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种正襟危坐的场合,主位上一有人落座,便给人一种压迫感。这种会议式的入座,容易使人情绪紧张。我还是喜欢那种沙龙式的漫谈。</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比较幸运,与邯郸弘扬传统文化重量级人物刘英魁老师不期而遇。刘老师我是知道的,在邯郸文化圈儿混了几年,圈内的人基本知道,不过是有的熟悉,有的仅仅停留在名字罢了。我与刘老师就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满眼的陌生面孔,但因为怀有一种求知的期待,便也无所谓了,况且,四周置物架上安静卧着的红酒,泥胎净瓶里的一束干花儿,隔板上随意撒下的片片花瓣,麻绳上倒垂的一束半干的月季,多多少少释放了我的窘迫感。</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读书人,所以,当曲曲告诉我,从今天起读书会开始《诗经》之旅时,我克服了黑暗和懒惰,从城南到城北,来到这个有着优雅情调的小屋。</p><p class="ql-block"> 爱着《诗经》,无数次倚极俭省的字句想象三千年前古人衣袂翩翩的烟火日子。也曾在一个群里跟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奈制度极严,于生活和工作间见缝插针,自感压力巨大,遂疏远了。有些事儿,似乎是静如深水,但往往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今天刘老师是主角,话题自然是读书。</p><p class="ql-block"> 人之于世,得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与人的,与环境、社会的,与自己内心的等等。特别是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搞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人成长极为重要。如果,你想做一个“万金油”,那么,就去读儒家的著作吧!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够琢磨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何在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中游刃有余,是个问题,得学。那就读读道家的著作吧!听!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一语道破天机。当然,除了与外在的物相处外,还要与自己的内心和谐,不然,时时生活在内疚、自责、痛苦之中,这样的人生有这么价值呢?“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是真正的修行。佛以慈悲为怀,读佛著,学佛语,参佛事,无疑是最好的愉悦自己的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 谈到阅读层次,刘老师把阅读分为了生存层面和精神层面。想想也是,人首先得饱肚暖身,才可以去谈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被称之为“精神”的东西。精神性阅读又可分为思想性阅读和性灵性阅读。我理解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经验、阅历的参与下,形成的既具有独特个人气质又具有公共特征的对事物的再认识,此所谓思想性阅读。而性灵,是心灵、才性,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体验,这正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的的三重境界不谋而合: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话分别用三诗句从广度、深度和顿悟三方面形象阐述了凡人成长为专家的三个步骤。</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阅读,随意性太强,缺乏目的性和专业指导。刘老师曾为资深语文老师,虽离岗多年,但几十年课堂经验,积淀深厚。他把我们这些白天各自在职称打拼,只有晚上才可以坐到这儿的人当成了他的高中生。</p><p class="ql-block"> 十步读书法:1.解决文字障碍;2.了解作者;3.了解背景(准备阶段);4.将文字还原为形象(还原阶段);5.建立完整的诗歌意境(分析阶段);6.透过意境体会情感,体会思想(理解阶段);7.欣赏诗歌的意境美;8.体会诗歌的语言美;9.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欣赏阶段);10.借他人言辞抒自己块垒(升华阶段)。翻阅网络,读书方法多如牛毛,相信刘老师是基于基于经验的总结。不过,这正对应了时下正兴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老师在这儿说过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我愚钝之心,即使问过度娘,也没能明白。</p><p class="ql-block"> 在十步读书法的阐释过程中,老师还穿插了一些见闻感悟。世间万物,无不是因果的体现。如出自《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师平时也做公益,接触过形形色色贫困的、不幸的家庭。他们有一些共性:受教育程度低,卫生状况差,因而病灾易至。老师精通儒释道,他又从佛教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种境界:福报阅读(为名利而读);罗汉阅读(为解脱自己而读);菩萨阅读(利他,自利式的读;佛的阅读(看透一切的读)。</p><p class="ql-block"> 字词理解的六种方式,窃以为,对学生备考的意义大了些,我在此且略去了。</p><p class="ql-block"> 诗歌,无非是从语言、艺术、情感方面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读,只是诗经阅读的一种方式。眼下,不少专注于传统文化弘扬的人士,倡导吟诵,以还原场景的方式解读。之前,跟随魏俊梅老师吟诵,没有乐谱,只是一种内心久而久之修炼成的感觉。还有,师范同学磁县实验学校梁娟正醉心于陈琴的素读,市一中正高级教师李哲峰也对吟诵有研究,惜无听来。</p><p class="ql-block"> 《诗经》隔着三千年的时光,依旧经久不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颇有名的毛亨(鲁人)毛苌(赵人)两人如师如父,为传承《诗经》迈出了第一步。《毛诗序》依然是现代人解读诗经重要参考著作之一。宋代朱熹作《诗集传》以作《诗经》研究。这两部著作是比较被后人认可的。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典籍里的中国》就有一期关于《诗经》的,重回历史,情景再现,很有感觉。</p><p class="ql-block"> 孔子编纂《诗经》时,《关雎》被置于《风》之首,一定有着他的目的。部编版初中课本也选入了这篇诗歌,其地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龄,对于诗歌的字面理解已不是问题。关于诗歌的主旨,隔着千年时光,变得扑朔迷离。愚以为,不必较真儿,怎么理解皆可。比如,《关雎》,一般被理解为男女情爱,这似乎没有问题。《风》篇本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男欢女爱本就是烟火日子的一部分。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读《诗》,无以言。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若联系时代背景,周昭王、周穆王之后,国势渐衰。随着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内外交困的周急需有人来拯救社稷,所以渴求人才成了天子的当务之急。这么说,似乎也有道理。菜,才也。采诗馆采集诗歌经过整理、谱曲,唱给天子,作施政参考。当然,还有歌“后妃之德”之说,各取所需吧。</p><p class="ql-block"> 当刘老师提出“人才”之说时,还是在现场掀起了一阵热议。</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很羡慕采诗这个行当。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叮叮当当,游走乡间,看到人堆,就往前凑;看到闲聊,就往里扎。听到或看到自认为有意思的事儿,铺纸挥笔,哗哗哗,记下来。如果能穿越周朝,如果此职位招聘,我一定去试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