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援……【周炳--亲历驼峰飞行】——纪念两航起义74周年

北京之声

<p class="ql-block">图1)周 炳先生</p> <p class="ql-block"> 【亲历驼峰飞行】</p><p class="ql-block">陈 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炳原在浙江大学英语系上学时,此时正是日本猖狂侵华时期,沿海和内地的大学都迁到了大后方,在昆明周炳成了西南联大的学生。他即将毕业时的1943年底,中国航空公司办驾驶员训练班,从大学毕业生中招飞行学员,周炳通过严格的考试就成为驾驶员培训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经过短短几个月、学习几十个小时的培训后,周炳就第一次正式驾驶C-47飞机飞驼峰了。那是1944年10月的一天,正下着雪,周炳从昆明飞印度的汀江,他是见习副驾驶,协助看高度、看航线、看仪表。驼峰飞行大约三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飞行员每周四天飞行,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是在天上飞,就是在招待所休息。飞一个或一个半来回就休息。不分白天黑夜,人歇机不歇,飞机卸货维护后,再装货就又飞上天了。</p> <p class="ql-block">图2)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的艰苦的驼峰空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驼峰飞行是当时的飞机在近极限条件下的飞行,加上复杂的气象和不完备的导航系统,危险性很大,如有人不愿干,随时可与中航解除合同,也有人这样做,但大多数飞行员选择了飞下去。</p><p class="ql-block"> 抗战的中后期,缅甸和东南亚一些地方被日军占领,为避开敌人的空中袭击,驼峰飞行航路要经常改变,后来又增加夜航,减少白天飞行。但在旧中国,航空事业很落后,导航设备不足,飞行资料短缺。</p> <p class="ql-block">图3)抗日物资:自美国船运至印度加尔哥达——火车运汀苏卡——汽车运汀江——飞越驼峰抵昆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驼峰飞行要经过印度和东南亚的热带森林上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植物垂直分布地带、山北的永久冰封地带,还要穿行激流汹涌的横断山脉峡谷;会遇上强气流、暴风雨、雨雾,还有机身结冰;再加上空中地面的敌人攻击。困难之多,危险之大可想而知。当时的飞机远没有现在的先进,飞行高度和载重都受限。驼峰飞行时C-47飞机只能运2.6吨至2.7吨物资,C-46只能运6吨至7吨。正是这条不惜工本乃至不怕牺牲的运输线,保障了抗日空中力量的燃料弹药。</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周炳从印度飞昆明,已在云南上空,日本飞机来炸昆明,快到巫家坝机场时在空中呼叫机场塔台,叫完了日本飞机就到了,日本飞机又是轰炸又是扫射。周炳的飞机只好转至呈贡机场着陆。很多人都知道有个“铝谷”的传说,同驼峰一样,“铝谷”也不是具体地名。那时的飞机如超载就只好在山谷中穿行。由于航图的不准确和导航设备问题,再加上多变的气象,飞行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刮树碰山,就成永绝。常飞的几条山谷都有失事飞机,几年的驼峰飞行,许多中外飞行员牺牲在这里,连尸骨也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图4)左起:1943年起参加驼峰飞行的空中报务员陆元斌,美空军退役少将罗伯特·斯各特,美国空军空运司令、四星上将狄索斯威与老飞行员周炳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铝谷”周炳曾看见一架飞机几乎完好无损地平铺在一个山头上,这架飞机的机组里有他熟悉的同事,飞近可看清机身上的机号,再飞近能看见舱门打开了一点,他多希望驾驶舱有人出来向他们挥手,他们好记下座标,报告总部派人营救啊。但在这样的高原密林、气候恶劣、毒虫猛兽出没的地方,就是迫降成功,或是跳伞成功,走出来的人就已经是奇迹了,生还的可能性极少。周炳还算是幸运的了,驼峰航线飞了至少1100个小时,空中遇险有限。</p><p class="ql-block"> 1945年,在欧洲战场,德意军开始打败仗,在中国和亚洲战场上日本侵略者也节节败退。他们飞驼峰的人最有感受,那时日本空袭少了,他们白天飞得多了。飞经中缅公路上空,看得见联军和中国“远征军”频繁调动。中航参加驼峰运输的空地勤人员中,中国人也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那天周炳正好赶上休班,他和夫人徐月华在昆明逛街。整个昆明沸腾了,鞭炮、锣鼓、欢呼声响成一片。尽管早在预料之中,还是喜出望外。“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工部的诗意,只有此刻才体会由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原稿载于2005年8月《北京日报》,此稿由于字数受限经徐国基整理)</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30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9日纪念两航起义七十四周年/征文组</p><p class="ql-block">徐国基、钱向阳、沈爱英、沈爱娟、罗敏</p><p class="ql-block"> (编辑/维恒、百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