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铜瓦砾皆称鉴 寻芳简牍急就章</p><p class="ql-block"> ——王铜芳书法赏析</p> <p class="ql-block">简牍帛书的大量出现,开启了中国书法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书法学习、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书家探索“笔法之道”提供了真切可信的图像资料。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习书简牍者。王铜芳就是一位简牍书法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王铜芳,别号同方、桐方,网名秦岭樵夫。现为西安老年大学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金秋书画院研究员。他的书法以隶书、行草为主,尤爱汉简用笔任情恣性、自然天成。他的书法流畅洒脱,点画线条富有张力。注重书写性和观赏性,章法活泼、形式多样,追求视觉感受。他的榜书亦写的大气浑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市有关书画展并获奖。喜爱书法评论、赏析,书评文章被多家媒体、网络平台采用推广。</p> <p class="ql-block">源于喜爱、心存敬畏、临池深耕、博取约观、守正求新,是王铜芳书法取得成功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铜芳习书从《九成宫》、《曹全碑》起步,后习赵孟頫《妙严寺记》、《集王圣教序》、《华山庙碑》、《石门颂》、《急就章》等。他钟情简牍书法,阅读、临写了大量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如《银雀山兵法简》、《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简》、《武威简》、《龙山里耶简》等。</p> <p class="ql-block">他坦承自由书写、创作一段时间,就要静下心来、认真读帖、临帖,才会心中有谱、下笔有由,腕顺墨畅。读帖临帖是书法人的登山杖攀云梯。</p><p class="ql-block"> 他学习传统经典法帖,重在勤耕,更在细耕。勤耕——临池不辍,日与笔墨亲;细耕——与古人对话,知其然更究其所以然。他在读帖临帖的同时,撰写了《集王圣教序赏析》《急就章临习探源》、《石门颂临习笔记》、《简牍书法临习与赏析》、《简牍书法之美》,在群里推送《每日一字学汉简》、《每日一字学圣教》。总结出集王圣教序书法15个特点;对集王圣教序、简牍书法的特色单字逐一赏析陈述。发现了美,就享受了美,也就感悟领悟了美。</p> <p class="ql-block">王铜芳习书师古而不泥古,注重守正求新。如他的简意书法,在汉简书中融入时代书法审美取向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把汉简和汉隶、章草的笔法、结构融入自己的笔端。有书友评论:“铜芳老师以简书写草书,我看了很新颕,而且还是鸡毫书写,算不算一种创新?应称为樵夫简书。他写的‘侧耳听’三字上档次,特有味。后发的整幅耳字改作长竖,是章法需要使然,很有道理。樵夫简书风格已经大致形成了,望更上一层楼!”;“观铜芳老师的一帧竖式简书行草‘庚子吉祥’作品,意境美,很有味。主要是书写时笔锋的运动状态和笔锋的丰富变化,尤其是‘子吉祥’三字,每一字笔画的每一笔,都不是简单的直出直入,直上直下,如子字的起事是逆锋起筆上挑,断锋后再虚筆向右上再转向右下实筆下注,再回筆向左下垗出。而子淳朴的中间短横也是一波三折,裹锋起笔,中锋稍向右上行止竖画处,再以隶书笔法波出。而吉字士字长横和短横粗细起伏变化,祥字每一笔的笔锋变化,都使每一个字变得有滋有味。另外,枯笔的运用,墨色的变化,也为这桢书作增色不少。”(王清垣)</p> <p class="ql-block">王铜芳习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书法理论学习和运用。既注重对传统经典书论的学习,也重视了解学习当代新的书法理论、书法观点。如北师大曹利华教授的书法美学、中央美院邱振中教授、沃兴华教授的现代书法观点等,并运用于实践。先后为30多位书画友撰写了专业评论,受到好评。有书友反馈:“惊异于王老师观察那么透彻,看我今后的方向那么准。”有书友以联语赞其书评:“美哉斯文,樵夫书评。言之有物,笔下有情。持之有据,立论解明。观察入微,抓住特征。点评独到,笔调轻盈。评书及人,切中肯綮。写谁像谁,可贵难能。如嚼橄榄,如品香茗。生津润腹,余味无穷。”还有书友感叹:“铜芳老师,夸人时可以挠到痒处,指点人能点到窍处,看似轻松随意,实则用意颇深。”“一直感觉唐瑜的字好,有韵味。看了铜芳的点评,才更能理解唐瑜的字好在哪里,韵从何来。正可谓唐瑜铜芳,文美笔畅,书院双璧,相得益彰。”(唐天贵)</p> <p class="ql-block">他自己说,撰写书评,其实也是在向被评者学习,吸收他人的优点、借鉴他人的不足;还能熟悉书法理论总结书法规律。娱人娱已。</p><p class="ql-block"> 王铜芳书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章法上的灵活多样、翻新求变。写了20米长卷《心书——自作诗文》、5米长卷《汉中八景(简、隶)》,册页《毛泽东诗词》、《心经》、《千字文》,在斗方、扇面的书写形式、章法上尝试常新。</p><p class="ql-block"> 书画同源,亦可相辅。王铜芳偶尔也画画小品,翠竹、幽兰、高瞻老鹰。自娱自乐,调剂书法之困。亦生互助之功。有书友赞其竹:“数枝竹叶迎风戏,一竿冲天一竿低。樵夫画竹有新意,浓淡疏密总相宜。”(黄志宏)“一梢风影舞,稀叶作秋声。莫嫌杆儿细,风枝挺且坚。”(孟广文)</p> <p class="ql-block">传统书法是文化人的一种与学养具来的附属技能。文化是书法的沃土,书法是文化滋养出来的花。故有书法功力在笔外之说。王铜芳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点。他当兵、住军校教官,转业到市级机关;喜爱文史、写作。有较扎实的国学功底,文思敏捷、学新用新。退休近十年来,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50多篇,制作发布美篇230多篇。</p> <p class="ql-block">迈进人生“奔八”旅途的王铜芳,常有时不我待、书艺路长且艰的感叹!虽临池不辍,却时有笔墨不逮之惑。这,也许正是他孜孜以求、耕耘书田的动力吧!</p> <p class="ql-block">青铜瓦砾皆称鉴,寻芳简牍急就章。借西安文史馆馆员赵安志老师以燕颔格为王铜芳所做的嵌名联为题,我作为老年大学书画院和金秋书画院的书友,为王铜芳书法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也祝愿他在书学的坦途上悠然虔行,继续享受书画的乐趣,享受文字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