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薪传——鲁迅与巴金图片展”及听讲座的一天

守心明性

<p class="ql-block"> 近日陪伴女儿旅居杭州已半月,10月16日这天,接到徐志摩纪念馆罗烈弘馆长一条信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7周年,巴金先生逝世18周年,由巴金故居、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期刊社)主办的“薪传——鲁迅与巴金图片展”将于10月17日下午14点在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展览开幕式后还有几位著名学者的座谈会。他告知我他会过去,并询问我是否也有兴趣去参加。</p> <p class="ql-block">  巴金先生的作品我阅读过的并不多,所以对他我也谈不上特别浓厚的兴趣,但对于鲁迅先生,我是很想听听学者们的见解的。</p> <p class="ql-block">  教科书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是蛮多的,有几篇对于少年时期的我来说是最生涩难懂的呢,正想找机会请教。当时学习语文流行语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严重偏科,对文史类很偏爱。文言文学习起来不是很费劲,首先是有老师的教诲,再者受家中书籍的影响,家里太多老旧书籍和戏折子,很多是半白话文或者文言文,翻阅多了自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写作文得益于从小“社恐”,习惯独处的我总是习惯夜晚时把一天的所见所闻做一个随记,所以记流水账不是太棘手。</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当时不经老师讲解的话,少年时的我自己觉得能看懂的就是《藤野先生》、《闰土》、《祝福》和《孔乙己》等少少的几篇。《狂人日记》与《药》在那个时段我基本是有些理解不透的,虽然老师也作了解析,但我仍然不是很能够去理解文中隐喻。上学需得考试,考试就怕失分,所以每次都很怕遇到有关这两篇文章的各种考题,学的真可谓含含糊糊、似是而非。</p> <p class="ql-block">  年龄渐长,反复阅读他的作品时,很多不曾解开的结才逐步打开。才慢慢懂得他的作品真是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及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等群体的关怀。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较多的写实意义。当然,我年少时所谓的“看懂”,也只是知道此文写了怎么回事儿罢了,说白了就是看见了皮相而未知血肉筋骨。他揭露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国民的劣根性等,能较为深刻的感悟与认知到这些时我早已近而立之年了。</p> <p class="ql-block">  能够现场聆听专家学者座谈这位文坛泰斗,机会岂可错失?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陈子善教授是研究鲁迅、郁达夫等作家的学者,也长期支持徐志摩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并帮助徐志摩纪念馆主编馆刊《太阳花》,这令我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教授更生敬意。罗馆长也与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很熟悉,又通过杭州师范大学的郭梅教授帮助办理了访客码,使得我们能顺利地出入这座美丽的校园。行至图书馆,我就瞬间被新颖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只见整个建筑群如同一本本巨大的新书自然地堆叠展开着,立面几何体造型变化自然、错落有致,整个外立面看上去格外生动、美观。赶忙手机查询下,果然,这个校园综合体是杭州唯一一个入选第10届世界建筑节的建筑项目,这个奖是被称为“世界建筑界奥斯卡”的奖项呢,此图书馆也被誉为全国最美图书馆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因路途较远,我们赶到图书馆时开幕式已经结束了,讲座即将开始。门口遇到开幕式后正准备离开的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罗馆长与他寒暄了几句并让我也合个影留念。进入大厅就遇到子张教授,罗馆又简单跟子张教授讲了下近期的几个活动计划等。座谈会已经要开始了,没时间去欣赏这座新颖大气的建筑了,包括一楼的展览也只能等听完讲座后再来欣赏。我们三个人急匆匆七绕八拐的总算找到了521影视厅。推门而入,座无虚席,过道中都加满了座位。我们仨也搬来椅子坐在了大厅侧边。正前方中央位置,一块简洁的大型喷绘背景前坐着四位专家。陈子善教授已经开讲了,老先生与周立民馆长及邵宁宁教授谈吐风趣而严谨。他们引用巴金先生的书信以及日记,或同时代有交往的朋友信件,用他们渊博的学识全方位阐述了鲁迅与巴金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与人格魅力,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岁月中激荡的人文情怀。会场多是本校及外校研博生,也有不少大学老师,互动环节的提问可谓尖锐,三位教授用幽默的话语,严谨的态度将问题一一作答,互动环节笑声与掌声不断。不觉中暮色四合,活动在朱晓江馆长委婉的催促中才得以结束。</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胡辛教授提出一边看展览一边讨论。步入一层大厅浏览着展出的大量珍贵藏品,包含巴金手稿、巴金珍藏的鲁迅文集、画集等,种类丰富,史料价值可谓弥足珍贵。胡教授从展览的书信内容最后讲到了展览风格与展览欠缺的地方。这位理工科教授的谈话不自知的跑题了。对我而言听什么一样都是在学习,于是依旧聆听着。精神食粮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但我们的肚子是需要靠物质食粮来满足的。出了图书馆才知天彻底黑了,一轮新月已挂在夜空与路灯争辉呢。</p> <p class="ql-block">  回程中,车窗外灯光被夜色衬托的更加明亮,点点灯光变成了一条条柔和浮动的光带飘过。我的思绪也随之浮动着,沉浸在子善教授和周馆长的阐述中,他们谈及巴金先生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时很多次提及到“爱,自由与美”的范畴,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徐志摩纪念馆墙上悬挂的那块匾——爱自由美。民国短短不足半个世纪的光景,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传统的故事情节,又有相对较为现代的表达方式。徐志摩、胡适之以及鲁迅、巴金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正是他们用最真实的情感来表达着爱、追求着自由、体现着美,才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特征,当时文学的繁荣虽然处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步期,却也迅速达到了“空前”甚至也可说是“绝后”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而如今的我们似乎多了许多的人云亦云,似乎学得更加聪明了,习惯于看颜色、猜心思。对人对事也总是喜欢凭个人感觉给予直截了当的评价,很少事先做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时言辞还颇为犀利、甚至过激。</p> <p class="ql-block">  所以,每当我自己学习多一点,我总会要否定一些曾经的认知。也确实,过去的认知总还是肤浅些的吧,天底下哪有一件事一个人是能用几个词语就简单定性的?我们今天是否有站在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下去进行思考和理解呢?回首自己的过去,从年青时的非黑即白到如今中年顺其自然的接纳与包容,真不是因为江湖混老了胆子反而混小了,而是慢慢地懂得了人与事物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经历中增加了磨合与理解,懂得了宽容,也懂得了让自己保留自我、也让别人能做他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