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地处西部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距离内地最远的省份,一般少有机会光顾的地方,所以对这里大都有一种神秘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10月1日,我与挚友老牛踏上了这段遥远的路程。当时好像还没有直飞乌鲁木齐的航班,需要在银川转机,因为银川有朋友老杨邀请,我们就在银川呆了两天。当晚,老杨为我们安排了十分奢华的晚宴,在一个大大的蒙古包,按照当地风俗,把老牛安排在主座位置,被烤得焦黄的整只全羊搬上了桌,身穿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回族小姐已经把斟满了的酒杯递了上来,我们一路劳顿还没顾得上吃点东西三杯酒就已下肚,盛情难却又不好回绝,只能硬撑着坚持到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老杨驱车带我们参观影视城,听说这是作家张贤亮投资兴建的,与其他影视城不同的是,影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在这里曾经拍摄过《大话西游》、《红高粱》、《牧马人》等电影。在许多电影出现过的地方,我和老牛饶有兴致的端着大碗的酒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乌鲁木齐,真正感觉到西域风情,热闹的大巴扎、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装束,晚上八点多了太阳还老高,毕竟与内陆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因为新疆太大,我们时间所限无法去南疆或者北疆,只是到了天山天池和吐鲁番、火焰山和高昌古城遗址。传说天山天池有水怪,我们去时正赶上天气晴朗,希望能出现惊喜,很长时间过去,水面一片静谧,在湖边品尝了几串红柳羊肉串就下山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吐鲁番,我们被热情的维吾尔族姑娘邀请到家中做客,品尝当地的葡萄和囊还有当地的酒,边吃边欣赏维吾尔舞蹈,参观了新疆特有的水利工程“坎儿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坎儿井是戈壁荒漠地区特别浇灌系统,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它起源于两三多年前。据统计有17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吐鲁番地区缺水,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但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所以先人们就创造出了坎儿井这一灌溉系统,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满足了灌溉和生活用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前从教科书中知道坎儿井,但是亲临其境,才真正体验到古代新疆人的聪明智慧。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水渠组成,利用雪山融化的大量地下水,借助地势坡度,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形成地下河。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通过人工提高到地面灌溉桑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把两个相隔上百米的竖井准确相连接的?竖井的深度怎么把握才能让水流过来?是萦绕在我想象中不解的疑惑,导游介绍说:把竖井挖到一定深度,在身后点亮一盏灯,靠着背部的影子引导就不会偏离方向,这一发明真的让人脑洞大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台阶我们从竖井下到地下暗渠,清澈的地下河水流湍急,夹带着雪山的冷气,与地面足有二十度的温差,远处还能看到另一眼竖井的光亮。坎儿井水温接近冰点,挖井人时常受到塌方威胁,据说挖井人一般也就三十几岁寿命,为了挖坎儿井,不知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昌故城城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始建于两千年前,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造,全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昌故城是高昌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交流的枢纽,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民族来往、宗教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区位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昌城废弃以后,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现保存较好的遗迹有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遗迹,占地近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寺院附近还残存一些作坊、市井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乘坐毛驴车一路绝尘,沿着颠簸不平的土路进去城内,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残垣断壁,偶有土夯的穹顶遗迹,画有彩色僧侣图案,不知讲述的是什么故事。虽然从外表看这座古城如今苍凉残破,却丝毫不掩盖它曾经的辉煌和壮丽,它现存的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墙轮廓,完整勾勒出当年高昌故城的城市规模,可以想见当时市场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记载,玄奘法师历经艰险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鞠文泰对玄奘法师的决心和宏愿钦佩不已,听闻法师佛学精湛,便遣使迎接法师前去讲经。并劝法师停止西行,玄奘重任在身,难以应允。三年后,当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再次行经高昌时,鞠文泰也已经去世四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遥远的岁月,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只靠牲畜和人的双脚,走完单程七千公里的丝绸之路,需要付出多少的精力和汗水。我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每天走三十公里的速度,也要大半年,何况再遇风雪和野兽来袭等意外情况发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明,绵延1500余年。其间不难看出,新疆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凡得西域者,国必强,凡失西域者,国必弱。经营西域有方者,丝绸之路兴盛,经营无方者,丝绸之路必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分北、中、南三道和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连接起来,无论从北、中、南三道中的哪一条,都必经新疆,因此新疆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远离祖国内地,地理上与相邻的亚欧国家相近,民族相亲、文化相通、宗教相似,既是祖国内地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又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和联通欧亚枢纽。从外部世界看,也是外部势力争夺的重点,历史上分裂与反分裂、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无不说明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新疆在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历史上看,凡新疆大局稳定,没有战乱和动荡,丝绸之路必定畅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如汉、唐前期,反之,必定丝绸之路不畅、经济凋敝,发展落后。从东汉丝绸之路“三绝三通”到明代丝绸之路废弃,新疆由世界经济舞台的前台掉到经济文化严重落后的后台,导致新疆近现代以来长期落后,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都充分说明新疆稳定,丝绸之路才能兴盛,新疆才能繁荣,国家才能强盛。</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这里,不能让我想到左宗棠。清朝末年,新疆为沙俄侵占,为收复新疆,64岁高龄的左宗棠,率领6万大军抬棺出征,誓死要与沙俄等侵略者决一死战,坚决收复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对于左宗棠的请战,李鸿章却坚决反对,两位“中兴名臣”争锋相对,在朝堂上对于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战。在李鸿章眼里,日本是大清最大的威胁,当下朝廷一切都要以筹办海军,建设东南海防抵御日本。至于新疆,李鸿章完全不以为意,称:“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李鸿章的理由很简单:新疆地处偏僻,一无人口,二无耕种土地,三无资源,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收复这没用的地方。听闻李鸿章在朝廷上的谏言,左宗棠勃然大怒,如果让新疆落入沙俄手中,无疑引狼入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争论,最终演变为朝堂之上“主战派”和“弃守派”的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关键时刻,还是慈禧太后拍了板:“新疆,还是要收复的。”慈禧虽然思维陈腐,但却并不糊涂。百万国土,谁丢了都愧对列祖列宗。如今左宗棠主动要求率军西征,收复新疆,她没有拒绝的理由。况且她相信左宗棠,这位“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的军事奇才,在打仗这方面就几乎没有出过错。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奉命率军西征。白发之年远征大漠,胜了只是名利的锦上添花,败了却逃不掉身败名裂的结局,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壮怀激烈,誓死捍卫领土完整,命将士抬棺出征,最终收复新疆,彰显了拳拳报国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徽州遗风》一文中提到过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征讨新疆中给予的军饷支持。大战在即,为了西征,户部拨款和各省协饷,加起来才500万两,完全是杯水车薪。当时国库空虚,所有的钱都被李鸿章忽悠去搞北洋水师,左宗棠走投无路时,胡雪岩变卖家产,向汇丰银行借贷数千万两白银,用作左宗棠的军饷,而左宗棠正因为有了这笔钱,才能一往无前,击败敌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承载着几十位游客的大巴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上行驶往下一个景点,疲惫的游客一觉醒来远望窗外感觉还是在同一个地方,由此可见新疆之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