</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一般藏区的旅游宾馆不同,松赞的住宿通常不在城市里,甚至都不在城镇,而是选择在风景优美的乡间村落里,让你与藏地的秘境零距离接触。这些乡间山居里的服务人员,都是本村或附近的村民,村里也相应能够从山居的经营中获得分红。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远离城市喧嚣,享受一段宁静生活的人而言,这种地点正中下怀。这次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在林芝一个只有37户人家的小村落——百巴村,这也是我们此行中海拔最低的地方(3200米)。</p> 百巴村大概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所以绝非什么旅游名胜。它只是被青山翠谷环抱的一个普通藏村,山上的树木茂密,以云杉为主,从原始森林上方望去,蓝天下的雪山光彩夺目。山顶的白雪化作潺潺小溪从山林中流下,滋润着村里的草甸、牧场和青稞田。 <p class="ql-block">离开住所,几分钟就走到了村中的牧场。牧场上的牛马们看上去生活得很自在,对我们的到来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从几十米海拔的北京切换到三千多米的高原,身体没感觉有什么异样,而从大都市突然穿越到这样的乡间牧场,则令人耳目一新。</p> 倒伏在地上的树木,散落在草地上牛粪,并不让人觉得杂乱和肮脏。世上就有这样的角落,它无需惊艳,也不必震撼,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而然。比起那些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著名景点,小小的百巴村能给予你的是一种舒适和放松。 你没看错,这是我们在百巴村住的帐篷营地。百巴村气候比较温和,气候条件适于露营。帐篷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内部空间大,居住条件比我们在乌兰巴托住的蒙古包要好很多。露营帐篷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傍晚用过晚餐,在营地周边散步,烧着木柴和牛粪的炊烟飘在空中,好一幅藏村生活的写意画卷。 <p class="ql-block">在百巴村休息调整住了一夜,驱车前往工布江达县的巴松措林卡(林卡意为园林,供家人家族团聚的地方),路过巴河下车小憩。附近有几座几千年前的古城堡正在修整,未来很可能成为热门景点。工布江达县位于林芝西北部,西边与拉萨相连,这里出了一位我们儿时就知道著名的人物——阿沛·阿旺晋美。</p> <p class="ql-block">与百巴村的帐篷营地不同,松赞建在另一个藏村——结巴村的巴松措林卡,有120间房的规模。巴松措是西藏地区唯一一个自然景观的5A级景区,景区里包含了若干比较贫困的自然村。在结巴村建巴松措林卡,是当地的扶贫项目之一。这里开车去巴松措比较热门的打卡景点仅需十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的湖面长约18公里,热门的打卡景点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我们住的巴松措林卡在湖面的中段,景色不逊于那些打卡景区,特别是看雪山的角度要好很多。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湖面与牧场村落相连,有一种原生态的风貌。而巴松措林卡就建在结巴村里,住在这里任何一个房间,开窗即是一幅田园风景画。上图是巴松措林卡餐厅窗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住在这里的三天,每天吃过早餐或晚餐,我们都会走几分钟出巴松措林卡的后门,到那里的观景台周围去发一会儿呆。视野中的几座雪山都是无名雪山,现在的人给他们起了名字,比如“燃烧的火焰”,“国王的宝座”等等。而我最终也没能对上号,其实这并不重要,即便是雪山被云遮挡,静静享受那种“坐看云起时”境界,也足以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区海拔3500米左右,我们原本说要互相提醒,走路慢一点,以免引起对高海拔的不适。后来发现置身于美景之中,节奏自然就慢下来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慢生活”吧。徜徉在湖边,感觉这里的云特别低,周边总是有云雾飘渺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比起藏区的其它地方,林芝的海拔是比较低的。因此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造成这里的天气阴晴不定,说变就变,天气预报也没有准头。但在巴松措一带,天气不论阴晴,景致各美其美,完全不影响我们的兴致。人说林芝是藏区的江南,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结巴村中的巴松措林卡,使这个贫穷的藏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林卡里的服务员说,我们在这里每住一晚,就会通过松赞给这个村贡献二百元钱,这是积功德的事。我倒是从来没想过怎么去积功德,只是真心期望此地藏民的生活能尽快好起来。</p> 在巴松措上游的尽头,有一个藏族古村落,叫措高村。措高正是湖的上面的意思。这个地方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因此被称作藏地的千年古村。与结巴村一样,措高村被湖水、雪山、牧场、森林包围,景色宜人,而它的历史则更为悠久。 措高村的地标是村中的经幡广场,没到村口就可以远远看到。经幡下面有几座简易陈旧的煨桑炉,是千百年来村民们祭祀时烧火用的。广场周边散落着不少藏族旧民居,说起来也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虽然已经破败而无人居住,但在藏地已经算保存得很好的古民居了。 村里保存最好的建筑是一座木石结构的老宅,这栋建筑被认定已有200-4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主人是工布江达地区藏族上层贵族中的一员,也是当年措高村的庄主或称奴隶主。 以现代的眼光看,这栋贵族住宅不算什么高档建筑,格局与藏民的住宅也大致相同。一楼圈养牲畜,二楼则由庄主一家人居住,二楼上面还有半层阁楼,供家庭储存粮食杂物等等。与其它藏区的藏村民居不太一样的是,林芝地区民居的屋顶是斜坡状的,这是因为这一带雨水较多的缘故。 庄主的住宅除了建材好于一般藏民的住宅外,里面的面积也宽敞了很多,但内部多已破旧,地上杂物散乱地堆放着,显然还没有真正保护起来。倒是厅堂里的窗,还能显示出当年的贵族气派,从窗口放眼望去,雪山牧场的画面扑面而来。 一般藏民的居所,虽已破败,外观轮廓看上去还不算太小。但想到一楼是牲畜的地盘,人居面积应该是非常狭窄局促的。 藏居二楼的外墙,凸出来一个小木构空间,这是藏民们当年的卫生间——旱厕,粪便直接排到一楼外墙边专门的土坑里,定时用土灰搅拌清理,归于自然。 这是措高村村民现在的住宅,由政府出资在老民居周边兴建。新住宅依然保持了传统藏居的风格,最大的改善是人畜分离,内置卫生间,看上去干净漂亮多了。 村口的公共厕所,进村前远看还以为是村里的办事机构。<div><br></div><div>西藏的经济在国内是相对落后的,这一点正在逐步改观。而他们在精神上与大自然的充分交融,生活节奏上的笃定,为人处世方面的平和,也许正是大城市里的人所迷失的东西。</div><div><br></div><h1><b>二&nbsp; 巴松措探源</b></h1> 说了三个藏村及松赞的巴松措林卡,该说说这个巴松措景区了。藏语中的“措”就是湖的意思,巴松措就是“三岩湖”,周边有三座巨大的岩石山环绕。传说这三座岩石山分别是文殊菩萨道场、观音菩萨道场、金刚手道场,象征着智慧、慈悲与力量。而美景一旦与佛教关联在一起,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这个高原湖确实非常美,特别是碧色的水与雪山的映衬堪称绝配,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使人融入了一个蓝绿色系的清凉世界,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遇到雨后初晴,常会有彩虹挂在天上。现在雨季已过,看彩虹很难了。但管家索朗给我们看了他一周前在这里拍的视频,那时雪山上还看不到雪线——应该是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吧。 <p class="ql-block">巴松措的景观并不是只有一个空旷美丽的镜头,它的灵魂点是上图的湖心岛。这个岛过去没有桥,上岛是要用溜索荡过去的。据传藏传佛教的奠基人莲花生大师曾在这个岛上修行,有很多降妖伏怪的英雄事迹,这些说法让巴松措增添了很多人文色彩,成为藏民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措宗寺供奉的就是莲花生大师,这个寺庙建筑面积非常小,其中有一个房间之间的通道,甚至要躬身像钻地道那样慢慢走过去。尽管游客不算很多,却感觉寺庙内挤满了人。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佛则灵。</p> <p class="ql-block">措宗寺在藏语里大致是“湖心城堡”的意思,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莲花生大师是外来传佛的大师,应该是巴基斯坦那一带的人。他把佛教与藏区的苯教做了很好的结合,创建了藏地最早的藏传佛教,他建立的教派叫宁玛派,也称为红教。</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湖心岛旁的码头,从此处可以乘船到对岸的求子洞,也可以到松赞巴松措林卡旁边的遗忘岛码头去看雪山,因为那边看雪山的角度会更好。但说实话,这里最佳的雪山观赏地是我们住的巴松措林卡,喝着下午茶吃着青稞饼干看雪山,感觉真是好极了。</p> 求子洞一侧的岸上能见到很多当地的藏民,他们经常在这里做些法事,林间、水边、道路上都挂满了经幡。民间的说法,求子洞曾经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所以在这里求子特别灵验。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没有求子的需要了,只在林间听着淙淙流水声,漫步于挂满经幡的土路上,时不时会与悠闲的牛群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西藏有很多高原湖泊,在这些湖泊的各种排名中,巴松措总是名列前茅,又是西藏唯一的5A级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过一般旅游团到此打卡,基本就是在湖心岛和观景台转一圈,或加上坐船看雪山。其实如果不那么匆忙的话,这一带值得去的地方远不止于此。例如去新措徒步,就是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藏地体验。</p> 从松赞的巴松措林卡出发,在泥泞颠簸的土路上行车三十多公里,我们到达了新措的外围。新措是另一个高原湖,它与巴松措之间有一条湍急的溪流相连,是巴松措上游的一片水域。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的木房子,是进入新措徒步路线的入口,海拔3700米。从这里到新措往返的路程,大约7公里左右。一路向雪山深处走过去,经过湿地沼泽、森林、牧场、溪水,到达新措时,就可以看到巴松措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徒步路线的时候,道路还比较平坦,蜿蜒着延伸向远方的雪山,大约走了不到一公里,道路就变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我们不得不从牧场或林间绕行。</p> <p class="ql-block">进入这个“景区”的,基本没有旅行团队,喜欢自驾的年轻人居多,但年轻人一般不爱走路,而是开着景区的四轮山地摩托在徒步路线上穿来穿去,玩得很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溪流,倒伏在溪水里的树木,让周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原生态味道,这里真是一片人间净土。</p> <p class="ql-block">经幡、牦牛、草地、刻经石,满满的藏族符号和异地风情。</p> 到达新措之前。路过一片森林。这片森林面积不大,不太好在森林前面冠上“原始”二字,但森林的风貌又足够“原始”。 <p class="ql-block">徒步到新措湖边,透过经幡,远远看到念青唐古拉山脉上的冰川。冰川融化下来的水注入新措,然后形成溪流流入巴松措。这里就是巴松措的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说“美景都在路上”——新措的徒步一路都是美景,令人兴奋并记忆深刻。不知这种能唤起人们返璞归真愿望的净土,在西藏还会有多少。从大城市的“水泥森林”来到这里,反差有些过于强烈。人与自然,原本可以如此贴近。在这种圣洁又淳朴的环境里冥思,想想那些使人费尽心机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的荣华富贵,其实都是随时可以烟消云散的幻影。</p> <p class="ql-block">徒步结束,我们在牧场上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感觉被一只牦牛盯上了。它晃晃悠悠地踱步过来,在我背后两米左右停下,哗啦啦撒了一大泡尿,不知是不是在宣示这是它的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三 圣城圣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萨之行是从西藏博物馆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汉地类似,西藏也是从史前众多小部落逐步走向联合,最终形成藏民族的文化与地域范围的。藏地最早的象雄王朝及西藏民间艺人一直传唱着的【萨格尔王传】,更像是汉地三皇五帝的传说,民间虽有较高的认可度,却因为缺少可考的史料,在博物馆的历史展中较少提及。对于我们这种对藏地历史比较生疏的人而言,还是从松赞干布统一藏地各部落,以及藏传佛教的形成来切入,才能较快地进入西藏历史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在藏地历史的地位相当于汉地的秦始皇,武力统一吐蕃诸部落,创立藏族文字,制定法律等等。他所在雅砻部落发展壮大于山南的雅砻河谷,最终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并将政治中心北迁到拉萨,雄踞西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大唐帝国之间曾经多次发生冲突和战争,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采用了联姻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下嫁吐蕃,为汉藏两地带来了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小时候多次听到过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对她把汉地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西藏印象很深。而在藏地,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她带来了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金像,这是象征佛教传入西藏的历史性事件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昭寺看到了这件镇寺之宝,感觉这尊佛像的身材相貌比12岁要成熟很多,解说者解释说,这是每年藏地信众供奉的金粉不断被涂敷在佛像身上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幅魔女仰卧图,这是上世纪90年代,在拉萨罗布林卡中发现的唐卡上描绘的,当时引起过很大轰动。因为在西藏最古老的传说中,藏人是一只被观音点化过的猕猴与罗刹魔女结合造就的。这是我迄今还听到过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最接近远古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图像还含有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文成公主颇通堪舆之术,她到西藏以后,发现西藏的地形图犹如一个仰卧的魔女,认为欲防止魔女兴风作浪带来灾害,需要用寺庙将其镇住。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文成公主先协助尺尊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公主)建好了大昭寺,镇住了魔女的心脏部位,后来又在魔女所有的关节之处陆续建了寺庙,使魔女动弹不得,没有了任何兴妖的机会。图中把寺庙位置与魔女关节的对应关系清晰地标注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传说听得太多容易消化不了,且并非历史的主脉络,我们还是来看看大昭寺吧。这座寺庙每天都是人流涌动,远道而来的信众们虔诚地走向每一尊佛像朝拜捐款,特别是那尊佛祖等身像前,常常是水泄不通。虽然大昭寺在他们心中是等级最高的,但最早建庙的初衷是为了等身佛像,还是为了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而且人们认为它初建的时候不能算真正的寺庙,因为里面只有佛像,没有佛教组织及一应僧众(藏地公认的第一座寺庙是山南的桑耶寺,比大昭寺晚一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然而大昭寺有佛祖等身金像(据传释迦牟尼说过,见等身像如见我真人),而且是佛教入藏之初,松赞干布王朝时所建,这就奠定了它在藏民中的地位。现今这座寺庙里供奉的佛像,不分教派,凡是对藏传佛教有杰出贡献的,在此都有一席之地。与我们同时代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也在其中塑有金身。所以,大昭寺早已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之上的一座圣殿。既然地位至高无上万众瞩目,算不算寺庙或算不算藏地第一座寺庙都没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地位尊贵特殊,建筑金壁辉煌。除了远道而来的信众,拉萨城每天围着它走路念经的人也数不胜数。一天内以大小昭寺、布达拉宫、药王山等地顺时针转经一圈叫“林廓”,需要四个小时左右;围着大昭寺转一圈叫“八廓”,所以大昭寺有了个著名的历史名街八廓街;而围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殿转一圈称为“囊廓”。信众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表达他们的虔诚。但不论怎么转,大昭寺都处于核心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顺便插一句,佛教中原本没有转经一说,藏地常有的转山、转湖的传统,来自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不仅如此,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等,也是苯教与佛教碰撞融合后被纳入藏传佛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只是佛教入藏的开端,经过松赞干布之后几代赞普的支持和传播者们的不懈努力,藏传佛教才得以逐渐成形,之后还经过被灭佛后又涅槃重生的过程。外来宗教的本土化,需要某种入乡随俗式的妥协和改造,这与佛教必须融入儒、道的元素才能真正在汉地传播起来,是一个道理。</p> 八廓街上,宗教元素与商业氛围并行不悖。 <p class="ql-block">扫街:八廓街上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大昭寺因为文成公主带来的这尊佛祖等身像而成为圣地,八廓街则是这块圣地的外围街道。寺庙最初的名字“惹萨”后来演变成“拉萨”,继而成为这座城市的名字。这就是拉萨老城的来历。当时布达拉宫所在的区域叫雪城,虽然离此地不远,但并不在当时的拉萨老城范围内。这个老城范围只有6.74平方公里,标准的说法是拉萨历史城区。据考证,在这个历史城区里,目前有56处历史保护建筑及100多种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老城区探寻一个叫吉本岗的历史遗存,现在这里叫吉本岗艺术中心,在一个人们路过都不会停留的小巷里。门口被一些见缝插针的地摊包围着,叫卖声此起彼伏,艺术中心里面却非常宁静,很有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格调。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有一座规格很高的坛城,一度成为拉萨老城的地标。这座坛城代表了当时藏地最高的建筑水平,城中有大量顶级水平的藏地壁画、雕塑及其它精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建这座坛城的初衷说起来令人唏嘘,19世纪,英军已经入侵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藏族高层判断,他们进军西藏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坛城,并在里面集中了各路神佛的“忿怒相”(连上图壁画中的女神都面目狰狞),寄希望能以此保佑藏军抵御入侵者成功。</p> <p class="ql-block">结果可想而知,神佛聚集的坛城并未起什么作用,英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拉萨,一百多年前的照片见证了这一切。此后的一百年中,这座坛城命运多舛,文物散落,城垣坍塌,先后成为拉萨老城的变电所和粮仓,发过粮票,出租给人居住或被当作商铺。到了新世纪,当地的老人几乎都要把它遗忘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地上的建筑,只有建筑底层剥落的壁画和一些残存的建筑构件被保护起来。在1400年的历史长河中,拉萨古城经过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层层叠叠地积压了诸多如吉本岗这样的历史遗存:建筑、绘画、音乐、工艺·····辉煌与失落的交替,黑暗与光明的更迭,使这座古城变得沧桑而厚重。因此要读懂拉萨,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历史街区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拉萨城的范围一直在扩展,现在到拉萨来的人,目光主要聚焦在布达拉宫,那里不仅是现在拉萨的地标,更是整个西藏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到了拉萨,想不见到布达拉宫都难。它耸立在山上,挺拔且气势磅礴,色彩鲜明,与藏地湛蓝的天空对比极为强烈。仰望它的时候,会有一种神圣感,而走进它的时候,又会有一种神秘感。或许因为这座宫殿的藏传佛教风格过于浓重,不少人误认为他是个寺庙,其实它是个王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与建大昭寺的时间相近。但在吐蕃王朝衰亡以后,西藏再度分裂,这座宫殿大部分毁于战火及天灾。宫堡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时达赖五世在原址上重建的,只有白宫中的法王洞和红宫中的帕巴拉康是吐蕃王朝时的建筑。布达拉宫后来又经过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其主要建筑是由白宫和红宫组成,白宫是达赖喇嘛居住办公,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红宫则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与汉地皇上前朝后寝不同,达赖喇嘛住在白宫最高层,属于“下朝上寝”,另外,也不需要为历代达赖喇嘛去寻找风水宝地建陵墓。</p> <p class="ql-block">从布达拉宫前方向下俯视,就是那片叫“雪城”的地方。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其中一个叫雪堆白的地方,是西藏地区手工艺品及匠人的管办机构,代表了西藏文物收藏和工艺美术品的最高水平。现在雪堆白已经是一个藏地知名品牌,成为西藏顶级工艺美术品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内部只开放了40%,陈列着各种金光灿灿的佛像。这些造像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但都是规制化的,而且周边挤满了游客,所以观感不是很好。我还是更喜欢在外面看这座宫殿简洁明快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正值布达拉宫外墙维护期,能看到非游客入口处也排起了长长的队。导游说这是排队进去做宫墙维护,清洗刷粉的义工。他们主要由拉萨当地市民组成,也有些外地来的朝拜者,为保护文物服务,分文不取。但能进入做义工的人数也有限制,晚到的人就只能悻悻离开了。有人说,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我倒觉得这更多地表达了他们对藏地文化的热爱。这种情形在其它城市是见不到的,应该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p> <p class="ql-block">拉萨还有一处王宫叫罗布林卡,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同为拉萨的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它与布达拉宫的关系,类似于清朝的圆明园与故宫。与布达拉宫巍峨挺拔的外观不同,罗布林卡是平铺式的园林,最有价值的是里面的壁画、唐卡及当年的工艺美术品。可惜我们去的时候,这些宝物都不对外开放,只好在园林中转了一圈走人。</p> <p class="ql-block">在藏地,寺庙承担的功能比汉地多得多。旧时的西藏没有私塾、学校、书院这些供人读书的地方,所有的教育职能都是寺院承担的,就连藏医也基本出自于寺庙。因此,如果要想孩子受教育,从小就要送进寺院。色拉寺就是拉萨一个占地面积很大,教育职能很强的寺庙,内有三个扎仓(寺庙进行教学的建筑),分别研习各类佛学、医学、数学、因明学(古印度的逻辑学)等,周边配有大量的僧舍。色拉寺在兴旺的时候,曾有八九千僧众,现在藏地有了学校,据说这里的僧众仍有两三千人,如果能获得相应的学位,将来的待遇会与公务员相当。</p> <p class="ql-block">寺庙僧众越多则意味着影响越广,色拉寺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知名度很高,与其教育职能强,佛学水平高密切相关,具有某种“名校效应”。观摩僧众学习最好的场合是看他们辩经,坐者发问,立者回答,双方就一话题展开辩论(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并无标准答案。我们虽然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能感觉到僧人们辩经时是非常全神贯注的。</p> <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过去传播佛学,必须要能言善辩,至少说话要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寺院必须培养僧众这种能力。僧人们似乎也很重视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抓拍了一个正在辩经的喇嘛,看表情就知道他有多么投入。</p> <p class="ql-block">藏地历史悠久的寺庙,都兼有保护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方面的职责。西藏本土有勉唐和青孜两大画派。青孜派更多地代表了西藏的传统风格,尤其在密宗金刚绘画上表现得登峰造极,但原始的画作已经所剩无几。只有这座近600年历史的贡嘎曲德寺,仍留有青孜大师花了14年画的一批壁画作品,极为珍贵。</p> 壁画精美传神,但室内昏暗且不许拍照,从网上下了几张。 <p class="ql-block">走进贡嘎曲德寺的伙房和食堂,吃了一顿寺内僧人平常吃的素斋,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说实在不怎么好吃,当然没到难以下咽的地步。其实藏传佛教并不禁止僧人吃肉,因为西藏饮食本来就以肉食为主,青稞等农作物只是补充,本地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植各种蔬菜。没有肉食会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计和身体健康。宗教戒律再严,也还是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因地制宜。</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一顿略显清苦的寺庙素餐比较容易刺激食欲,晚上点了小炒牦牛肉和烤藏香猪肉小小进补了一下。藏香猪属于本地特产,放养无饲料,因为此处食材不够丰富长到百八十斤就到头了,但绿色纯天然,味道绝对鲜美。</p> <p class="ql-block">从拉萨至山南的浪卡子县,浏览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简称羊湖),是我们最后的行程。与另外两个圣湖纳木错,玛旁雍措相比,羊湖海拔最低,景色最好,交通也最便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车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但要沿山间公路盘旋向上约一千米。从山间公路向下俯瞰,就是著名的雅砻河谷,当年松赞干布所属部落,就是在这个河谷中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p> <p class="ql-block">当越野车转到山的另一侧,美丽的羊卓雍措就如画卷一般平铺展开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堰塞湖,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面积约638平方公里。湖面分叉很多,形状不规则,湖岸蜿蜒曲折,周围还散落着若干小岛。藏族人形容羊湖是“神女掉落的绿松石耳坠”,但只有在地图上或是高空中,你才有可能看清楚这只耳坠的全貌。我们在地面看到的,永远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羊湖,而这已经足以使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之所以被称为圣湖,是因为一些古老传说,更因为人们相信通过她可以找到转世灵童。据说在这里经过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药料等程序,主持寻找转世灵童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方位。因此在西藏,羊湖有很高的宗教地位。每年都有很多藏传佛教信众骑马绕湖朝圣,表达他们的虔诚之心。骑马一圈走下来,大约需要二三十天。当这种信仰的力量注入了羊卓雍措,她的圣湖地位就不可动摇了。</p> <p class="ql-block">牦牛、经幡、雪山、冰川·····,碧波如镜的羊卓雍措令人流连忘返。她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水每年注入湖内,湖水没有外流出口,仅依靠水蒸汽不断地蒸发,就可以奇妙地维系湖水总量的平衡。大自然的眷顾,成就了羊卓雍措连绵不断的绮丽和大气磅礴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湖岸山地上的海拔,已经接近5000米,五彩经幡顶直入云端。它们在诠释着大自然的力量:湛蓝的天,洁白的云,火红的太阳,碧绿的湖水,黄色的土地;同时又在张扬着佛国的力量:蓝色象征佛的法力,白色展示佛的无畏,红色代表佛的智慧,绿色体现佛的慈悲,黄色彰显佛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藏地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藏人朴素虔诚的宗教信仰,羊卓雍措向我们完美地呈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也为我们这次九天八晚的西藏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上次的西藏之行是神山冰川之旅,这次应该可以算作圣城圣湖之旅。巴松措、新措、羊卓雍措;百巴村,结巴村,措高村;措宗寺、色拉寺、贡嘎曲德寺;八廓街、大昭寺、布达拉宫······从原生态的山村到至高无上的宫殿,从历尽沧桑的寺庙到隐身在古城中的遗迹,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在的藏地藏风,我们对藏地秘境的了解也渐入佳境。听着千百年来在西藏口口相传的【米拉日巴道歌】,我也在不绝如缕的余音中写成此篇。</p> <p class="ql-block">文章最后,向这次一路陪同我们的次珠师傅和小管家索朗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