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参加母校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毕业56年后重返母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秋、国庆双节长假的最后一天,迎来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下简称二附中)建校65周年校庆活动日,也是我高中毕业56年后第一次重返母校。</p><p class="ql-block"> 1964年至196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二附中。那时学校正门在上海金沙江路155号(近中山北路口),侧门与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相连。在校住读期间,我课余或周末常到华师大礼堂看电影、到篮球场看球赛、到游泳池游泳、在校河边散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入校时二附中已是上海市重点中学。校长毛仲磐(1913年—2008年),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他 “文革”期间蒙冤受迫害而去职,1978年平反后被聘为学校顾问。毛仲磐校长和二附中前辈的创校伟业为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高中67届面向全市招生200余人,外语选读俄语的有三个班、我选读英语,分在高中4班。教师大多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班主任蒋国华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的福建籍老师,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上语文课时,他结合讲解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给我们讲述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及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导青年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67届高中实际上读了两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的学业,两年后本该毕业的66、67届学生因“文革”仍滞留在学校。1968年开始,上海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毕业分配,政策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分到工矿的名额很少,同班大部分同学下乡到上海近郊崇明县的国营农场务农,我去了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种植天然橡胶。</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1日上午十时许,上海首批下乡到云南的一千余名中学生离别故乡,其中有华师大二附中67届初中毕业生谢鹤鸣、哈荑、高中毕业生孙向荣。那天到上海北站送我们上火车的除了家长和亲朋好友外,还有二附中的工宣队代表,教师陈康煊、顾正强、同学温万泰。</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延续十年的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先后有5.7万名上海中学生毕业生下乡到云南,他们以知青的身份在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奉献青春和热血。据上海市劳动局统计,1968年至1978年上海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总人数为111.3万人,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贵州、江西、安徽等10个省和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因我们身处特殊年代,当年从学校走向社会时成了没有领取中学毕业证书的特殊群体。2023年经校友会提议,母校在建校65周年校庆日来临之际,为未领取毕业证书的华师大二附中校友颁发《毕业纪念证书》。证书中间上方的毛主席像是那个年代我们最熟悉的侧面木刻肖像;左下方淡化处理的底图是师大二附中老校区教学和办公楼金沙江路立面;下部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万吨水压机,1968年竣工的南京长江大桥,炼钢炉、拦河坝、梯田等图案使我想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毕业纪念证书》设计得很好,设计元素和色调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提炼,具有时代感、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颁发《毕业纪念证书》是一项尊重历史、尊重一代人的举措,也是二附中校庆文化的亮点。《毕业纪念证书》虽然迟到了56年,但它温暖了一代人的心。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如今已两鬓斑白,步入老年。毕业56年后重返母校,我们仍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一种被尊重的认同感。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的情感。我们感恩母校和教职员工的教育和培养,在母校65岁生日来临之际有缘与同学久别重逢。让我们祝福母校65岁生日快乐!祝二附中的明天更加美好!</p> <h5>▲二附中新校区南门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晨辉路 2023-10-6</h5> <h5>▲参加二附中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 2023-10-6</h5> <h5>▲参加母校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 2023-10-6</h5> <h5>▲左:二附中老校区上海金沙江路校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h5><h5>右:1968年12月21日,工宣队和教师代表在上海北站送首批67届毕业生赴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右上:后排右一,教师陈康煊 ;前排左起:谢鹤鸣、孙向荣、哈荑。右下:左起,高中同学温万泰、教师顾正强、本文笔者孙向荣。</h5> <h5>▲二附中67届高中4班毕业生名录及毕业纪念证书</h5> <h5>▲上:67届高中同学毕业56年后再相逢,原班长江圣舜和温万泰(左)亲切握手。</h5><h5>下:志愿者为同学领取和发放“老三届”《毕业纪念证书》。</h5> <h5>▲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友情。</h5><p class="ql-block"><br></p> <h5>▲参加母校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 2023-10-6</h5> <h5><p></p><p>▲二附中建校65周年校庆纪念品 </p><p>《历届校友、教职员工名录》、“老三届”《毕业纪念证书》、校园风光明信片、校庆纪念章、旅行帽、礼品袋等。</p></h5> <b>二、65岁生日的母校格外美丽</b>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大二附中创建于1958年,1963年被确定为上海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上海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现是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直属领导、华东师范大学和所在区共建共管的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p><p class="ql-block"> 二附中是首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 </p><p class="ql-block"> 2002年学校迁至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晨晖路555号。2012年,学校又建成了闵行紫竹校区。2020年,宝山校区和普陀校区相继建成。2022年,松江分校建成。2023年,临港奉贤分校建成。现二附中拥有六个校区,实行一体化统一管理。学校有中外学生2330人,教师26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19人,正高级教师16人,居沪上学校之首。</p><p class="ql-block"> 二附中以“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育人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立德”和“创新”为核心的“卓越教育”办学特色。</p><p class="ql-block"> 二附中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英才辈出。据中国科协统计,二附中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总共获30枚金牌,4枚银牌和1枚铜牌,金牌总数名列全国前茅;二附中学生连续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共获得20多个奖项位居全国第一,顾宇洲、白雪霏、段沛妍、樊悦阳、姬聿佳五位同学荣获小行星命名资格。</p><p class="ql-block"> 浦东新校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投资2.25亿人民币。校园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展示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环境融合的思想。校园以教学、体育活动、生活三大功能分区,以教学区为核心,做到三者动静分离、疏密有致,通过校园中的连廊、轴线的控制,将各组成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塑造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校园内绿草如茵,树木成荫,景色优雅,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注:图片由本文作者2023-10-6摄于二附中浦东新校区 )</p> <h5>▲周彬,华师大二附中现任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摘自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h5> <h5>▲二附中浦东新校区平面图 2023-10-6</h5> <h5>▲二附中南门 上海市晨辉路 2023-10-6</h5> <h5>▲上:从篮球场东望时空长廊;下:从南大门北望金钥匙雕塑和信息楼</h5> <h5>▲上:校园鸟瞰 ;下左:北门入口南望 下右:南门入口东望</h5> <h5>▲左:北连体育馆,南接信息楼的时空长廊;</h5><h5>右上:体育馆北立面,右下:国际部南立面</h5> <h5>▲幽静美丽的校园(教学楼)</h5><p class="ql-block"><br></p> <h5>▲右:篮球场和运动场</h5> <h5>▲图书馆阅览室</h5> <h5>▲教学楼走廊(左)、教室(右下)、1967届和2023年入学的校友(右上)</h5><p class="ql-block"><br></p> <h5>▲在校高中生(左);报告厅(右上)、教师办公室(右下)</h5> <h5>▲休息室、会客室、咖啡吧</h5> <h5>▲左:底层休息室 右上:二楼走廊一角 右下:国际部入口</h5> <h5>▲信息楼底层大厅 左上:在大厅演奏钢琴的学生</h5><p class="ql-block"><br></p> <h5>▲左:宿舍楼和寝室 右:学生食堂</h5> <h5></h5><h5>▲左:坐落在二附中浦东张江校区晨晖园内的首任校长毛仲磐(1913-2008)塑像。塑像为青铜质地,连基座高1.9米,2018年建校60周年落成,作者是著名雕塑家王曜。<br>右:二附中晨晖园天鹅湖</h5> <h5>▲二附中首任校长毛仲磐(左)与学生一起听课(摘自微信公众平台)</h5> <b>三、亲切关怀</b> <h5>▲左图:1964年6月,张韧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张韧,女,1959年至1962年就读华东师大二附中。1962年高中毕业时她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报名务农,与此同时她又被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录取。她毅然选择去安徽肥西务农,成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典型代表人物,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二附中也掀起了“向张韧学习,把青春献给党”的活动。张韧前后当了八年农民,在安徽工作了31年,后在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休。</h5><h5><br></h5><h5>▲右图:李劲(第一排左一),男、1983年至1986年就读师大二附中,在第一届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获第一名,后在上海微电子技术应用汇报展览会上,邓小平驻足6分钟观看李劲的电脑演示,最后慷慨地摸着他的头,留下了一句后来一直被传颂、演绎的话:“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1986年李劲读高一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在清华他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本科和硕士课程的学习,23岁获博士学位,成为当时的“娃娃博士”。。</h5><h5>(注:摘自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史馆 ,以下相同)</h5><p class="ql-block"><br></p> <h5>▲左图右:刘玠、男、1958年至1960年在华师大二附中学习。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计算机控制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高中毕业后在武汉钢铁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开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曾任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第十届代表、中国科协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h5><h5><br></h5><h5>▲右图:“晨晖社”是2006年华师大二附中成立的党章学习社团,旨在引导优秀的高中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7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嘱咐市委办公厅的同志来信给华师大二附中说:“习近平同志认为你们积极学习党章和党的理论、立志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很有意义,值得肯定”。</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华师大二附中的亲切关怀</h5> <h5>▲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李强给华师大二附中晨晖党章学习社团同学的信。</h5> <h5>▲李国豪、谢希德、周谷城、苏步青给华师大二附中的题词</h5> <b>四、穿越时空长廊</b> <h5>▲校庆期间时空长廊张灯结彩,长廊一侧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华师大二附中从1958年创建至2023年所走过的历程。</h5> <h5>▲华师大二附中1963年被上海市教育局批准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学校”,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大学的优质生源中学。</h5> <h5>▲部分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华师大二附中学生简介</h5> <h5>▲华师大二附中近五年学生获奖、教师教学成果奖统计</h5> <h5>▲展厅一角</h5> <h5>▲建校60周年纪念文集、华师大二附中校友会编、上海三联书店 2018-9 第一版。文集共4册,分别是《我与二附中》,写校友当年就读时的难忘经历;《校友风采录》,侧重写校友后来的成长;《师说传薪火》上、下册,写的是二附中教师的故事。文集由第九任校长李志聪作序。</h5> <h5>▲笔者的稿件《一个知青的求学梦》被编入《校友风采录》第40页</h5> <h5>▲《师说传薪火》上、下册、华师大二附中校友会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18-9 第一版</h5> <b>五、精神的传承</b>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div> 在连接体育馆和信息楼之间的“时空长廊”立柱上展示着一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宣传画,以精练的文字归纳提炼出我党的理想信念、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当我走进“时空长廊”,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染。从一个营造环境氛围的细节,我可以感受到学校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这使我想起二附中第九任校长李志聪2019年2月22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 <br>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探索了基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也就是二附中所有的学生高中三年必须要做六件事:1。做一项课题研究;2。参加一个社团;3。选修校本课程;4。做一百个实验;5。学会游泳;6。做一百课时的志愿者。”<br>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研究精神、有实践能力、有个性特长、有强健体魄的人,是一个追求卓越、能创造未来的人。我们的这些做法,或许对学生的高考没有直接的加分作用,但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一定有用,对国家、对社会也一定有用。”<br> 如果学生“被我们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没有民族,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是我们这些所谓名校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们二附中多年来一贯重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因。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家国情怀教育不能形式主义地喊喊口号、刷刷标语,而要真正落小、落细、落实,并且持之以恒。”<br></div> <h5>▲长征精神: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h5><h5>▲焦裕禄精神: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h5><h5>▲雷锋精神: 积小德为大善 ,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品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h5> <h5></h5><h5>▲“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br></h5><h5>▲“铁人”精神: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h5><h5>▲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h5> <h5>▲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h5><h5>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br> 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br>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br>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br>▲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h5> <b>六、绚丽的艺术之花</b>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东师大二附中建校65周年艺术展(图片由本文作者2023-10-6在展出现场翻拍后排版编辑而成)</span></p> <h5>▲校园速写 钢笔淡彩 摘自师大二附中建校65周年艺术展(以下相同)</h5> <h5>▲校园速写 钢笔淡彩</h5> <h5>▲校友书法作品</h5> <h5>▲水粉画、版画、油画、书法作品</h5> <h5>▲学生的创意作品 指导教师梁铁</h5> <h5>▲学生的铅笔素描作品 指导教师梁铁</h5> <h5>▲二附中美术教师梁铁和他指导的学生美术作品。梁铁201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h5> <h5>▲上:笔者在二附中北门(上海祖冲之路) 下:二附中报告厅</h5> <h5>▲出席二附中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 学校北门 2023-10-6</h5><p class="ql-block"><br></p> <h5>▲出席二附中65周年校庆的67届高中4班同学 2023-10-6</h5> <h5>向培育我们的母校和全体教职员工致敬!祝母校65岁生日快乐!</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