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常州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北岸,东与无锡市相邻,西与南京市、镇江市接壤,南与无锡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详细地理位置点击下方链接<br></div>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934349b033b5bb5c9ea8a65a883c239b6003af3165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h_4096,limit_1/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5MzM=,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常州来历 常州市,别称龙城,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font color="#ed2308">戚墅堰圩墩村</font>一带。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font color="#ed2308">常州之名源于常熟</font>,“常”意为“永恒不断”之意。公元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来 ,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经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font color="#ed2308">延陵</font>,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br>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font color="#ed2308">毗陵</font>。<br>三国时孙权嘉禾三年(234年)实行<font color="#ed2308">屯田</font>,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司马炎太康二年(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font color="#ed2308">晋陵郡</font>。晋大兴元年(318年)侨置<font color="#ed2308">兰陵郡</font> 隋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置<font color="#ed2308">常州</font>,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两宋时期 清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font color="#ed2308">八邑名都</font>”。 青果巷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唐代,簪缨世家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 <p class="ql-block">1581年(明万历),有明确史料记载,青果巷在当时已形成,整条巷子沿南市河呈<font color="#ed2308">梳篦状</font>展开,呈现出“水陆双丁字交错”格局。</p> <p class="ql-block">旧日的这里商贾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巷子两岸开满了各色果品店铺,所以有了“<font color="#ed2308">千果巷</font>”之称。《常州赋》曾云:“<font color="#ed2308">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font>。”后运河改道,商贾逐渐退出,但巷名仍保留至今。我们都知道在常州方言里的“千”和“青”其实是难以分辨的,这才慢慢地有了“青果巷”之称。<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这里是一处人文荟萃之地,多少风流人物生于斯,长于斯,先后从这里走出了百余名科举进士,孕育了恽寿平、张惠言、汤贻汾、钱维城、盛宣怀、汪赞纶、李宝嘉、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史良等一众风流人物,他们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灿若繁星,也让这条小巷子被誉为了“<font color="#ed2308">江南名士第一巷</font>”。</p> <p class="ql-block">1928年(民国17年),青果巷人伍琢初,不忍两岸百姓来往不便,即动员家族各房捐银修建桥梁。伍琢初老先生去世后,两岸百姓感念其善心,将桥命名为<font color="#ed2308">琢初桥</font>。</p> <p class="ql-block"><br></p> 青果巷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林泉轩榭、古井码头、戏楼剧场、学堂校舍,是<font color="#ed2308">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font>,呈现“<font color="#ed2308">河襟南北,街贯西东</font>”的街巷形制和“<font color="#ed2308">古巷通幽,人家枕河</font>”的江南神韵。 进士坊遗迹:表彰董氏父子两代进士而建 会元坊遗迹:为嘉奖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高中会元、传胪而建 秋白出生地 刘国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实业家,一代纺织巨匠。早年在常州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1930年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8年间使大成企业由1个厂发展到4个厂,纱锭由1万枚发展到8万枚,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万元,被当时经济学界誉为罕见的奇迹。 这里有着祠庙殿宇、桥坊碑石、古井码头,<br>名人的故居如同繁星般散落其间,<br>古运河缓缓流淌,泛起千百年的风流余韵。 <div><font color="#ed2308">常州梳篦</font>,江苏省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font color="#333333">篦梳,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font>。</div><div>常州篦梳流行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font color="#ed2308">木梳街、篦箕巷</font>之称。</div><div>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font color="#ed2308">宫梳名篦</font>的由来。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div><div>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div> 据传,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和九月二十八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个种类。<div><font color="#ed2308">梳篦</font>也称“篦箕”,以毛竹、牛骨、生漆等为原料,经七十多道工序制成;<font color="#ed2308">木梳</font>以黄杨木、石楠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由28道工序组成。</div> 常州梳篦主要以选材精良、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花式多样、价廉物美而著称。如木梳,一般要选用生长几百年的黄杨、石楠和枣木等原料,经长期自然干燥精制而成。篦箕,采用生长在阴山背后的壮竹,以及上等胶漆、高档骨料等精制而成。<div>常州梳篦已从原来的日用圆背梳,发展到日用造型梳、欣赏梳、装饰梳,花色品种有三百三十八九个。</div><div>常州梳蓖能去污顺发,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div><div>常州篦箕品种繁多,以制作篦梁的材料而言,就分毛竹、骨头、红木、象牙诸种。以其用途而论,既有纯发去垢的发篦,又有理须整容的胡篦,还有为香蕉树、榕树等树木除虫灭害的虫篦。</div> 常州蓖箕的制作还具有雕描刻烫的精湛技艺,在只有一公分宽的篦梁上,以流利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新颖的构图,描绘着各种有声有色的图案。 此为获得金奖的梳篦 东坡园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大文豪,他一生多次被贬官,一直到了祖国南方的海南岛。那么,苏东坡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在哪里谢幕的呢?答案就是常州。苏东坡与常州有着怎样的缘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秘。 东坡园 苏东坡到过常州的次数,前前后后算起来竟然有14次之多。 苏东坡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苏东坡长途跋涉,与全家从海南流放地返归常州,定居孙氏馆,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br>在苏东坡纪念馆东厢房的木质屏风上,两行字记录了他去世的场景:“宋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吴越之民相哭于市”。 苏东坡书写的楚颂亭 东坡诗词墙 南宋时,常州市民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泊舟于此,而建"<font color="#ed2308">舣舟亭</font>"作纪念。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在此兴建过万寿亭行宫,重修过舣舟亭。<div><div>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div>舣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坝,传说常州历来人文荟萃,为保住常州才气不东流,因而在古运河上筑坝使河水绕个大弯东去。<br></div></div></div> 龙亭南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这些诗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以及他对地方官员的教诲。 苏东坡晚年洗涤笔观之处 大运河常州区段 红梅公园 刚入园就看到一书法家在地上以水当墨练习书法 “文笔夕照”景区,这是以文笔塔为主体,融纳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传说、文物等构成的富有江南园林风韵的景区,它是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宋代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中有“<font color="#ed2308">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font>”一句,这就是"文笔夕照"景名的由来。<div>景区中有许多诗情画意的景点,塔之东区以“砚池”为中心,四周围有墨香棚、碑廊、文思桥、文笔楼、梦笔轩、夕佳亭、待月亭、塔碑、星聚桥和牡丹台等建筑,塔之西区以塔影池为中心,围以观赏文笔塔倒影的塔影山房,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扎的季子亭,瞻仰抗元高僧万安和莫谦之的袈裟塔等景物,幽雅别致,令人陶醉。 塔之北区是笔架山,意即笔魂之架。山脚下有嘉贤坊,进贤坊,荣赐亭和状元楼(刻有自唐代起常州九名状元之名录)等景物,点出了延陵季子的贤德风范。 </div> <font color="#ed2308">文笔塔</font>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塔。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br> 知音舫 高山流水遇知音 笔架山 文笔夕照 东区 嘉贤坊 红梅阁 龙城瑶台――红梅阁 红梅公园内的红梅阁是一座双层重檐复棚的古建筑,与千年古刹天宁寺相对,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div><font color="#ed2308">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font>(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古时红梅阁,香烟轻袅,竹梅成荫,尤其是红梅盛开季节,更是绚丽清艳,宛如一片霓云,堪称“拟仙都之仿佛”。</div><div>清朝常州籍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礼赞红梅阁美景:“<font color="#ed2308">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去,先向瑶台扫落花。</font>” 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红梅阁记》碑文云:“<font color="#ed2308">阁高六丈有奇, 其上金碧交辉</font>。</div> 冰梅石 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佛教音乐梵呗的发源地之一。<div>天宁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div> 公园内的老年交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