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京杭大运河(四)

宋宜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章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下)</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和运输最繁忙的航道,自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连通钱塘江,全长323.8千米。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经历代开凿、疏浚,至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日江南运河。</p> <p class="ql-block"> 十六.古渡西津</p><p class="ql-block"> 镇江西津渡是著名的长江渡口、江南运河最北端,与扬州的瓜州古渡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就是在西津渡登岸的。(西津渡的照片均拍摄于2020年)</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万历十年(1582年)镇江知府王事圣等人重修石塔并在门洞额石上刻“昭关”二字,故名昭关石塔。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特点。</p> <p class="ql-block">通向江边渡口的老街。</p> 西津渡“层峦丛翠”拱门。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1858年中英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沦为通商口岸。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英国开始在台山上建筑领事馆。</p> 位于西津渡的广肇公所是广东广州、肇庆商旅的同乡会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特点。孙中山曾在此居住并商讨长江整治和镇江港建设。 <p class="ql-block">金山寺是镇江三山之一,始建于东晋时期,康熙时赐名"江天禅寺"。此前为江中小岛,现在与陆地相连,因白蛇传水淹金山闻名。</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在镇江城区北面,紧靠长江,是镇江三山之一。南朝梁武帝曾登临北固楼,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便兴致勃勃地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十七.仙居访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阳访仙镇得名于宋代访仙古桥,是地处江南水乡的一座千年古镇。有着优美的神话传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纯朴的古镇风情。</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景定年间的访仙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卧于老九曲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先生是驰名中外的数学家,祖居坐落在访仙古镇东街。</p> <p class="ql-block">萧氏宗祠,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裔的宗祠。</p> <p class="ql-block">窦庄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是丹阳乡间最大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十八.医乡孟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河古镇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西北部,运河之畔。是齐梁故里、孟河医派的发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曾经出过15个皇帝以及37个宰相,可谓是人才辈出。漫步孟河古镇,扑面而来的是淳淳古风:老房子、木排门、石板路.....都在诉说着昔日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马培之(1820—1903年),清代名医,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他是现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马万里的曾祖父。其祖上世代从医,培之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曾应诏入宫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额,赐三品官,名震四方。孟河四大家中巢、丁两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与丁甘仁皆受业于马培之。图为马培之故居。</p> <p class="ql-block">巢渭芳(1869-1929年)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医术深得马培之真传,擅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长,著有《巢渭芳医话》一册,其子巢少芳、孙巢念祖、曾孙巢重庆都秉承祖业,世代为医,悬壶孟河、万绥等地,为当地百姓服务。图为巢渭芳故居。</p> <p class="ql-block">费伯雄(1800~1879年),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从小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症,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图为费伯雄故居。</p> <p class="ql-block">丁甘仁(1865-1926年),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后期领袖,是孟河四大名医药家中医药(学)术文化弘扬光大者、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世界中华名医。丁甘仁8岁入私塾,读过四书五经,15岁时从学于堂兄丁松溪(丁松溪是费伯雄的学生),学到了费氏的中医药理论,他又受业于圩塘马仲清。19岁时就取马培之之女为妻,又在马培之处学医,后又从先到上海行医的同乡巢崇山处习过外科,故他通晓内、外、喉等几科。能兼蓄费、马、巢3家之长,是当时大上海滩上的一名中医大家。图为丁甘仁故居。</p> 孟河古镇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御史孙翊奉旨修建,围长三里,坚固而厚实,见证了孟河古镇的沧桑岁月。 <p class="ql-block">十九.毗陵常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京杭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一部承载常州历史文化的宝典。当今的常州古运河,正成为一条融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观走廊。</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佛教音乐梵呗的发源地之一,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p> <p class="ql-block">常州天宁寺的平面日晷,其形制与我国古代传统的赤道式日晷很不相同,这样的形制和尺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红梅阁位于常州市红梅公园的东南隅,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红梅阁是一座双层重檐复棚的古建筑,与千年古刹天宁寺相对,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舣舟亭位于常州东坡公园,是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舣舟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p> <p class="ql-block">毗陵驿设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位于常州篦箕巷内,最初是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经本地时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的地方,在当时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p> <p class="ql-block">文亨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时重新修建,因此俗称新桥,旧时这里舟楫不绝,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是一处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西水关遗址即常州古时的罗城、新城西水门遗址。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望中原,在江南延陵邑境内首开运河,运河水经孟河、奔牛西入常州邑城,此处就是水关入城处。运河由此穿越古城后从东水关出城,这段运河是江南运河的最古老段落,比邗沟的开挖还早了九年。</p> <p class="ql-block">青果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运河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西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这里面临城区运河段,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故旧称“千果巷”,因常州人“千”“青”之音不分,后来便被叫成了青果巷。</p> 常州前后北岸总漕府,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它位于常州市的繁华地带,是古代漕运管理的重要机构所在地,见证了常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在漕运史上的辉煌与变迁。在历史上,总漕府承担着管理漕运、调度物资的重要职责。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经济繁荣的见证。 <p class="ql-block">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遗产段)。</p> <p class="ql-block">二十.古祠惠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锡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有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时跨数千年历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乾隆皇帝南巡来此游访后念念不忘,以至于在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中仿建了一座园中园,即现在的谐趣园。</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文物古迹汇集,山泉景色宜人的游览之地。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到惠山寺烧香拜佛。</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古镇锡惠公园里面有一个惠山泉,这被唐代的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后来赵孟頫还在泉亭后面的墙壁上题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在每年秋季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可以看到一轮皓月倒映在池中,称之为“二泉映月”。</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古镇,你将穿越时空,步入盛于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群。这些祠堂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辉煌和庄严。这些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无论你来自哪里,都或多或少能在这里找到一丝亲切感,仿佛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漫步在惠山古镇的老街上,青石板路、小桥流水、庄重肃穆的祠堂和庙宇都让人感受到古色古香和别有韵味。 <p class="ql-block">在无锡城北,京杭大运河的航道中有一处名为黄埠墩(遗产点)的小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江南运河无锡段(遗产段)的一颗璀璨明珠。 </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于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p> <p class="ql-block">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江南水乡景色。</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p> <p class="ql-block">南长街是典型的古运河畔江南人家原生态风貌。街区内民居建筑丰富多彩,有着浓重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形成了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风格多样。</p> <p class="ql-block">南下塘老街位于清名桥古运河的东岸,窄窄的小巷,青色的石板路,组成了老街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初年,是江南名刹之一。寺内的妙光塔,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永乐年间以来就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无锡砖窑业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明洪武初年,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一带是无锡砖瓦生产贸易的集散地。“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大窑路据此得名,这条运河畔的小路,横跨六百多年历史,曾经诞生了300多座砖瓦窑。</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吴门望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亭,古名御亭。唐代设望亭市,宋代设望亭镇,镇以亭名,一直沿用至今,是一座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运河流到望亭,北接望虞河,由此离开无锡进入姑苏,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自古有着“运河吴门第一镇”的丰厚底蕴。 </p> <p class="ql-block">望亭驿始建于隋朝,建立时命名为御亭驿,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p> <p class="ql-block">图为御亭与皇亭碑。皇亭碑为一残碑,刻记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南水灾免粮事告。</p> <p class="ql-block">图为望亭驿运河码头。</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要冲浒墅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浒墅关古镇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因其历史悠久,民间有“先有浒墅关,再有苏州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  浒墅关文昌阁,始于明代,清代重建,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当年乾隆帝登文昌阁,看着大运河里舳舻千里,千帆竞发,脱口而出:“昌阁风桅”。自此,“昌阁风桅”成为浒墅关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是中国历史上信仰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神祇之一。他主宰人间功名利禄、文运科名,被广大文人儒士所崇拜。其起源多样,历史上多位人物均被视为文昌帝君化身。唐朝时,文昌帝君信仰得到推广,宋元时期皇帝多次加封,最终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不仅影响宗教领域,还深刻影响中国教育传统和科举制度,是士人精神寄托,强调学问和报国。文昌帝君也在地方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如海南文昌市的文化和历史均与文昌帝君紧密相关。总的来说,文昌帝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既是信仰对象,也是道德教化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浒墅关蚕里老街。</p> <p class="ql-block">浒墅关江南运河。</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夜泊枫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枫桥古镇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隋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景象。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岭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 月落乌啼霜满天,</p><p class="ql-block"> 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 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枫桥始建年代待考,现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铁铃关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抗击倭寇而建,又称枫桥敌楼,为苏州“三关”之一,是进入苏州的重要屏障。</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梁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一位叫寒山的僧人来到此地,感叹于山水之美,决定在此建立寺庙。他苦心修行,化缘募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一座寺庙,命名为“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寒山寺塔,古朴典雅,巍峨屹立,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处。</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胜景横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塘古镇是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个古老的小镇,相传为古渡通衢,春秋时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古胥江就是伍子胥在吴王阖闾期间开凿的水利工程。范成大的诗句“年年送客横塘路”使得横塘之名渐显。</p> <p class="ql-block">横塘驿站位于胥江和大运河交界处,是苏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原是一座水陆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现仅存一亭,为清代建筑,其它馆、楼、庑、台已不复存在。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去拍照,有机会在补拍。(图片来自网易号)</p> <p class="ql-block">治平寺始建于梁朝,原名楞伽寺,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巡视江南,这里都是驻跸之地。图为治平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方山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现塔为北宋年间重建,为砖结构仿阁楼式建筑,八面七级,高23米。</p> <p class="ql-block">行春桥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锦绣木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唯一的中国园林古镇。境内名山环抱,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故有“聚宝盆”之称。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p> <p class="ql-block">西施桥,位于清澈湍急的香溪水与浑厚宽缓的胥江水交汇的地方,相传西施常在溪边用奇香花粉沐浴。携带着她的体香及胭脂、花粉之香的溪水自西往东,一路芬芳,满河生香,久而久之便成了千古流芳的香溪,后人便将溪上的桥称之为西施桥。</p> <p class="ql-block">严家花园,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后,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虹饮山房,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乾隆下江南每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纪晓岚、和珅、刘墉等大臣也都曾数次下榻于此,留下了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榜眼府第位于木渎古镇下塘街,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这里是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 。冯桂芬是道光二十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因而大家将其木渎古镇的故宅称为“榜眼府第”。</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街景,远处为王家桥。</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姑苏古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苏城,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坐落于苏州古城之西。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称阊门一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乃姑苏八门之一,久负盛名,明清时期曾是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胥门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p> <p class="ql-block">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古运河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盘门的水路城门。</p> <p class="ql-block">盘门上面用于升降闸门的人力绞盘。</p> <p class="ql-block">玄妙观位于苏州古城观前街,始建于西晋年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其主殿三清殿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殿宇式建筑。</p> 苏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庙基为三国东吴周瑜古宅址,并在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形成了现今的古朴典雅的面貌。庙中供奉的城隍神主要是春申君黄歇,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曾在公元前248年被封于吴地,并致力于修复和发展当地的城市建设,包括治水工程和宫殿的修建。他的这些功绩为苏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唐代以后,他逐渐被奉为苏州的城隍神。 <p class="ql-block">北塔报恩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有着“吴中第一古刹”、“江南第一塔”之称,也是古诗“未见苏城先见塔”中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罗汉院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对佛塔,为7层8角楼阁式砖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全国是惟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水巷平江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点)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今天的平江历史街区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并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全晋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有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西路建筑庄重朴实,筑有两厅一庵。现在为中国昆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博物馆原为清末民初沈宅,于2004年6月建成苏州评弹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陈列以评弹史料实物、音像资料为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展示苏州评弹名家、流派、艺术表演特色。馆内藏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1.2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p> <p class="ql-block">状元府,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苏州状元潘世恩的故居,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有纱帽厅、大厅、鸳鸯厅、女厅等建筑,现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此宅还曾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寓所。</p> <p class="ql-block">耦园,原名涉园,始建于清代初年。清末,因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园,故名"耦园"(古时"耦"与"偶"相通)。耦园为一宅两园布局,南北驳岸码头是耦园特色之一,其它园林中罕有。</p> <p class="ql-block">卫道观,始建于元朝,几度兴废,“卫道观前”这一里巷名称记载了它曾经的辉煌。现为苏扇博物馆,只可惜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街景。</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七里山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全长3600米,至今已有近1180年的历史。古时山塘街十分繁华,明代民歌《大九连环》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可见一斑。这里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古香古色,每个巷道都有独特的文化和故事,让人如同穿越在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苏城外有山塘街,城内有平江路,它们从历史中走来,随着大运河的流动勾勒成型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城格局,以唐风宋韵的绝代风华,为这座古城注入了独一无二的人文底色。</p> <p class="ql-block">苏州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庆年间就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此处作为走进山塘的第一个景点,为2006年重修,将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苏州商会博物馆设在山塘街原泉州会馆。它既是苏州商会的百年展览,也是苏州近现代商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苏州近现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东齐会馆(山东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胶州、青州、登州三地旅苏商人创建。因这三地皆在山东东部,故名东齐会馆。</p> <p class="ql-block">山塘雕花楼,是清末名医许鹤丹的宅第,曾作为太平天国的指挥部,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宅”。</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山塘七狸的传说:明初大臣刘伯温外出路过苏州,但看到山塘河长贯卧伏在白堤前,形状如同一条白龙,他预感当地会出真龙天子。为保护朱家的江山不被他人纂夺而去,他决定在山塘桥至西山庙沿途的七座石级拱桥旁分别放置一只石狸,这七只石狸的主要作用就是锁住龙身,让当地不会出现“天子”。文星狸象征着“学识”。</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是苏州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虽然风雨洗礼、岁月流转、塔身倾斜,但它仍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悠久的文化内涵。这座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在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落成,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十.烟雨同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里古镇是烟雨江南之典范,至今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风貌,镇内街巷旖旎,河道纵横交错,留下了建于各个年代的历史建筑和古桥,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这些写满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和文化,无不透露出一种风雨沧桑和古韵风情。</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由清代被罢官的任兰生返回故里出资建造,园名取《左传》“退思补过”之句,多少有些落寞入世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陈御史府为明代嘉靖年间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由仪门、轿厅、主大厅“宏略堂”、堂楼、书楼、花厅、茹古斋等建筑和船坞组成。门楼照壁砖雕细腻,厅堂门窗木雕精美,是规模较大的官宦宅院。</p> <p class="ql-block">崇本堂主人为富商钱幼琴,民国初年其出资在原顾氏旧宅基础上翻建而成,面阔三间共五进。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各种雕刻,砖雕门楼上方设置了仿木结构的飞椽斗拱,拱眼板上有祥龙细纹,匾额两侧各有一幅砖雕人物山水画。自门厅至内宅楼厅共有一百多幅木雕。</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建于民国十一年,房主柳炳南是与知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的富商,他花费白银两万两在同里营建了这处宅第,柳亚子先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三桥为同里古镇的核心区,名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前者为梁式桥,后两者为拱形桥,旧时曾有逢喜事走三桥的习俗,以图好彩头。图为三桥之吉利桥。</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宝带桥(遗产点)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 ,南北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口,与古运河平行,它是一座纤道桥,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连拱石桥。</p> <p class="ql-block">吴江古纤道(遗产点)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纤道。它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是当时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至此形成了京杭大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三十一.烟火平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平望古镇依运而生,因运而美,缘运而兴 ,“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是江南水乡的典型。新老运河穿镇而过,与頔塘河、太浦河交汇于此。凭借纵横交错的水网,平望在江南这片广阔的富庶之地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位置。市河、太浦河、頔塘河、京杭大运河四条水路大动脉穿平望而过,并将全镇大小湖荡连成庞大的水网,让平望的交通枢纽位置突显。</p> <p class="ql-block">安德桥位于平望古镇司前街,跨京杭大运河与頔塘河交汇处。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始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小九华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百余亩,殿堂楼阁300余间,碑刻经幢、佛遗物宝繁多,是苏州地区的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司前街位于古镇南端大运河与公式塘河交汇处,民居临水构筑,参差错落。河岸民居大多是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建筑,有石库门、栅板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式样,保持着大运河城镇古街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梨花黎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里古镇,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白墙黛瓦、蜿蜒河道、特色里弄展现出独特的“水乡古韵”。这里不收门票,比起其它的过度商业开发的江南水乡而言,这里给人一种宁静、古朴、悠闲的感受,保持了水乡古镇的原始状态,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纪念馆古宅原属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院。1922年柳亚子向周家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的第三、四、五进,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东圣堂原名普济禅院,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年),吴江知县王纪改为社坛。</p> <p class="ql-block">黎里天主堂始建于1903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当年建造时利用了已有的庙宇建筑,所以教堂北面为西式建筑,南面为中式建筑,当地人称它为“洋泾浜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黎里天主堂的南面,典型的中式建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鼎新桥,单孔拱桥,桥身高耸,为黎里古镇中心重要节点。宋代为木桥,名通济桥。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改建石桥,因嘉靖皇帝颇有革故鼎新姿态而取名鼎新桥,简称新桥。</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沿岸亭廊。</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丝都震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震泽唐朝开始建制,很快就成了吴江联通京杭大运河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师俭堂位于震泽镇宝塔街12号,始建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师俭堂以宝塔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师俭堂内共有244幅雕刻,其中砖雕27幅,石雕4幅,木雕213幅。师俭堂主轴的规整、严谨与东西轴结合在一起,主次分明的建筑将园林与住宅互相融合贯通,形成"西宅东园"的宅第格局,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p> <p class="ql-block">慈云禅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明正统年间重建,旧名广济寺。慈云寺塔,相传三国吴赤乌13年(250年)初建,它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塔,总高38.44米,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明万历五年(1577年)寺与塔均重建。</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始建于明代,原为水阁,是当时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品茗赏景的佳所。</p> <p class="ql-block">宝塔街旧名东大街,因其街东建有慈云寺塔而得名。街道两侧,房屋沿河而筑,底层北向面街设铺开店,楼上居住,一些人家依水筑河埠,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这里曾是震泽镇的繁华街道之一,市井密集,店铺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水岸人家。</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绸都盛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的交界之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盛泽镇历史悠久,大运河沟通了盛泽和外界的联系,明清时期就是中国的四大绸都之一,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清道光年间公建,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它曾是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也是盛泽丝业公所和农会的办事处所。</p><p class="ql-block"> 先蚕祠正殿供奉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尊塑像,大家都知道轩辕就是黄帝,神农是我国的农业祖先,又称炎帝,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就是他们两人的后代了。至于那位远古女子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可以说她是我国丝绸行业的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济东会馆位于盛泽镇斜桥街,系清嘉庆年间山东济南府人所建丝绸会馆,是盛泽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昇名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建,因桥在镇东,朝迎旭日,故名昇名桥。桥身两侧刻有精美的对联,如“祥开震巽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这些对联不仅描绘了桥梁的美丽景色,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龙桥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年)完工。白龙桥的设计独特,为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既美观又坚固。桥的中孔矢高5.6米,跨径9.9米,两侧孔较小,使得整个桥形看起来变化多姿,如同天空中飞翔的雁群,展现出一种优雅而雄伟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上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以及“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不仅增添了桥梁的艺术气息,也寓意着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不仅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也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据说盛泽镇历史上有七十二条半弄堂,实际上是人们对众多弄堂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这些弄堂不仅是居民生活的空间,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一条弄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特色,有的以行业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图为七十二条半弄堂之卜家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京杭大运河从盛泽镇向南就进入了浙江地界。请看:</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浙江段</p> 注:本文所有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拍摄,并受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