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社科联调研课题对历史文化的认可

焦传研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河南温县陈家沟古碑刻调查研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张保民 周瑞花 宋艳阳&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焦作市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文为 2022 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22-1861)的阶段性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摘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 5 公里的清风岭上,南临黄河。陈家沟古称常阳村,明初陈卜一家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至清初改名陈家沟。明末清初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以来,陈家族人世代耕读习武,至今陈家沟已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陈家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村内散布着许多明清以来的古碑刻、古民居。古碑刻包括寺庙碑记、墓志、墓表、圣旨碑、节孝牌匾等多种类型,数量众多,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是陈家沟厚重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太极拳发展演变的物证,更是黄河文化的灿烂结晶。文旅、文物、史志、镇村政府等部门需要协同合作,保护好、研究好这些古碑刻,挖掘其深厚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太极文化,讲好黄河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键词:陈家沟;古碑刻;调查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发源地,也是新兴的旅游胜地,每日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太极拳爱好者络绎不绝。陈家沟地处温县城东 5 公里、黄河下游北岸清风岭之上,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村。村西有陈家沟遗址,从原始社会龙山文化,延续到西周东周汉代,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遗址穿过,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灰坑、墓葬、陶窑、居穴、水井、钱币等数量众多。[1]同时,陈家沟村内现存许多明清时期古民居、古碑刻,都在无言地诉说着陈家沟曾经的辉煌岁月和世事沧桑。</p><p class="ql-block">陈家沟的古碑刻,主要包括玉皇庙碑刻、古胜寺碑刻、墓志、墓表、节孝牌坊、圣旨碑等多种类型,数量众多。这些碑刻,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也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有的涉及陈家沟的前身常阳村,有的涉及宗教文化,有的涉及陈氏族人科考做官,有的涉及名人撰文书丹,有的涉及太极拳史。毫无疑问,这些碑刻都是陈家沟悠久厚重历史的体现,是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结晶,是陈家沟太极拳发展演变的物证。2017年以来,焦作市文物工作者多次前往陈家沟,对陈家沟村现存民国以前的古碑刻进行搜集调查,并做初步整理研究。</p><p class="ql-block">一、玉皇庙碑刻</p><p class="ql-block">陈家沟玉皇庙始建于明代,民国 22 年《温县志稿》记载:“玉皇庙(十二)……一在县东陈沟。”目前明清古建筑已毁,在玉皇庙遗址上新建有几座现代建筑。玉皇庙内现存 6 通明清时期的碑刻,明代 2 通,清代 4 通。据明清碑文记载,玉皇庙至少有玄帝殿、关王殿、广生殿、药王殿等诸多殿宇,其内神像金妆灿烂,是温县古代一处著名道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明 创建玉皇庙碑</p> <p class="ql-block">此碑竖长方形,高 109.5 厘米,宽 73 厘米,厚 17 厘米。现存于陈家沟玉皇庙内。(图 1)碑刻立于嘉靖十四年(1535 年)。碑无榜题,根据内容拟名为“创建玉皇庙碑”。碑文记载神话传说,披露自明弘治八年(1495 年)陈原听天母所言,透了天机,立志修庙。弘治九年,沿门募化,至弘治十一年,历时近 4 年才完工。并记载弘治十二年温县大旱,县尹来庙求雨,得以灵验,大雨滂沱,尹正戴雨而归。据此碑所载,陈家沟玉皇庙始建于明弘治八年。</p><p class="ql-block">明 创建关王殿碑</p><p class="ql-block">此 碑 长 方 形,长 85 厘 米,宽 45 厘 米,厚12.5 厘米。四缘刻卷草纹。(图 2)碑文记载温县太平乡常阳村民创建关王殿,并记载本村施财人名单,是明代陈家沟村玉皇庙创建殿宇的重要石刻资料,时间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p> <p class="ql-block">清 金妆广生殿神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 161 厘米,宽 60 厘米,厚 23.5 厘米。碑额横向刻“万载流传”四字。(图 3)碑文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陈家沟村民捐资金妆广生殿内神像的事迹。</p><p class="ql-block">清 重修寝宫殿碑</p><p class="ql-block">此碑为玉皇庙重修寝宫所立之碑。碑文记载乾隆年间郭姓老妪及济源段氏等人远方募化,重修寝宫殿的事迹,立碑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碑文字浅小,保存不佳,高 112 厘米,宽 42 厘米,厚 12 厘米。(图 4)现存于陈家沟某居民家中。</p> <p class="ql-block">清 重修药王殿金妆神像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 168 厘米,宽 62 厘米,厚 24 厘米。碑额刻“万善同归”,碑文受到破坏,文字泐损不清。(图 5)碑文记载道光年间重修药王殿金妆神像所花费以及捐资善士的名单。</p><p class="ql-block">清 常阳古迹碑</p><p class="ql-block">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朝初年,陈卜率家族从山西迁至常阳村居住,后裔子孙繁衍壮大,因村中有几条大沟,故改村名为陈家沟村。后据村中老人言,此碑原在玉皇庙内,后陈列于太极拳博物馆展厅。“常阳古迹”系指玉皇庙乃常阳村的古迹。此碑刻于道光十四年,长约 60 厘米,宽约35 厘米,末尾题名看不清楚。(图 6)</p> <p class="ql-block">古胜寺,系温县古老的佛寺。据明万历五年(1577 年)《温县志·寺观》记载:古胜寺,在常村。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温县志》记载,古圣寺,在陈家沟。民国 22 年《温县志稿》记载,古胜寺,在县东陈沟。可见古胜寺至少在明代已有。历代县志或写成古胜寺,或写成古圣寺,从清乾隆四十八年金妆古胜寺佛像碑文来看,应为古胜寺,且清乾隆年间古胜寺规模宏大,殿宇森然,信士众多,香火旺盛。古胜寺的毁坏年代,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及民间传说,应毁于 1853 年太平天国的战火。古胜寺遗址在今陈家沟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桥头北侧。地当南北要冲,商旅不绝,寺庙规模宏大,殿宇众多。目前仅存两块碑刻残石,以及一尊趺坐于八边形束腰底座的无头石佛。石佛暂在玉皇庙偏殿供奉,信众给石佛接上了头,并重新金妆一新。</p><p class="ql-block">清 金妆古胜寺佛像碑</p><p class="ql-block">金妆古胜寺佛像碑仅存两块残石,应为同一碑的上半截,已断裂两块,中有残缺。每块残碑高 49 厘米,宽 29 厘米,厚 30.5 厘米。碑为方形,上缘刻 6 厘米宽六边形花纹带,两侧边缘刻 6 厘米宽的龙戏火珠纹。(图 7、图 8)</p> <p class="ql-block">从残碑文字来看,古胜寺规模宏大,有大殿、伽蓝殿、韦驮殿、中大殿、中殿、前殿等众多殿宇。此古胜寺金妆佛像碑厚度超过 30 厘米,而且碑刻正文字体比较大,每个字尺寸 3 厘米左右,文字工整深峻,花纹精美细致,从而可见古胜寺的规模及宏伟盛况。</p> <p class="ql-block">三、圣旨碑</p><p class="ql-block">陈家沟村原有 4 通圣旨碑,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其他碑刻被推倒掩埋在村东沟桥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9年 3 月,陈家沟陈氏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非遗传承人、退休干部陈沛林和家族理事会会长陈一华率乡亲,自筹资金在东沟打捞出古碑 6通,</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分别是陈于阶(九世,陈王廷之兄)、陈庚(十世)、陈步蟾(十四世)、陈德璠(十五世)、陈本汪(十六世)的墓碑,和嘉庆元年(1796 年)诰封陈继参夫妻(十二世)的圣旨碑,其历史价值不菲,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另一通陈毓英圣旨碑现存村内机井院内。</span></p><p class="ql-block">陈继参圣旨碑</p><p class="ql-block">此 碑 高 208 厘米, 宽 70 厘 米, 厚29 厘米;碑首高 99厘 米, 宽 80 厘 米,厚 31.5 厘 米。碑 首镌刻双龙纹,圭形龛内刻“皇清”二字。(图 9)此碑系嘉庆元年诰赏陈步麟祖父祖母的圣旨碑。据《永年县卫生志》记载,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在直隶省广平府西大街道北创建“太和堂”药店门面三间。陈步麟系陈继参之孙,捐职直隶州同,敕赠文林郎。他承续祖业经营太和堂药店达鼎盛时期,使四大怀药名扬天下。太和堂当时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于海内外,“三堂”是河北安国药市的最大买主,每当安国药市开张,“三堂”缺一不开市。清廷为表彰陈家沟陈氏家族对国药之贡献,敕赠陈步麟的祖父为儒林郎,祖母为安人。此圣旨碑即为嘉庆元年表彰赏赐所立。陈步麟之子陈德瑚继续经营太和堂,当时杨露禅以推卖煤土为生,平日给“太和堂”药店送煤土和粮食等,后留在药店做工。陈德瑚见杨露禅聪明伶俐,仪表俊秀,收为义子,带回陈家沟家中做工。时有太极拳宗师陈长兴(1771—1853 年)借用陈德瑚侧院教授子弟学拳,杨露禅观看学习,久之竟有所得。陈长兴发现后,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收杨露禅为徒。杨露禅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学拳,深得陈氏太极拳精髓。学成后,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由陈德瑚等人将其推荐于北京授拳,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杨露禅在教拳中将陈氏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改编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武禹襄也非常喜爱太极拳,杨露禅不肯轻授,武禹襄仅了解大概,后又经“太和堂”药店介绍到陈家沟拜陈长兴学习陈家沟拳,因陈长兴老病卧床,陈德瑚将武禹襄推荐到同族陈清平处学习陈氏太极拳。因此,杨氏、武氏太极拳的诞生均与“太和堂”药店和陈德瑚的呵护分不开。这通陈继参圣旨碑,是陈氏太极拳发展演变的珍贵史证。</p><p class="ql-block">陈毓英圣旨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已残,残高 113 厘米,宽 72 厘米,厚 32 厘米。碑首缺失,碑身上部有残,碑上文字有 所 残 损。(图 10)</p> <p class="ql-block">据碑文内容,系嘉庆元年敕封陈毓英的圣旨碑。据陈氏家谱记载,陈毓英为陈家沟陈氏十三世,嘉庆元年正月,88 岁的陈毓英与其堂叔、85 岁的陈善,参加了太上皇乾隆举办的千叟宴。陈家沟村曾发现一合陈善之孙陈登封墓志,现陈列于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展厅内,志文记载:“祖讳善,字嘉谟,候选按察司照磨,千叟宴与宴叟。”墓志所载,可证实陈氏家谱所记不虚。</p><p class="ql-block">四、墓志</p><p class="ql-block">陈家沟村的墓志现存不多,分别收藏在村民家中和温县博物馆内,都为清代墓志。其中陈登封墓志展示在太极拳博物馆展厅。</p><p class="ql-block">清 陈登封墓志</p><p class="ql-block">陈登封,名步升,字登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 年),享年 69岁。其墓志 1975 年出土于陈家沟,一合两石,均为方形,均长 60厘米,宽 56厘米,厚 12厘米。(图11、图 12)盖为盝顶,上刻“登封陈公墓志”六字。志文记载其祖父陈善参加乾隆太上皇千叟宴的事迹:“祖讳善,字嘉谟,候选按察司照磨,千叟宴与宴叟。”</p> <p class="ql-block">清 陈瑞田墓志</p><p class="ql-block">陈 瑞 田, 清 代 温 县 陈 家 沟 人, 生 于 乾 隆二十八年(1763 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 年),享年 77 岁。事亲孝谨,济急拯难。医术精湛,尤精小儿痘疹,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其墓志一合两石,志盖以志石子母口扣合。志盖及志石均长 70.7 厘米,宽 61 厘米,厚 13 厘米。志盖盝顶长 65.5 厘米,宽 56 厘米,上刻“陈公墓志”四字楷书。志文分别刻在志石一面和志盖底面。(图13、图 14、图 15)此墓志 2017 年春于陈家沟村北岗地东北角耕地时发现,现存陈家沟某居民家中。</p> <p class="ql-block">墓志撰文者毛树棠(1780—1845 年),字荫南,号芾村,武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四年(1824 年)大考一等,晋侍读,累升内阁学士,数掌文衡。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补礼部侍郎,旋授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晚年以病告归,卒六十六岁。二子:毛昶熙、毛亮熙。著作有《沁善堂文集》等。工于书法,无论草书、行书、楷书均有极高水平,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写志文时,毛树棠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可以看出毛树棠的历官过程。墓志书丹者栗毓美(1778—1840 年),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山西大同浑源人。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道光年间曾任温县知县,道光十五年任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二月病故于治河工地。因治理黄河有功、办事实心,道光帝赐谥“恭勤”,被民间誉为河神大王,今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内供奉有河神栗毓美的神像。</p><p class="ql-block">清 陈本浩墓志</p><p class="ql-block">此墓志前文志石缺失,只存志文后半部分,志主姓名不详。长 64厘米,宽 30厘米,厚 10厘米(图16),现存温县博物馆。志文末记载“增广生员宗愚弟河阳书丹并篆盖”,据《温县志稿》“赵堡寨”词条下,有“增广生员陈河阳所撰碑记可凭”,可知书丹者姓名为陈河阳。据赵堡村陈清平墓志记载:“生二子,长河阳。”可见此陈河阳即陈清平之长子,故可知志主姓陈,经查陈家沟陈氏家谱,有陈氏十六世陈本浩,其子为庆祚、庆祓、庆祐,庆祓二子:志虞、志商。庆祐二子:志夏、志周。庆祚无子,过继志夏为嗣。两相对照,志主为陈本浩无疑。陈本浩为陈步蟾之孙、陈德璜之子。</p><p class="ql-block">清 陈步蟾墓志</p><p class="ql-block">盖陈步蟾,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甲午科举人,任湖南麻阳县知县。民国 22 年《温县志稿》有记载。《同治新修麻阳县志》记载:“陈步蟾,陈家沟人,字履青,乾隆甲午举人,湖南麻阳县知县,戊申乡试同考官。”陈步蟾墓“文革”期间被挖开,目前仅存墓志盖保存在其后人家门口。志盖方形盝顶,长宽均为 65厘米,厚 9厘米。盖顶刻“墓志”楷书二字,盖底篆刻“敕授文林郎甲午科举人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戊申科乡试同考官履青陈公暨元配敕赠孺人王孺人继配孺人李孺人合葬墓志铭”7 行 54字。(图 17、图 18)陈氏家谱资料显示,陈步蟾十分高寿,享年约 110 岁,可能与之习练太极拳有关,也可能与长期生活在“长寿之乡”麻阳县有关。惜志石流失无存,难以得知陈步蟾生平事迹与生卒年。</p><p class="ql-block">清 陈公墓志</p><p class="ql-block">盖陈公墓志盖,仅存志盖,志石丢失无存。盖为方形,盝顶,长 65 厘米,宽 56 厘米,盖顶刻“陈公墓志”四字,四刹光素无纹。(图 19)据了解,此墓志盖原在陈家沟村外路边,现存温县博物馆。至于志主是何人,尚需新的资料来考证。</p> <p class="ql-block">陈楷墓志</p><p class="ql-block">陈楷,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其曾祖父为参加千叟宴的陈善,祖父为陈毓锦,父为陈步升(陈登封)。此墓志从内容来看,似乎是墓碑的内容格式,但从实物形式来看,是墓志无疑。陈楷墓志系青石制作,子口,原来应该有盖(已不存),长 50 厘米,宽 48 厘米。(图 20)现存于太极拳祖祠。陈氏家谱载陈楷的儿子名之翘,而此墓志记载的是之乔,两相对照,应该以墓志为准。</p><p class="ql-block">五、墓碑墓表</p><p class="ql-block">陈家沟清代墓表墓碑现存比较多,大部分在陈氏祖茔坟前,少数几个散落在街巷路边。</p><p class="ql-block">陈起秀墓表</p><p class="ql-block">陈起秀,系陈家沟第八世,生活在明晚期。有子八人:辅国、善国、宣国、开国、佐国、柱国、翼国、翰国。此墓表系康熙七年岁次戊申(1668 年)其子孙所立。墓表书法为行草字体,书法流畅飘逸,系陈起秀第三子宣国 82 岁时所书。由此可见陈氏族人由于长期练武,年高体健,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书法水平很高。此碑已经断裂成三块,高 100 厘米,宽 47.5 厘米,厚 13.5厘米。(图 21)现存于陈家沟村内。</p><p class="ql-block">陈卜墓碑</p><p class="ql-block">陈 卜(1330— 1410 年),明 洪 武 五 年(1372 年) 由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居至河南怀庆府东南的陈卜庄。洪武七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一家又迁居温县城东约 5 公里的常阳村。当时由于时局混乱,常阳村附近常罹匪患,人不得安。为保卫家园,陈卜就在村中设立武学社,耕种之余教授子孙及四邻村民习拳练武。其忠厚勤诚,持家以俭。至六世而同堂,迄七世乃分家。至清初由于陈氏一族人丁繁盛,其拳枪器械代有所传,名望凸显,加之村中又有东、西、中三条大沟,故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或曰陈沟)村。</p><p class="ql-block">陈卜墓碑,高 205 厘米,宽 70 厘米。(图 22、图 23)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 年),其十世孙陈庚竖立于陈卜坟前。碑背刻始祖陈卜至十三世的家谱。碑背下部刻康熙四十九年展坟地时,购买族人土地数量清单。因字迹浅细,年久泐损,漫漶不清。</p> <p class="ql-block">陈王廷墓碑</p><p class="ql-block">陈 王 廷(约 1600— 1680 年), 又 名 奏 庭,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系享誉武林、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创始人。其祖陈思贵和父陈抚民均为明朝下级官吏,精通武功。弟兄四人均为庠生。《陈氏家谱》载:“王廷,一名奏庭,明末时为武庠生,清初时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领义勇,在山东扫荡群匪,威名大振,尝单马当贼,匪千余口闻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 将 尽, 退 归 岩 穴,教子弟拥经史焉。后陈氏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时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 曰 陈 沟 也” 之 说。</p><p class="ql-block">&nbsp;陈王廷墓碑系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陈氏后人为他竖立,碑上并无传文,墓碑原在陈王廷墓前,现存于陈家沟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展厅。(图 24)</p> <p class="ql-block">陈廉墓碑</p><p class="ql-block">陈廉,陈氏第十二氏。陈廉墓碑高 174 厘米,宽 63 厘米。墓碑背面记载自始祖陈卜至十四世陈有典、陈有凭这一支脉的世系传承。</p><p class="ql-block">清 陈爵墓碑</p><p class="ql-block">陈爵,陈氏第十二世。陈爵墓碑高 175 厘米,宽 62 厘米。墓碑背面记载: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温。以及从始祖陈卜到陈爵一系十六世的世系传承表。</p><p class="ql-block">清 陈公兆墓碑</p><p class="ql-block">陈公兆(1715—?),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卒年不详,陈氏第十三世, 太 极 拳 第 五 代 传 人。乾 隆 六 十 年(1795年),朝廷为显示清平盛世,倡扬敬老之风,下诏全国,凡 80 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均奉旨进京至太和殿参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第十二世 85 岁的陈善和第十三世 88 岁的陈毓英。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其举行挂匾仪式,时热闹非凡,观者摩肩接踵。不料鞭炮惊 牛,一 头公牛 直冲巡 抚、知 府 而来,绿 营兵将不知所措。时陈公兆年近八十,发力将牛掀翻在地。众人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nbsp;</p><p class="ql-block">陈公兆墓碑,现存于陈家沟祖茔陈公兆墓前,高 166 厘米,宽 60 厘米。背面是当代后裔所补刻陈公兆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清 陈仲甡墓碑</p><p class="ql-block">陈 仲 甡(1809—1871 年)、 陈 季 甡(1809—1865 年)孪生兄弟,陈氏第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父陈有恒、叔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闻名。两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双双为武庠生。及壮,因战功卓著,又双双被咸丰皇帝御赐为“武节将军”。陈仲甡墓碑现存于陈家沟陈仲甡墓前,高158 厘米,宽 57 厘米。碑上刻“皇清例授武节将军骁骑尉武生陈公讳仲甡字宜篪号石岸宜人之墓。侄由武生候补千总晋阳沐手书丹”。</p><p class="ql-block">陈庚墓碑</p><p class="ql-block">陈庚(十世),字苞九,庠生,文渊德厚。协助陈王廷创拳。康熙五十年,陈庚首倡修谱建祠,率族人捐款捐物,勒碑纪事。数百年陈氏家史历历在目,太极拳陈氏家学流布于世。今存始祖陈卜公墓碑记,即陈庚当年所立,业已成为考察太极拳文化的珍贵物证。陈庚墓碑,“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碑高 151 厘米,宽 57 厘米,厚 19 厘米。</p> <p class="ql-block">陈于阶墓碑</p><p class="ql-block">陈于阶(九世),太极拳始祖陈王庭的兄长,曾陪同陈王庭扫荡群匪。陈王庭兄弟四人:于阶、王庭、王前、易弼。陈于阶墓碑系道光十年,由其五世孙率六世至九世孙所勒石。陈于阶墓碑,高119 厘米,宽 58 厘米,厚 13 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p><p class="ql-block">陈步蟾墓碑</p><p class="ql-block">陈步蟾(十四世),乾隆甲午科举人,敕授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戊申科乡试同考官。他离任回乡后,召集族人重修家谱,再建家庙,首倡在陈家沟村内开设庭院武馆,传承太极拳术。陈步蟾墓碑,高 195 厘米,宽 69.5 厘米,厚 26 厘米。碑上刻“授文林郎甲午科举人湖南麻阳县知县戊申同考官陈公讳步蟾字履清、敕封孺人王、李、郭氏墓。奉祀子郡庠生候选直隶州同知德璜、太学生德璠、邑庠生德瑞”。“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p><p class="ql-block">陈德璠墓碑</p><p class="ql-block">陈德璠(十五世),陈步蟾之长子,陈步麟侄子,陈德瑚堂兄,他极力支持陈德瑚在自家开设武场,传承陈氏家传武术,让杨露禅同自己的五个儿子向陈长兴拜师学艺。陈德璠墓碑,高 176 厘米,宽 61 厘米,厚23.5 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p><p class="ql-block">陈本汪墓碑</p><p class="ql-block">陈本汪(十六世),陈德璠之长子,当时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场授拳,陈德璠的五个儿子本汪、本洋、本澣、本炤、本煌与杨露禅一起练拳,都是杨露禅的师兄弟。</p><p class="ql-block">陈本汪墓碑,高 170 厘米,宽 63 厘米,厚 17厘米。“文革”中被掩埋地下,2019 年 3 月底重新竖立在陈家沟祖茔。</p> <p class="ql-block">陈步莱墓碑残碑</p><p class="ql-block">陈步莱墓碑,残长 69 厘米,宽 50 厘米,厚 14 厘米。(图25)此为墓碑的残碑。经查民国 22 年《温县志稿》“人物志清举人”条目下,记载有陈步莱:“嘉庆十八年癸酉,直隶南皮知县,云南邱北知县。”据陈家沟陈氏家谱记载:“陈步莱,字蓬三,癸酉举人,直隶南皮、清河、巨鹿等县知县,调署云南邱北县,特授弥勒县知县。”因此,这通残碑应是陈步莱的墓碑残件。经查,《咸丰朝实录》卷三十、卷四十、卷五十七多处记载陈步莱押运铜矿的事迹。如卷五十七记载:“谕内阁,户部奏滇省办铜低潮过多,领运各员行走迟滞,请饬催查办一摺。……另片奏,庚戌年正运一二起委员、王日省、陈步莱,已于上年十月运抵淮安。现在时逾立夏,尚未据将渡黄日期咨报到部,实属玩延。着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即将该二运铜船,押令随漕插档前进。并着山东直隶各督抚一体严催。如该运员等,有脱空落后、任意逗遛情事,即行指名严参。”[2]</p><p class="ql-block">六、陈申如妻高氏节孝牌匾陈恂如、陈申如是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弟兄二人是太极拳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二人未弱冠而拳术精湛。幼年因见义勇为,以高超拳术勇斗群匪,解邻村北平皋王家之围而被誉为“大天王、二天王”。王家为感二人大德,特将此事编为剧本,名曰“双英破敌”,在陈家沟唱了三天三夜。后来此戏竟不胫而走,一直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成为太极拳史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陈申如娶妻高氏,才结婚 4 年就死于非命(溺水而忘)。高氏年仅 22 岁,矢志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女儿,并过继陈恂如一个儿子为嗣,守节 33 年,至 55岁病故。《温县志稿·卷九·人物志(下)》记载:“陈申如妻高氏,年十八适申如,四载申如亡,取侄为嗣,苦节三十三年。乾隆七年旌表。”高氏节孝牌坊,原在陈家沟村南,位于陈德瑚家与陈申如家跨街而建,后来拆除,牌坊构件存于“天王”老宅及后人陈海生家里。其中高氏节孝牌匾现存于陈申如老宅,青石刻制,长方形,长 234 厘米,宽 41 厘米,厚 14 厘米。(图 26)</p><p class="ql-block">石刻残件</p> <p class="ql-block">“被紫泥封”残石,残长 60.5 厘米,宽 23 厘米,厚 11 厘米。(图 27)现存陈家沟村某村民门前路边。紫泥封,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即以紫泥指诏书。被紫泥封意即受到朝廷下旨表彰。</p> <p class="ql-block">七、陈家沟古碑刻初步研究</p><p class="ql-block">(一)陈家沟古碑刻的重要价值陈家沟村上述古碑刻总计 30 件(墓志有志盖者一合二石算一件,古胜寺两块残碑系同一个碑的残件,算一件),计为:玉皇庙碑 6 件(2 件明代,4 件清代);古胜寺 1 件(清代,两块残石);圣旨碑 2 件(清代);墓志 6 件(清代);墓表墓碑 13 件(清代);节孝牌匾1 件(清代);其他 1 件(清代,对联残件)。这些古碑刻,时代从明到清,涵盖古道观、古寺庙、墓志墓碑、圣旨碑,以及节孝牌匾,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蔚为可观,有的碑刻可以校正家谱之误,可以校补史志之缺,是陈家沟厚重历史的实物体现,是太极拳创编诞生的底蕴背景及发展演变的物证,也是黄河文化的灿烂结晶。</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与古胜寺的碑刻,揭示了陈家沟浓厚的宗教文化,揭示了太极拳诞生于陈家沟的内在因素。明代《创建玉皇庙碑》开篇即云:“自太极开辟天地,三才奠位;上有日月星辰,下有五□之□,中有名山洞府,衍说之序。”太极学说古已有之,已深入人心。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陈家沟地处黄河北岸,南岸即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河图洛书的呈现地,即洛水入黄河的交汇处,浑浊的黄河水与清澈的洛水在此合流,形成天然醒目的太极图。因此这种醇厚优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成为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肥沃土壤。同时,玉皇庙与古胜寺与太极拳的流传演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陈家沟有陈敬柏,字长青,陈氏第十二世,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精家学太极拳,拳艺出神入化,有“盖山东”之美誉。据《陈氏宗谱》记载,陈敬柏晚年归耕故里,有一年夏伏天,乘凉于村外之玉皇庙,有山东客人王定国者访艺至,输拳而去,约以再会。十多年后,温县东关火神庙庙会,陈敬柏患病新愈,赶会消遣,王定国追踪而来,在火神庙内挑战。陈敬柏再三退让,王定国连下毒手,陈敬柏忍无可忍,一个迎门靠,肩头打在王定国胸口,王被撞飞一丈多高,头撞在顶门石上死亡。陈敬柏年老气衰,吐血一口,数日后谢世。后人有“打死王定国,累死陈敬柏”,也有“打死山东客(或打死卖姜客),累死陈敬柏”等的传说,至今仍脍炙人口。乾隆年间,古胜寺重修,陈家沟十二世陈继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善丹青,在古胜寺大殿内彩绘壁画,时有河南武术名家苌乃周到陈家沟拜访拳师,正巧进村在古胜寺遇到作画的陈继夏,二人交手后互相佩服对方拳艺精湛,互相交流拳技,陈传苌以巧取胜之太极内劲,苌传陈自创之子午鸳鸯钺套路,二人常常切磋终日不倦,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3]玉皇庙与古胜寺的诸多碑刻也表明,陈家沟的宗教氛围浓厚,而且清代出现了宗教合流的现象,玉皇庙的住持都是古胜寺的住持和尚。玉皇庙乾隆三十三年《金妆广生殿神像碑》与乾隆三十八年《续立重修寝宫殿碑》,落款人都是住持见禄。道光十年《重修药王殿金妆神像》,落款人主持法印。这表明当时玉皇庙是由和尚来主持其事的。究其原因,一则由于古胜寺与玉皇庙相距很近,不足百米;二则可能玉皇庙内未有正式道士;三则可能同村的佛教信众数量居多,占据主流。总之,玉皇庙的碑刻,由僧人主持道观的宫殿神像修复事业,并立碑为志,所见不多,值得研究。碑刻反映了陈氏太极拳发展演变的历史。陈继参圣旨碑,反映了太和堂与杨露禅的关系,陈家沟拳术由最初的“传内不传外”,至陈长兴收杨露禅为徒而解禁,由此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杨氏、武氏、孙氏、郝氏等多种流派的太极拳。陈毓英圣旨碑,则与陈氏族人通过练习太极拳,得享高寿,参加乾隆太上皇千叟宴,由此又引出后来的陈公兆勇斗疯牛的传奇故事,显示了太极拳的巨大威力。</p> <p class="ql-block">陈申如妻高氏节孝牌匾,则与太极拳后来形成的“传男不传女”家规有关。陈申如去世,高氏寡居抚养独女陈巧妞,陈恂如疼爱侄女,教授其家传太极拳。巧妞出嫁后,因婆家受到无赖欺负,忍无可忍失手打死无赖,导致公爹被抓死于监狱,因而被婆家休弃自杀。陈家痛定思痛,遂定下“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墓志、墓表和墓碑,则揭示了陈家沟陈氏族人不仅仅是耕田练拳,而且族人通过读书科举,出仕做官者大有人在。碑志上记载的郡庠生、邑庠生、太学生和武职相当多,如陈卜墓碑记载“十世元孙郡庠生员庚敬撰,十一世元孙邑庠生员永续篆额,邑庠生员午续书丹。”陈廉墓碑记载其为“皇清太学生”。陈楷墓志记载为“皇清郡廪生”。陈仲甡墓碑则记载“皇清例授武节将军骁骑尉武生陈公讳仲甡字宜篪号石岸,宜人之墓。侄由武生候补千总晋阳沐手书丹。男武生垚、焱、廪膳生鑫,孙武生松、雪元、上、文。”陈步蟾出仕做官,其墓碑及墓志盖记载为“授文林郎甲午科举人湖南麻阳县知县戊申同考官”。陈步莱则为特授云南弥勒知县。陈瑞田墓志记载:“伯兄畹香公,岁贡生,任泌阳训导;仲兄楚汀公,壬子科举人,任江苏金匮县知县,陛升署苏州府海防,松江府川沙同知。”而陈瑞田本人则擅长医术,尤精通小儿痘疹。从这些碑志,结合县志及族谱记载,可见陈家族人在耕田务农的同时,保持习文练武的传统,文武生员都有,不少人出仕做官。至于外出经商者,精于医术者也不乏其人。</p> <p class="ql-block">陈家沟碑刻反映了从常阳村到陈家沟村名的演变历史。陈家沟原名常阳村,以其西有古常阳寺而得名。陈卜移居常阳后,子孙繁衍众多,由于村位于清风岭上,村内有几条雨水冲刷的大沟,至清初更名陈家沟。玉皇庙的明嘉靖十四年《创建玉皇庙碑》记载“中州古温常村”;明万历二十二年《创建关王殿碑》记载“怀庆府温县太平乡常阳村”;清道光年间“常阳古迹”碑,记载了常阳村,简称常村。清康熙五十年,陈庚所竖立的陈卜墓碑记载:“温邑东十里许陈家沟,由来久矣。”故这些碑刻是陈家沟村历史的见证,是陈家沟村名演变的物证。陈家沟古墓志碑刻不仅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涉及的名人撰文书丹者,更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陈起秀墓表,书法为行草字体,书法流畅飘逸,系陈起秀第三子宣国 82 岁时所书。陈步蟾墓志盖内篆书,文字精美大气,书法艺术水平高超。陈瑞田墓志由清代怀庆府名人毛树棠撰文,当朝治河名臣栗毓美书丹,无论是志文还是书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陈家沟古碑刻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陈家沟古碑刻分布零散,缺乏有效保护和统一规划。古胜寺的碑刻两块残石,现在某村民家里。玉皇庙碑刻 4 块在玉皇庙靠墙上斜放,1块在村民家里保存。陈起秀墓表断裂成三块,零散置于村中小巷路边。“被紫泥封”残碑躺在村中路边,陈步蟾墓志盖位于村民家门口墙边。高氏节孝牌坊构件位于老宅内及后世子孙门前。陈毓英圣旨碑及底座位于村内水井院内。这些零散分布,尤其是散落在街边的碑刻,极容易丢失损坏,一旦损毁,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p><p class="ql-block">2.陈家沟古碑刻缺乏专门的保护经费。近年来国家对陈家沟大量投入,拆迁周围村子,开发建设“太极小镇”,兴建太极拳学院、印象太极等,以及村内多家太极拳学校、武院动工兴建,唯独无人对这些古碑刻正眼相看。陈家沟太极拳发展传承研究会陈沛林等人筹资 20 余万,于 2019 年春将 2018 年从东沟挖出的六通古碑,重新竖立在陈氏祖茔,但限于资金匮乏,他们打算将高氏节孝牌坊重新竖立起来,以及将零散石刻集中保护,尚未有足够资金落实。</p> <p class="ql-block">3.陈家沟古碑刻的研究宣传缺乏深度和广度。毫无疑问,陈家沟的这些古碑刻,无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书法价值、谱系价值,以及太极拳流传演变和黄河文化方面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对于这些碑刻的关注及整理研究,目前做的还很少。目前主要有“陈沟水”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陈家沟古碑刻信息,正规系统研究的专业论文主要有《嘉庆圣旨碑与陈氏太极拳演变》[4]、《清陈瑞田墓志考》[5]等几篇文章。显而易见,这些还是很不够的,数量太少,范围太窄,发表宣传渠道太少,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p><p class="ql-block">(三)陈家沟古碑刻的保护研究建议</p><p class="ql-block">摸清陈家沟古碑刻的保存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设想。</p><p class="ql-block">1.政府部门(文物管理部门、陈家沟景区管理局)和陈家沟村分别组建专门文物保护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文物保护,由温县文物部门负责培训文物专业知识及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落实绩效考核及报酬发放。</p><p class="ql-block">2.拨款把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推倒掩埋在村北桥下的碑刻挖出来,并把陈家沟这些零散古碑刻集中保护,同时申报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或附录于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内)。</p><p class="ql-block">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包括历史文化学者、太极拳研究学者以及家族理事会成员)共同深入研究。通过设置健全文物专门保护机构,来加强陈家沟古碑刻的保护力度。通过划拨专款,用于这些古碑刻的专门保护,或集中入库收藏,或集中竖立展示,建设形成新的景点。通过研究这些古碑刻,深度解读,把碑刻与县志、家谱等资料结合起来,互相对照,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挖掘其深刻文化内涵,捕捉其内在的蕴含信息,阐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出版物、画册、纪念品、图文展板、官网、公众号、专业刊物等多种途径,加以宣传弘扬,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充分发挥这些古代文化遗产的作用,增添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八、结语</p><p class="ql-block">陈家沟作为太极拳发源地,是焦作市厚重文化的闪亮名片和全域旅游的中心节点之一。太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 12月,太极拳“申遗”成功,更进一步增强了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的含金量和价值意义。弘扬太极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康养小镇,推动郑焦深度融合发展,陈家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陈家沟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区域,是焦作“融入黄河流域发展大势,奏响时代最强音”的关键一环。政府对于陈家沟的发展规划,仅仅着眼于太极拳是不够的,陈家沟的人文、历史、文物等文旅资源同样值得政府关注。陈家沟现存的这些古碑刻墓志,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文物、文旅、史志、体育、村镇政府等部门应当结合起来,加大投入保护,加以深入研究,发掘其更深更广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保护和研究好古碑刻墓志,找到新的发力点,打造新的闪光点,开创新的拓展点,传承太极文化,讲好黄河故事。</p><p class="ql-block">[1]杨树刚,郭亮.河南温县陈家沟遗址发现的西周墓[J].华夏考古,2007(2).</p><p class="ql-block">[2]中国社会科学网.咸丰朝实录卷之五十七[EB/OL].http://www.cssncn/shujvkuxiazai/xueshujingdianku/zhongguojingdian/sb/jsbml/qslxfcsl/201311/t20131120_849410.shtml .</p><p class="ql-block">[3]焦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温县人民政府编.陈氏太极拳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p><p class="ql-block">[4]张保民.嘉庆圣旨碑与陈氏太极拳演变[N].中国文物报,2020-02-18.</p><p class="ql-block">[5]张保民.清陈瑞田墓志考[J].焦作大学学报,2018(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