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武大前身》</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孔子主抓教育,经历朝历代帝王对教育的不偷工减料,先民们踏“私塾”波浪从不懈怠、科举赶考大军浩浩荡荡、漫长而艰辛奔赴京城,千年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西学袭来,像初升的太阳,私塾破灭、告别散养。科举赶考的学子们破天荒第一次走出私塾课堂、开始了集体的四处张望,真正进入了系统、文明的“训练”。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绽放出文明的美丽光芒。</p><p class="ql-block">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1848年成立的悉尼大学,源于两名大学生的建议,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世俗大学是一个社会渴望走向自治的生长所必需的,而且会给予每个阶层的孩子的一个机会,在国家的命运中变得伟大和有用”。于是,一所世界一流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耸立于澳洲。</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九年(1893年11月)晚清中兴重臣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请立自强学堂。他奏称学堂宗旨: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p><p class="ql-block"> 目光前瞻的张之洞于武昌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自强学堂,后经传承发展为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直至今日的武汉大学。百年创办的中国高等院校,楚才云集、终成国之栋梁。</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文字数据.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图1):1893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任湖广总督的</span>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图2-3):</span>张之洞 (1837年-1909年)雕像。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 <p class="ql-block"> 2、《武大与“珞珈山”》</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国民政府筹办国立武汉大学。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刘树杞盛情邀请湖北老乡闻一多参与筹建、并担任文学院院长。选新校址于武昌东郊的罗家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关于罗家山,传说1: 该山为一罗姓家族私有财产,故叫“罗家山”;传说2: 一次,观音菩萨路过此山,落下袈裟一件,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取名为落袈山;传说3: 春秋战国时,楚庄王亲征平定叛乱扎营此山,此后作战便屡战屡胜,人们就把这座山叫落驾山)。</p><p class="ql-block"> 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富有诗意地将罗家山改为“珞珈山”。“珞”,一种坚硬的玉石;珈,是古代妇女佩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原有的不登大雅的祖传地名,顿时变得风情万种,诗意浓浓;“珞珈”还象征坚硬的宝玉,以此标示武大是当时两湖的最高学府。于是,珞珈山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傲然伫立在美丽的珞珈山上,受益于李四光先生为其寻找的风水宝地,又得益于闻一多先生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p><p class="ql-block"> 从此,珞珈山与武汉大学闻名天下。人们也常会以“珞珈山”“珞珈”来代指武汉大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武汉大学,全国最美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文字数据.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 3、《武大的美·来自建筑》</p><p class="ql-block"> 都说,武汉大学是全国最美的大学,也是世界最美的大学之一,即使身处突如其来的2020罕见疫情。“华灯初上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每一片飘落的花瓣是滴滴苦涩的泪”,武大依然展示着她动人的凄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载阴霾消退殆尽,但</span>涛涛江汉人,不愿提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不堪回首的过往。8月,是武汉每年最舒适的季节了,置身校园时,仿佛被美裹挟着前行。但感受最深的还是来自武大建筑的美。掩映在树木繁茂之中各具风格的建筑,雅致完美,令人敬畏。那是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精美礼物,那是珞珈人亲密无间的朋友。今天读来,仍然清新快感。凭时光荏苒,尊荣不减。其厚重犹存,常常会引发浓浓的百年思考…</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即使不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依然有足够美的风景。东湖美丽、珞珈静谧,中西合壁的建筑设计风格各异。</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建筑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19世纪20年代,正值欧风美雨袭来之时,东西方城市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卡尔维诺一针见血地指出:超出人类感受能力的城市无限地扩张,其规模之大成为了一个个无法控制的怪物,这样的城市状态是后工业社会中被异化的结果,而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p><p class="ql-block"> 难怪在现代的水泥森林里“每座摩天大厦都有人在变疯”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田园、乡村、山间、原野。</p><p class="ql-block"> 卡尔维诺诊断性认为,城市的真正魅力应该在于它是柔软的,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做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分子,大学学府的建筑尤为重要。通过城市里其它的基本元素在一起排列组合,演变出大众眼中各不相同的具体城市和风格各异的建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经典见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她的建筑。叹为观止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把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融入中国的园林、寺庙等传统建筑风格中。幽静花园、神秘城堡、壮阔宫殿组成的建筑群,端庄、典雅,童话意味和传奇色彩均浓郁细腻。</p><p class="ql-block"> 法国作家雨果曾指出:“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干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 美国建筑工程师开尔斯的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 “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的思想,采用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的手法,像极了中国的国画: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建筑就是生命的镜子。你只需要看那些建筑就能感受到过去,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灵魂,它们就是社会的倒影”。武大校园里诸多的优秀建筑,绅士般散落在山水相伴的百年学府里。孔雀蓝琉璃瓦屋顶与朱漆窗的结合彰显着武大的历史文化情怀、也浓缩在一砖一瓦中。</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樱花盛开的时节,虽芳华一瞬、绚烂片刻,但岁月厚重,依然是珞珈灵魂永恒的见证与缩影。不同时代建筑细节的丰富,历经岁月打磨、时光洗礼、见证着几代人的青春痕迹,那些热血的,冲动的,儒雅的,青涩的……</p><p class="ql-block">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武汉大学校歌歌词的第一句)。飘向珞珈檐上青瓦之间、东湖之畔。</p><p class="ql-block"> 在最美的大学校园里,欣赏最美的凝固的音乐;最美的珞珈心灵的语言,说给后生们聆听。传与风 ,传与一代又一代…… </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文字数据.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 4、《武大樱花背后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最美的武汉大学校园里,拥有1000多株最美的樱花。每年三月,颗颗樱树、朵朵樱花,如云似雪,伴随武大浓厚的人文气息,高尚淡雅、清新飘香,引无数游人前来观花赏景、愉悦心灵。</p><p class="ql-block"> 但与此同时,也派生出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武汉大学校园里的樱花是“花”还是“耻”?一个似乎很严重的问题。“樱花”自然属性,“国耻”社会属性。把“樱花美景”与“民族情绪”、“感性”与“理智”搅和在一起,年年在樱花盛开时发生激烈“碰撞”,这似乎很荒谬,似乎也纠缠不清。</p><p class="ql-block"> 赏花时陶醉其中,美征服了心境,此时,“国耻”二字已无踪影。彼时,静心细思,耻辱来袭,压倒了心境,可怜这小小的、无辜的美丽花朵,被贴上了如此标签或被夹在中间,尽管她纯洁地绽放着笑容、不问什么“政治”与“范畴、属性”,但生长在复杂的社会属性环境中,注定会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 公元1939年,日本侵华(武汉三镇沦陷)期间,日军把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设为中原司令部,也正因为如此,武汉大学没有遭受到一颗炮弹的伤害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小鬼子还特意从日本运来了几十株樱花,种植在武汉大学的校园里,一定是小日本想要在这里长期住下的缘故。一边挥舞长枪大炮、一边玩弄花花草草,“假道学”加强盗的伎俩表演的真真精彩。抗战胜利后、建国初期,有人提出要砍掉这些樱花树,当时驻守在武汉的部队主张保留武大里的一草一木。于是,武大的第一代樱花树保存了下来。但到了1957年,这些生命周期短的樱花树基本上都没能存活下来。</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国力强盛,日本仰慕中华文化,就把樱花带回了日本。樱花在日本愉快地生活了1000多年,成为了日本的国花。</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向我国赠送了1000株樱花,其中800多株留在了北京,种植在玉渊潭、植物园及陶然亭等京城几大公园里,100株植于周恩来曾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栽植于半山庐前(1938年的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蒋介石在半山庐指挥全国抗日战场,半山庐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 1980年代、1990年代,为纪念中日友好,日本友人又先后两次赠送樱花树苗。</p><p class="ql-block"> 小小樱花、春意如画,“三月赏樱,唯有武大”。每年的3月至4月初,珞珈山繁花满枝,待开花时节,成千上万海内外客人慕名而至,如醉如痴,留连观赏。据说,在每年赏花的日子里,武大校园里的樱花大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似乎人比花瓣还多。师生们想通过樱花大道去教室授课和上课,必须提前很多时间才能通过。不然就会迟到。在赏美的世界里,也会出现小小困难的小插曲,但这几个音符似乎还很和谐,一并融化在美丽樱花的海洋里。</p><p class="ql-block"> 武大樱花、童话般美丽,但美丽背后却是历史的沧桑,她即见证了这个民族曾经的屈辱史,又为中日友好下去而努力绽放自己应有的光芒,并守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国家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文字数据.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