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钟声 文化情怀,——忆莫建成先生二、三事(连载一)

木易四知(杨继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陇西威远楼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相传这威远楼的匾额与嘉峪关匾额题字出自同一大师之手。” 对此,我感到十分惊讶!</p><p class="ql-block"> 为了弄清楚匾额上的“威远楼”三字是谁写的,不由地又进行了一次电话调查,访问了莫建成先生。 拨通电话后,先生了解了我的意图,非常高兴,不仅回答了威远楼匾额的来历,而且细致地回忆讲述了诸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与威远楼相关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听后深为感动,有必要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小标题) 莫建成先生与陇西文化馆</b></p><p class="ql-block"> 要讲威远楼,绝对绕不开莫建成先生与陇西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19日,由县人民政府接收民国23年成立的原民众教育馆,原馆址在府隍庙。接收后馆址借用万寿街大兴书局(私房),10月又迁火神庙。1952年4月,再迁往汪家洞南台子上原关帝庙,将殿里的关帝、关平移出,改正殿三间为办公室,大殿三间为阅读室。1953年7月,民众教育馆改称陇西县文化馆,这也是最早的文化馆,当时郭王代(音)在里面说评书。1959年10月文化馆与县图书馆合并,迁至腰门街。60年代初迁至新街。1968年改名为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美工组。1971年恢复陇西县文化馆。1983年迁县委县政府北,箭道广场原法院地,法院移至新街文化馆地。1982年省文化厅授予陇西文化馆“模范文化馆”荣誉称号。1982年12月莫建成先生作为全省文化馆的代表和省文化厅群文处的处长出席在广西合浦县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1985年,为贯彻中共中央34号文件“关于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意见”及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陇西文化馆召开,省委副书记聂大江主持会议并在讲话中说: “陇西县文化馆在财力、物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出如此成绩,难能可贵,为其难能,更为可贵!” 多年来,陇西文化馆一直走在同行前面。</p><p class="ql-block"> 关于莫建成先生,他于1965年到陇西文化馆工作,1971年由社教工作组推举成为馆长,挑起了管理文化馆的担子。先生当上馆长后,威远楼前橱窗便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阵地。70年代,橱窗版面屡见更新,经常举办陇西新闻图片、农业学大寨宣传、书画作品展等。和大多数人一样,这里也是我儿时唯一的汲取精神食粮之地,橱窗版面上整齐的楷书字体至今记忆犹新。70年代,威远楼成为举办各类展览的活动场所。我第一次上威远楼还是与参观馆藏文物展有关。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颜色陈旧的宋代朱熹字画、元代赵子昂工笔马、王了望书法以及翡翠珠子、战国铜剑、铁盔甲、铁衫衣、精美瓷瓶等诸多文物。儿时参观的这些都是莫建成先生在那个特殊时期保护下来的文物。正如先生所讲:“当时接手文化馆时,只有土改收缴来的230件香炉供器,再无其他馆藏文物。要不是全县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收集、挖掘出土文物和破‘四旧’时他赌命保住这些古籍字画,今天的陇西文化馆哪有这么多文物?”</p><p class="ql-block"> 莫先生在威远楼上除了举办文物展览,还举办过画展。聂天雄老师的画作《孙悟空大闹天宫》,浅蓝色的背景上“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画面还依稀印在我的脑海……威远楼最后一次办展是在1985年,这次举办的精美的根雕艺术展,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1985年之后,展览就移到了陇西文化馆书画展厅,还记得在一次民俗工艺展中展出过本人用寿山石雕刻的约三十方印纽。馆里除了举办本县画家作品展外,从1980年开始,还经常邀请省内外著名画家在陇西举办书画展览及现场授课。记得第一次举办美术培训班就是在1980年。当时的文化馆还在新街,莫建成先生邀请于衍堂等知名教授免费为陇西学子辅导素描,斐广铎大师辅导速写。再后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金捷中受邀几次赴陇现场授课,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文芳赴陇办展,还有西安美院教授等省外大家常驻陇西交流技艺。省内的著名书法家有陈伯希,大画家有李宝峰等,他们常来陇西办展、现场授课,尤其金捷中先生讲课更为细腻生动。每次展出,陇西书画界各位同仁不用出门就能近距离观赏到省内外艺术大家的珍品,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艺术营养,提高了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文化事业逐步进入繁荣。从1978年起,陇西文化馆每年开始每年举办春节猜灯谜、灯展等活动。此时,陇西群众文化艺术的春天才真正到来。记忆中第一次办灯展时,文化馆还在新街,新街两边全是统一的黑色板门铺面,所展出的均为古香古色的方形纱灯,挂在每家铺面的屋檐下。西街、万寿街也挂满了纱灯,灯上皆画有工笔人物故事。西街挂的纱灯内容为《西游记》,万寿街的纱灯上是什么内容记不清了,出自哪位画家也记不清了。在那些文化饥渴的年月里,春节灯谜展是陇西人最为开心的事。每到正月十五,万人空巷,人头攒动,一派热闹。后来,莫先生从社会上聘请能工巧匠,制作大型彩灯,花样开始繁多。由县鄰先生制作的一座楼阁彩灯,门窗非常精准别致。 </p><p class="ql-block"> 连续多年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为陇西的楹联爱好者开辟了另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了陇西楹联文化的发展。男欢女笑,猜谜观灯词吟盛世景;威远钟宏,繁星嵌空朗蟾月,更闻声声铜鼓。符瑞雄狮舞,踩高跷赛能。财神进宝鞭扫华夏穷煞。老喜少悦,奏曲唱戏歌咏太平年。既叙写春节灯景,又歌颂太平盛世。 这些文化活动,已经成为难以忘怀的陈年往事,牢牢地刻在了几十万陇西百姓的心中,亦成为茶余饭后爷爷奶奶讲给孙子的故事源泉。</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举办画展还是春节灯谜,莫先生对陇西群众文化活动的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最为典型的就是先生筹款兴建了一座当时一流的、至今都不过时的陇西文化馆大楼。</p><p class="ql-block"> 1982年,由于陇西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莫先生也因此得到全省文化界的普遍赞誉。借着旺盛的人气,再加上当时受到广西合浦会议的启发,先生开始编织起他的事业大梦——为陇西创建一所新型一流的文化馆大楼。为圆此梦,先生去文化部、省政府、省财政、省文化厅、定西地委等单位“化缘”申请基建经费。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筹备资金近100万元,修建了3300平方米包括录像厅(430个座位)、舞厅、展览室、文物展室、评书及阅览室等十室一场的文化馆大楼和1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了宣传陇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先生还特意请来西安美院老师,按照唐代著名陇西籍传奇作家李朝威小说《柳毅传》中的故事,于1984年设计制作了雕像“龙女牧羊”,1985年举行了落成典礼。同时期,又请西街能工巧匠县鄰塑造了水泥三龙戏珠喷泉(已拆),在文化广场建了花圃、栽上了景观树,在馆里建了50米长的围墙橱窗画廊,作为文化宣传阵地。</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这样困难的情形下陇西文化馆大楼却拔地而起。我问先生:“当时的一百万元绝不是小数目,您是怎么要来那么多的建楼资金?”先生说,之所以能够筹到资金,其原因有两条:一是以卓越的群众文化成绩将城市文化工作做成了全省的先进文化馆,得到省市县各级有关领导的积极支持;二是“见佛就磕头、见庙就烧香”,终于感动了“上帝”。先生诙谐地说:“这是心诚则灵啊!”</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推车陪父亲去文化广场散步,双臂围了一下莫先生建广场时所栽的槐树,树干早已抱不住了。望着硕大的树冠,对先生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广场东面是威远楼,西面是牧羊女,南面是文化馆,中间是古襄武邑牌坊,就连南北两座山也有先生为陇西人民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眼前,我所看到的这些,每一处都是先生付出的心血啊!作为一位县、市文史研究员,我应责无旁贷地对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真实记录。这一代人都已年迈,试想,如不记之,以后谁还知道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除了建馆,莫先生在搞活群众文化方面更有独到之处。改革开放之前,最时髦的便是晚上公演电影,除此之外其他文化活动几乎为零。自从莫先生当上了馆长,陇西人的文化生活就与陇西文化馆绑在了一起。先生经常深入基层,骑着自行车跑遍各县乡镇,用相机拍摄广大农村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文艺演出等新闻照片,并在威远楼广场前的橱窗展出。全县各公社书记到县上开会,先到橱窗前看有无他们的新闻。每到一地,先生还了解有无出土的文物及古墓。这一时期,从全县共收藏了出土文物数百件,包括马家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国家一级文物)、东巷大队古墓葬出土了汉代青铜釜、首阳乔家河出土的汉墓葬器珠宝以及宋代瓷碗等,这些珍贵文物居全省前列。</p><p class="ql-block"> 莫先生还尤为器重人才,除了本馆职工,还广纳社会贤能大搞各项活动。当年文化馆里人才济济,活动繁多,文学、绘画、舞蹈、音乐、摄影、读书馆、评书,周末舞厅、书画装裱、工艺等一应俱全。在莫先生任期内,陇西的文化事业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去三十铺镇南小学为文艺演出拍照,正碰上文化馆为村民现场表演书画,并赠送作品。由于群众文化搞得火热,陇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先生调至兰州工作后,仍然情怀故里。2005年先生帮助县政协编辑出版《陇西书画》,先后为县图书馆共捐赠价值30多万多元的图书。2007年7月1日,政协陇西县八届一次全会上,复建“古襄武邑”牌坊成为重点提案,先生得知消息后,欣然捐赠价值5万元的艺术作品支持复建,并与家乡贤达一道共建“古襄武邑”牌坊。2008年,先生又协调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捐资35万元建成了菜子希望小学。2006年至2016年,又先后两次捐资修缮扩建保昌楼。先生这一生都在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做着巨大贡献,这种桑梓情怀值得铭记。这两年,先生建的“莫建成艺术博物馆”,将全家数代人收藏的文物字画及本人的精品力作都留在了陇西。通过展览,让家乡父老大开眼界,让南安福地艺才辈出,让古郡陇西翰墨飘香!</p><p class="ql-block"><b>(小标题)一位隐形的摄影大师</b></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莫先生的工笔画在国内属天花板级,其作品被国内几所顶级美术学府选为教学课本,但知道先生还是个摄影高手的人还真没听过。 莫先生在摄影方面起步较早,且精益求精,热爱程度并不输于他的绘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先生在文化馆工作期间,拍过数万张胶片。与绘画相比,先生的摄影技艺同样有着高超的水平,只不过绘画造诣过于高深,象太阳光隐没了月亮光一样,大家没有关注到先生的摄影。 绘画与摄影本是姊妹艺术,光影构图等理论相通,审美相同。我想,正是先生高超的绘画水平成就了他高超的摄影技艺。</p><p class="ql-block"> 笔者虽有三十余年的摄影经验,又是“高级摄影师”和“甘肃省人像摄影名师”,当听到先生讲起大小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快门速度与动感的关系,光线的选用,三要素的配合等等这些理论时,发现先生原来是一位隐形的摄影大师,这话实不为过。尤其先生对相机应用非常娴熟、内行、专业,我真是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70年代,有一次先生去宝凤乡拍摄一组上百人推架子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场景照片,为了追求景深,先生调成了小光圈;为了追求动感,先生调慢了快门速度;为了追求尘土飞扬的场景气氛,先生选择了侧逆光……</p><p class="ql-block"> 当一切准备就绪,先生一声令下,上百辆架子车顿时向开闸的猛水,一齐奔跑起来,投入到了平田整地的劳动中去。一时之间,铁锹镐头上下飞舞,架子车奔跑如飞,百人大战农田基本建设的场面热火朝天!就在刚拍了一张时,相机快门罢工,按下去怎么也起不来。先生为了不影响大家对拍照的热情,没有说出真相,谎称:“光线不对,光线不对,现在是逆光,镜头吃光,暂停一下,等一会重拍。”大家听到后临时停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 先生趁着片刻休息,坐在炕上,一面与村民聊天,一面用小刀捣鼓着相机,只听“呛”的一声,相机快门按钮重新弹了起来。公社书记问,你那相机怎么响了一下?先生失口说: ‘ 现在好了’。村民问 : ‘ 刚才你把我们哄了吗?’先生说:“没有啊,刚才已经拍了一了张,现在要拍备份,没听过好事多磨吗 ?”随后,先生再次组织场面,重新踩点构图。 又一声令下,众人齐推架子车,再次奔跑如飞。在侧逆光的映射下,尘土飞扬,百人大战之劳动场面,酷似万马奔腾,气吞山河。经过先生这次精心组织设计,一幅构图均称、光线优美、气势浩荡、场面宏大的照片终于诞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