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仗笔走天涯(二十六):家乡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武平中堡镇罗助村,她座落在梁野山东隅群山之中的一个小盆地中。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绿水南流。小河两岸富绕肥沃的土地哺育着一千多个林姓和李姓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全村分四个自然村。上图是罗助“村里”自然村,在村西边,以前叫第一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的中间河水拐弯处是村部所在地,右侧河水拐弯处是小学校。前方山脚下的自然村叫“东山下”,在村子东边,以前又称第二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自然村叫“黄泥坎下”,位于村子东北边,以前是第三、第四生产队。这三个小村落同处在一个小小盆地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村子的北方,也叫村尾。右侧村道通往互助、梧地、永平及县城、长汀等地。</p><p class="ql-block"> 往左侧小溪边的乡村道路走进大山深处三四里,有一处人家叫“井背岭”,以前是第五生产队。这里的村民姓李。其它的三个自然村都姓林。</p><p class="ql-block"> 图中天边山峦我们称它为“梧地岽”,是我们的天然屏障。此山脚下就是中堡镇梧地村。梧地岽就象是一条舞动在天边的蒼龙,为我们抵卸着寒冷北风的侵袭,守护着这里的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子的南边,又称村头。村道通往中堡镇所在地。蜿蜒的小河与村道汇合处就是社公,也是全村的水口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水口两边古木参天,青翠葳蕤,中间流水潺潺,生机盎然。年年月月,日日夜夜,这里都始终蓬勃着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就是以此作为自已微信题头图,表示故乡永远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 从水口往北看到的村容村貌一角。</p> <p class="ql-block"> 过去,就在这社公水口边的溪流东岸生长着一棵十分古老的枫树,二三个人合抱还抱不过来,靠近树根还有一个大洞,可容一二个人藏身。此树生长得很怪异,没有伟岸挺拔,更不高耸入云,而是旁逸斜出,向着对岸弯腰探身而去,形似一座郁郁葱葱的天然拱桥。我小时,经常与一伙孩子在此攀援而过,走到中间,直接跳到溪水中,甚至还会像猴子捞月一样,倒挂在弯弯的枫树上,头顶溪水,望着水中蓝天,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的一次洪水中,大水冲刷堤岸,枫树被连根拔起,拦腰折断,从此不见踪迹。我不知道这棵树护佑了我村几百年,但它弯腰探身连接小溪两岸的英姿和任劳任怨的品德以及带给我们孩童时期的无尽快乐却永远记忆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村民终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石拱桥。但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做完,加上长年累月的风雨冲刷,岸石裂缝,桥身也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 去年五月,村里的一批年轻人酝酿成立了罗助村公益文化协会。他们乘改革开放的东風,走出梁野大山,奔赴祖国各地,奋斗了多年,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胸怀,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现在又在家乡成立了这个公益文化协会,努力为全村办实事办好事,如:每年重阳节慰问村里的老人;每年暑假,给村里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学子发放奖学金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热议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时,还一致提议将水口拱桥进行改扩建,按照客家传统的习俗,改建成一座廊桥,既可为村里增添一处风景,也可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说干就干,你二万,他一万,还有五千、三千、二千、一千。村民闻讯,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外出的,每个人都纷纷慷慨解囊,至少捐款五百元。就连早已出嫁的姑子,也都争先恐后地捐款。不少家长还纷纷为自已年幼的孩子捐款,说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没的故土情怀。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年把青春奉献给了罗助、给了武平的陈大中、徐学等厦门知青和年少时跟随父母一同下放在这里的福州知青曾裕珍也都送来了捐款。</p> <p class="ql-block">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村公益文化协会的主导下,在村两委以及全体村民的关心支持下,廊桥于六月开工,历时154天后,终于以崭新的雄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去年11月13日上午,大山深处的罗助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一一传统的打蘸节日;与此同时,举行了家乡廊桥盛大的落成庆典。</p><p class="ql-block"> 在庆典仪式上,村公益文化协会负责人介绍了丰收节和罗助水口廊桥的建设情况。</p> <p class="ql-block"> 同时,对捐款五千元以上的村民进行了表彰。通过表彰爱心人士,助力乡村振兴,以此为开端,从此再出发,建没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打糍粑,煎薯包子,还有舞龙灯,全村巡游等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此伏彼起。人们的脸上充满了欢乐的笑容,村子里弥漫着喜庆的氛围。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精神的振奋,决心为家乡的振兴作出更大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做糍粑。</p> <p class="ql-block"> 舞龙灯。</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舞龙灯的,除了敲鼓的带头人是一位80余岁的男人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村妇。看着那左挪右闪、腾空而起、搏击长空的黄龙雄姿,我又想起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这句名言。</p> <p class="ql-block"> 为表彰并让后代铭记捐资者们的无量功德,村公益文化协会决定要为他们树立一块功德碑。特委托我写作一碑文,以记载这一盛事。接此任务,我欣然提笔,写了如下文字,现一并收入在此文中。敬请诸君指正: </p><p class="ql-block"> “罗助同心桥功德碑文 </p><p class="ql-block"> 罗助吾村,风水宝地。北以龙嶂为屏风,南设水口有两重。碧水源流梁野东,青山环抱且葱茏。田畴平坦,屋舍俨然,土地物华丰;乡风淳朴,村民长寿,耕读传家风!</p><p class="ql-block"> 壬寅五月,龙吟虎啸。村中贤明者,倡建水口廊桥,振臂一呼,应者如潮。叔侄姑嫂,踊跃捐资,男女老少同操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众人拾柴火焰高。六月动土,十一月竣工,总长28米,6米宽,8米高。此桥乃全凭众人同心同德建造而成,故名之“同心桥”。自此,吾村又增一赏心悦目之美景矣!</p><p class="ql-block"> 廊桥紧靠社公,纵通南北,横贯西东;跨路而越,卧波如虹;飞檐展翅,翼角凌空。虽无雕栏玉砌之华丽,却有气象万千之恢宏!登斯桥也,千祥云集,万福攸同。俯可瞰清波绿水,仰可揽浩荡长空。饱餐常青之秀色,沐浴自在之松风。远观青青翠竹在松涛阵阵中摇曳;近赏翩翩蜂蝶于鸟语花香间重逢。放眼天地间,此处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今廊桥已成,众愿已偿,捐资出力者功德无量。特勒石铭文,录其芳名如下,以期百世流芳;亦冀激励后昆,弘扬善德,同心建家园,共创新辉煌!”</p> <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19日,在村委会,村公益文化协会为全村考上硕士及大学和考上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及武平一中的学子们颁发了奖学金,计7500元。鼓励他们带着全村父老乡亲们的热切期盼努力学习,勇攀高峰!</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与众多客家地区一样,秉承了“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既有“书香罗助”之美誉,又是一方著名粮仓。自恢复高考以来,曾两次获得本县籍考生全县文科第一名,学子中也都有考上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及厦门大学等著名高校。只是“耕”,现已逐渐被外出打工创业所替代了。</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10月23日,村公益文化协会又与村两委一起,借重阳节日,对全村七十岁以上的126位老人进行了节日慰问,并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6200元。</p><p class="ql-block"> 在村部与父老乡亲的交谈中,我建议村两委、村老龄委小组要进一步关心老年人,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贴心人;更希望全村的老年人都能抛弃以前狭隘的地域或房族观点的陋习,象一家人那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抱团取暖,与年轻人一起,共同营造自已的幸福晚年。</p><p class="ql-block"> 其实,去年5月村公益文化协会成立后,就已经实施了这两项公益活动,今年已是第二次了。虽然发放的资金不多,但重在开始,重在激励,重在慰问,重在团结,重在提高!</p><p class="ql-block"> 两年来,村公益文化协会依靠全村乡亲,建成了廊桥,颁发了奖学金,关心了老年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再加上全体村民的热情参与,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家乡的乡村振兴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p> <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记者赖珊盛、林传府的摄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