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了解心理健康吗?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吗?你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心理心理健康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b></p> <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是人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同步的过程。日常生活工作中总有人问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有心理问题吗?以下几点可以回答上述问题:</p><p class="ql-block"> 1.世卫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智商在70分以上)、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p><p class="ql-block"> 2.国内心理学专家把它们进行了一些细化: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有价值感;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与打击、无过度的幻想,适度地接受自我/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地估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奉承,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独立的思考方式,有判断是非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3.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充分的安全感。人类是群居动物,安全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我们每天都处于惴惴不安的状态,这会加快我们身体衰老的进程。同时,也会催生出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进而引发身体的病变。二是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倘若对自己认知不足,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力不从心、身心俱疲。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三是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并有确切的生活目标。人的精神需求是多层次的,当我们与外界保持接触时,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以便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与外界接触的同时要有确切的生活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四是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七情六欲,每一种情绪带给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克制自己的冲动,这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达到更高级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4.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不可回避性和严峻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并且和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钻牛角尖,而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二、身心真的会互相影响吗?</b></p> <p class="ql-block">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健康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1.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又会影响心理健康。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分泌激素,使人的抵抗力下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真的一病不起。同样,如果长期身体不好也会影响到心理状态,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2.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3.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小。有一些身体生理病症会直接影响到情绪稳定,例如高血压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激动、行为冲动、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特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容易激动,生气,暴躁。如果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时常情绪起伏很大,或者时常怀着悲观的情绪,就会影响心理的健康,进而影响身体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可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强烈,就会伤及身体。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有疑问的话,可以通过“心理测评”知晓结果,结果准确率相对较高。</p><p class="ql-block"> 4.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三、我总是担心自己有心理问题怎么办?</b></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和烦恼,总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其实,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或绝对的界限。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如果你很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你可以这么做:</p><p class="ql-block"> 1.了解自己,正确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千万不要随便给自己下结论,这样会形成标签暗示,你需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用正确的方式寻求帮助;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一点都不丢人,就像每个人都可能会感冒一样,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面对它,它就会悄悄地离开。每一个人都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为了使生活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2.通过症状对自己进行评估。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生理、心理、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异常,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近两周内的表现进行一次自我评估。自我评估主要看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当下的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如果自己能够承受,只是效率状态和效率不够好,你可以先努力调适。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那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了。当然,如果你的问题你自己完全无法处理,甚至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也不能见效,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如果担心自我评估不够准确,也可以通过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帮助评估,还可以通过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进行评估。</p><p class="ql-block"> 3.心理评估后,你可以这样做:如果感觉问题比较轻,自己能应对,就学着自己去调适,比如:通过运动、倾诉、情绪宣泄、写感恩日记等等形式;如果感觉对自己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可以寻求学校或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他们的评估和帮助减轻压力,获得调整方法。如果问题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够承受的范畴,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无法应对,通过心理咨询也无法产生较好的效果,这时候要到精神专科医院去就诊,并积极配合治疗。</p><p class="ql-block"> 4.积极寻找社会支持。如果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一定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好朋友、学校、老师、同学等,他们的心理支持能够给你更多安全感,让你更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问题,这时候的你需要被理解和支持,也请你大胆接受社会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四、怎么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b></p> <p class="ql-block"> 有很多同学出现了一些心理症状之后很担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会上网去搜索相关信息,这时候因为自身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往往会被网络上的信息误导,导致病情延误,还可能出现误判,自我暗示过度,增加心理负担。那么,有没有一些简易的方法来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呢?答案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1.从生理症状来判断: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1小时以上),早醒,醒后睡不着;消化功能异常,经常没有胃口或者暴饮暴食,经常说自己的胃或者肚子不舒服,检查无异常;经常说自己头晕、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部不适感,甚至感觉自己有心脏病或者脑肿瘤;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颈腰椎无名痛、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者中度障碍;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等,而男性则会表现为性功能异常等;检查无异常,吃药不见好,感觉哪都不舒服。 </p><p class="ql-block"> 2.从心理症状来判断: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莫名其妙地感觉情绪异常低落或者情绪异常高涨,或者情绪失控,甚至有濒死感;感觉过敏,敏感多疑,常说难受,活着没意思;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害怕、担心,过分关注过去或者未来;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力不从心;认知异常,感到很孤独无助,无价值感、自我贬低,有自杀想法。</p><p class="ql-block"> 3.从行为症状来判断:兴趣减退或消失,什么也不想做;孤独、不合群、不想说话,不愿意人际交往,只想一个人待着;易激惹,过分依赖他人,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旷课、睡觉、不参加任何活动、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修边幅;出现成瘾性饮食、喝酒、游戏等行为;容易情绪失控或者产生冲突;控制不住自己,一直重复某种行为。</p><p class="ql-block"> 4.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你可能有了一些自己的初步判断。但是一定要记住,不是有其中一两个症状就觉得自己就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尤其是要注意时间问题,这些症状只是偶尔出现还是持续性地存在,如果这些症状是持续性的且达到两周以上,这时候要引起重视,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还不能被认定是心理问题症状。另外还要看这些症状的发生是否与你当前遇到的重要事件有关,如果你当前遇到了重要事件,出现了以上一些情绪,这些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这点一定要学会区分。</p><p class="ql-block"> 5.如果你通过以上的方法判断自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你有很好的自我调适能力,你可以应对,那也不用太过担心,甚至可以不认为它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你不能应对,那就要想办法寻求专业人士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五、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真的很重要吗?</b></p> <p class="ql-block"> 作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非常重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为什么说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呢?有如下几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1.心理健康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仅与个人是否面对压力经历挫折有关,还与其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关系。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将人划分为这四种类型。一是心理健康者。没有什么压力,没有心理疾病的症状,或者心理疾病症状很低,但是主观幸福感强。综合来说就是生活满意度高、心理素质好,有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有积极心态,社会支持体系良好。二是心理问题易感者。没有什么压力,没有心理疾病的症状,或者心理疾病症状很低,但是主观幸福感弱,即:生活满意度不高、心理素质不好,没有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没有积极心态,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三是心理问题倾向者。有各种压力,有心理疾病的症状,或者心理疾病症状较强,但是主观幸福感强,即:生活满意度高、心理素质好,有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有积极心态,社会支持体系良好。四是心理问题患者。有各种压力,有心理疾病的症状,或者心理疾病症状较强,但是主观幸福感弱,即:生活满意度不高、心理素质不好,没有有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没有积极心态,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上论述说明了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而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来的。因此,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2.我们都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受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童年经历等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来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习和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怎样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出现了心理问题该怎样去解决。</p><p class="ql-block"> 3.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我收到的1000多封求助信中大部分是生活琐事,这也反映出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琐事,真正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比例很小。这些困惑的解决并不难。大学生只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学习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懂得如何应对自己的困难和挫折。学着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解决你心理健康问题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你成长发展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4.希望你们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让自己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拥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拥有促进心理健康的技能、拥有对待心理疾病患者的正确观念、拥有助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全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愈水平,塑造健全人格,以及发挥自身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和服务身边需要帮助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六:我要相信心理测试结果吗?</b></p> <p class="ql-block"> 不少同学出现心理困惑后会到网络上找相关资料,还会做一些心理测试,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心理状态。另外,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完成后,我们要相信心理测试结果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测试结果呢?</p><p class="ql-block"> 1.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但是,心理测验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即测验完美论及测验无用论。测验完美论者高估测验的效能,单纯依靠测验作出决策,而忽略其他信息,他们过分夸大分数的意义,认为分数能说明一切。另一种极端的态度——测验无用论。测验无用论完全否定测验的功效,认为测验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上述两种极端看法都是错误的,作为心理测验的使用者,应当端正态度,正确地对待测验。</p><p class="ql-block"> 2.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用来决策的辅助工具。心理测验采用客观的量化技术将心理现象量化,这无疑是十分科学的,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心理测验都是最有效的。因此,在使用测验时,应将其看作一种辅助工具,同时还应考虑其他方法的可行性,而不应盲目崇拜心理测验。</p><p class="ql-block"> 3.心理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心理测验发展至今,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它的精确度同物理测量相比远远不够,这是由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主观性所决定的。同时,心理学本身理论体系的薄弱也是心理测验尚不完善的原因。作为测验的使用者,应当看到这一点,不能认为测验分数绝对可靠和绝对准确,它只是对一般水平的最佳估计而已。</p><p class="ql-block"> 4.心理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选择的测试量表本身是否权威、是否得到有效验证、测试者可能夸大自己的症状、测试环境是否安全。因此,在做心理测试之前,务必确认测试量表的可靠性,务必听从测试人员的解说,切勿盲目做心理测试。</p><p class="ql-block"> 5.心理测试的结果只是心理评估一种方式,需要联合症状表现、日常观察、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自我认知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因此,如果你的心理测试结果为阳性,不要被心理暗示,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你综合评估判断。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网络上不明来历的心理测试一定不要轻易相信。</p><p class="ql-block"> 6.学会消除心理测试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暗示。很多同学因为心理测试结果阳性,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有这种心理暗示的,一定要及时调整,如果自己无法调整,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七、哪些人容易患心理疾病?</b></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哪些人容易患心理疾病?这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应该是有的,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1.心理疾病具有较高的遗传几率。大部分尤其是越重的精神疾病,遗传率越高,比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痴呆症等等,这些疾病的遗传度都非常高。如果你的父母或者直系亲属里面,有这样的一些心理疾病,你得这种疾病的几率就比较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心理疾病家族遗传史的就一定会得心理疾病。</p><p class="ql-block"> 2.成长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成长环境分两类,一个是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心理环境。从小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孩童时代的特殊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个体成年后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从小成长环境没有安全感、被忽视或者被欺凌,那么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就会很大。</p><p class="ql-block"> 3.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外临床心理学的经验表明,以下人员易患心理疾病:性格孤独、内向、执着、偏执者;脾气暴躁者;从小家教严格、做事过于认真、追求完美者;循规蹈矩、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者。</p><p class="ql-block"> 4.童年经历及特殊生活事件没有处理好也会导致心理疾病。有些人经历童年不幸,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伤亡,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有些人经历了较多特殊生活事件,如被欺凌、被网暴、被性侵等等。这些人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疾病。还有就是一连串的生活事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会逐步增加一个人的压力,比如个体一年中遭受了失业、离婚,又遭受了亲人离世,这种压力一旦超过人的承受范围,就容易产生精神疾病。</p><p class="ql-block"> 5.意外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对于有些家庭而言,一次意外,就可以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内心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出了承受的极限,内心就无法接受意外带来的痛苦,从而导致个人无法从伤痛中走出。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很容易造成精神疾病,这属于过度的压力、过度的情绪所产生的变异而导致的心理疾病。 </p><p class="ql-block"> 6.过度偏激,情绪两极化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每个人对情绪的发泄控制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人总是把情绪隐藏起来,也有的人在发泄情绪时总是非常激动、过度的偏激,动不动就发怒。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有的人是因内心自卑心理在作祟,有些人是因为自恋因素,还有的人是一味地想要逃避现实等等。</p><p class="ql-block"> 7.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一些人在学习生活中,或者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总是急功近利,这种人往往经不住失败的打击,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太高了,在想获得成功的同时,又不愿意付出太多的精力,总是想着以小博大,事半功倍。也有些人在通过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压力,追求所谓的完美,但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诱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p> <p class="ql-block"><b>问题八、我就是身体不舒服,为什么医生说我有心理问题?</b></p> <p class="ql-block"> 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一些人会经常莫名其妙地感觉身体不适、肠胃功能紊乱、心跳异常、胸闷、头晕、头痛、颈腰椎不舒服,甚至有几次出现濒死感,紧急就医。然后去医院看病,医生让做了各种检查,基本没有器质性问题,医生就说可能有心理问题,让他去看心理医生。这时有人就会说:我就是身体不舒服,为什么医生说我有心理问题?以下内容或许可以解释一二。</p><p class="ql-block"> 1.这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身疾病存在明显的躯体症状,这些躯体症状对病人来说有明显的不适表现,这种不适感难以描述原因。患者会经常向家人及朋友表达不适感,也常常因为身体不适而限制了社会活动并四处求医,甚至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有些没有典型的病理特征,在具体临床中,往往有这样一些病人,有大量的躯体症状主诉,但是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其检查结果却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微小的异常,但四处求医。其实,身心疾病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p><p class="ql-block"> 2.身心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此类疾病的人,其本人也比较容易患此病。二是心理社会因素。生存压力、家庭关系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都会导致人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压力又得不到有效的释放,长期积压就会通过躯体形式表现出来。三是身体本身原因。大脑神经有一些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这些物质的变化也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四是认知原因。不良认知过程或者思维模式更容易导致身心疾病。五是应激事件。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身心疾病。六是家庭、学校教育。从小到大的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后来的生活经验,会造成当事人内心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遇到事情容易焦虑,渴望成功和优秀,害怕失败和犯错。七是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由于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过高,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身体僵硬、遇事退缩、挫败、自责……最后,逐渐演变成身心疾病。八是长期累积的压力。长期累积的压力,会导致个体陷入慢性压力和疲惫状态,从而诱发心身疾病。</p><p class="ql-block"> 3.身心疾病如何应对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患有身心疾病,允许自己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当医生告诉你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时候,请你学着接受这样的结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请你学着接受自身的躯体症状。通过运动改善情绪,赶走躯体症状,宣泄情绪,找到躯体症状的释放口。这里主要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枕头法和撕纸法。正念静心,觉察自己的身体,学会放松,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遵循自然规律,该休息时休息,该活动的时候活动。身心疾病患者可以在康复过程中,多做好事善事,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九、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要知道?</b></p> <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是我们常常提及的一个词,近年来大家对心理健康也更加关注了,那么大家对心理健康究竟了解多少、认识多少呢?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大家是否知道呢?</p><p class="ql-block"> 1.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冲突、恋爱中的失恋、就业焦虑、自我意识发展滞后等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只是暂时的情绪烦恼,自己可以识别、调节,一般不会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但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则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p><p class="ql-block"> 2.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会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因为强烈刺激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依靠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功能,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情况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是最佳选择。 </p><p class="ql-block">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对症状有自知力,精神痛苦持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并伴有一系列躯体症状。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等都属于神经症类疾病。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在主动求助过程中,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目前治疗效果尚可,但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因此,程度较轻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p><p class="ql-block"> 4.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当属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即我们常人说的“疯子”“发癫”。精神病是功能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手段水平尚未能发现其神经系统与常人有何变异,但他们的言语、行为、思维、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现与常人不一样。以出现幻觉、妄想、情感高涨或情感低落、没有自知力、拒绝求医、 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会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影响严重、广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且会影响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题十、日常生活很emo,怎么办?</b></p> <p class="ql-block"> 有这么一些大学生,生活过得很emo,那这是不是一种心理问题呢?如何看待经常性的emo?如何化解这种情绪呢?这里有些方法大家可以试试。</p><p class="ql-block"> 1. 先来了解下emo。事实上,emo是网友情绪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由英文emotion发展而来的,网友在伤心或者难过的时候,会发这样的言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emo没有特别准确的说法和解释,但大体上是指情绪上不稳定的人,相关意思可以延展为:我情绪到了、我颓废了、我抑郁了。有时候emo只是个口头禅,没有特别的意思,也不意味着情绪不好就有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2. 每个人都有一些时间会emo,这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表现,不用太过关注这种短暂的情绪波动,反而我们要学会去体验这种情绪波动,这是生命中的一个部分。每天都积极向上,每天都跟打鸡血似的并不一定就好。所以,学会接纳自己的短暂情绪波动,体验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3. 学会爱己,爱人,提升心理能量。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平凡,把自己的优点写下来,经常看一看,赞美自己、奖赏自己并对自己表示肯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尽量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一面。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感恩你所拥有和经历的一切。经常赞美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孩子、伴侣。赞美你所看到、经历的美好的事物和人物。经常跟所爱的人在一起,并告诉他们你的爱,因为爱是需要表达的,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保持中立和理性的态度,保持开放和好奇心,愿意尝试、了解,而不是急着否定。</p><p class="ql-block"> 4. 学会调节情绪,感受情绪,提升心理能量。通过运动、阅读、歌唱、跳舞、绘画、写作、种植、看电影等方式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祈祷,经常与细胞对话,与身体对话,聆听身体的提示和需求,感恩身体;在吃饭前,对你吃的食物表示感恩,谢谢它们滋养你的身体;在家中布置鲜花,经常闻一闻花香,让自己心情愉悦;安静独处,感受美好的事物;看日出,或者看日落,接受太阳的恩典。周末多去大自然中走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躺在草地上,听听鸟儿悦耳的鸣叫,整理居室,搞清洁卫生。把多余的物品,如衣物、书籍、生活用品赠送给有需要的人。保持快乐,多看正能量的喜剧影视节目,少看负能量信息。阅读积极、有激励作用的书籍、文章,关注、传播正能量的微信公众号,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一起玩耍,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5.做善良人,行善良事,提升心理能量。合理抒发自己的情绪,但不要对身边的人发脾气,以温和委婉地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宽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向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主动道歉,学会说一句 “对不起”;孝顺父母,常常回家陪伴父母或者经常打电话给他们;对寻求我们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写感恩日记,经常性做些公益事业,无条件奉献自己的爱。</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