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文海

江湖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涓涓细流汇文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地方知名作家刘玉娟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文贺</p> <p class="ql-block">她谦和低调,看淡名利,她真诚内敛,放低姿态,甚至低到尘埃里。在抚顺文坛沃土中她汲取养分绽放出独特的文学之花。</p><p class="ql-block">她说:“文学是就是信仰,我生命的陪伴。”她说:“我同文学的亲近、爱恋是与生俱来的。”她说:“尽管我爱好文学,但并没有像样的作品,其实就是个草根作者,牵强于作家之名,不过是个末流写手。”</p><p class="ql-block">她就是笔名为柳笛,经常用柳笛署名作品的抚顺本土知名作家——刘玉娟。</p> <p class="ql-block">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1年。</p><p class="ql-block">刘玉娟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姊妹三人,她排行老大,还有弟弟和妹妹。她童年平淡,却也家庭温暖。</p><p class="ql-block">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1959年春,她读小学一年级时,母亲病故了。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原本性格就有些孤僻她变得更加内向。父亲每天上班前总是嘱咐刘玉娟和弟弟(妹妹太小已送到外婆家寄养)要呆在家里,别到远处去。</p><p class="ql-block">斗室寸辉,造就了刘玉娟与书有爱的一世情缘。那时,刘玉娟家中有一个刷满了红色油漆、分做上下两层的小书架,上层装书,下层放票证和小物件。她还记得这小书架是外公亲手做的,书是小姨送的,大部分是教材。</p><p class="ql-block">没妈的孩子自然孤苦,就翻书度时光,年小就看插图,觉得挺有意思。到了三四年级,父亲为她姐弟俩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翻书和看报她识字渐渐多了起来,那便是她文学的启蒙吧。</p> <p class="ql-block">1964秋,刘玉娟顺利的考入抚顺一中。喜欢读书的她,经常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校期间她阅读了《苦菜花》《迎春花》《烈火金刚》《金光大通》《野大春风斗古城》等那个时代的盛行书籍。</p><p class="ql-block">读书是投入的。她沉浸其中,会随书中主人公而悲喜,有开心大笑,也有悲伤难过的流泪,看得专注入迷时,甚至煮糊过高梁米粥……她能够感受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好。正是因为与书结缘,链接了刘玉娟日后对文学的非常热爱。</p><p class="ql-block">1968年,刘玉娟下乡插队到辽西,回城后在商业系统工作。参加工作后,也能用手中的笔服务于实际,成了单位的新闻报道员。记写身边的好人好事,也为有需要的人写些应用文。八十年代初,社会兴起企业办学,她就在单位办学的脱产补习班,补习文化课三个月。自知不足初中的文化程度,需要学习充电,她更加刻苦。</p><p class="ql-block">时值数九隆冬,在补习期间刘玉娟每天起早贪黑的挨冻等车,挤公交,坐在课堂学习扔下二十多年的课本。她把自己在补习中的经历和感受用心记录下来,写成《补习生》一文,并投到了抚顺日报社。虽然这篇有两千多字的处女作没有见报,但这次的写作却开启了她创作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刘玉娟开始投自己记述、游记的文字见于报端,在《抚顺日报》《抚顺矿工报》和《石化报》那些“豆腐块”样的短小诗文,欣然于自己努力的成果,自有喜悦在心中。</p><p class="ql-block">她的散文《高尔山•辽塔》《海路隐现》还刊发在了《辽宁日报》的“假日好去处”栏目中。1996年,刘玉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抚顺市作家协会。那个年代的市作协会员,在二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可谓万里挑一。</p> <p class="ql-block">加入作协组织后更激发了她对读书和写作的热情。之后,写作伴随生活,除投稿刊发作品外,还有大量记述生活的闲笔文稿。2010年,她选用部分文稿收入《心有千千结》散文集中。</p><p class="ql-block">《心有千千结》有40余篇篇章,12万字,是由已故知名作家、地方散文创作的行家里手杨尚青老师做编审,并为文集作《序》。序者在序言中予以“私淑”二字来定位《心有千千结》文集。</p><p class="ql-block">2011年,刘玉娟敬爱的老父亲谢世,她悲痛到不能自己。以书写伴伤悲,用文字替代泪水,写出五万多字记述慈父只身抚养家中姊们三人的岁月已往,记下自母亲病故后,父亲五十二度春秋,从壮年到老年的艰辛与恩情。她说是书写陪伴自己熬过那悲痛的时日。五万多文字留下了父亲生平的过往,定格了岁月的曾经。</p><p class="ql-block">2011年,也是蝉联三界的市作协主席魏丹身退离岗,新一届作协主席周明走马上任的时间点。作协新班子,年富力强,社团组织工作风生水起,而刘玉娟处于悲伤的低迷中……再后来她逐渐走出悲伤,更确切的说是对文学的深爱,再度重拾写作……</p><p class="ql-block">2014年,刘玉娟因摔伤,不得不卧床修养。由于接触地方文学圈多年,她得到身边文友馈赠的著作较多,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身边文友、以及少数外地朋友馈赠的著作。她认为阅读文友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生活,读而有感,动笔书写,写下许多“品读”之作。这似乎开启了她以文会友的写作,她认为如此写作是学习和与作者交流的方式。这样的一路写来,这类文稿的积累已有40多篇。</p><p class="ql-block">2016年初,有白翠兰女士等文友建议把“品读”文章集结成书,也得到作协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于是,她申请内部书号,结集12万字的《柳笛品书》文集。</p><p class="ql-block">文集中有35篇为写本市文友的文章,有5篇书写外地友人作品的介绍。文集面世之后,刘玉娟收到馈赠的个人著作,以及外地友人邮寄的著作更见增多,赠书者大多希望她能为自己的作品写点东西。</p> <p class="ql-block">自2014年开始,刘玉娟曾先后为汤士安、李松涛、戴启章、王德风、刘丰田等抚顺文学“大咖”撰写过品读文稿。为老作家汤士安先生的上、下两卷本,洋洒字百万字的章回体小说《后金演义》撰写评介时,她独辟蹊径,以“五言”用韵的扫描手法,上、下两部著作各一百行的方式,来抒发与《后金演义》的见解,可谓独具一格的“宏篇”之作,笔者认为堪当手笔不凡。</p><p class="ql-block">“万物集结交错,大地广袤苍茫。</p><p class="ql-block">芸芸众生繁衍,历史延伸漫长。</p><p class="ql-block">人类由来千古,依水近邻滋养。</p><p class="ql-block">大爱乃至深痛,洞见箴言善良。</p><p class="ql-block">智者探寻思索,诗化《无倦沧桑》。</p><p class="ql-block">链接民族根脉,华夏文化流芳。</p><p class="ql-block">自序阐明意旨,撰著洋洒千行……”</p><p class="ql-block">这是刘玉娟以《大爱凝集深痛 洞见箴言理想》为题,为地方名家李松涛先生荣获“鲁迅文学奖”“艾青诗歌奖”的巨著诗集《无倦沧桑》写的读感抒发之作。这是她最用心、最专注、下大气力较为满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还有我市著名老作家戴启章先生,冒着严寒送来自己的新著《小路之恋》,刘玉娟深受感动,奉上评介答谢,以及几位文友也诚意赠送自己的著作。她感到这是大家对自己友好。刘玉娟一向认为,每一位作者出版一本诗文集都很不容易,是能力、精力、心血的凝结,包含时间、耐力和财力的付出。</p><p class="ql-block">自己欣赏、品读他们的作品是有缘、有幸,不仅可弥补自身文化功底的浅薄,拓展认知,开阔眼界,更有利于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而着眼他人的长处,以鼓励赞美的心态而行笔成文,则如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刘玉娟加入省散文学会后,在《辽海散文》的多个栏目发表多篇作品。她的作品被收入《抚顺散文选》《抚顺红诗》《抚顺散文家》等书籍中。有作品入选《辽海散文大系抚顺卷》《中国诗歌》等书籍中。多篇作品被刊发,她已经行走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2019年,刘玉娟加入了省作家协会。2020年,刘玉娟在书友力荐下在城市文学知名品牌——“抚顺书香”平台开设了“柳笛品书”专栏,陆续刊载近百余篇作品。</p><p class="ql-block">谦逊低调让她把自己的写作定位在写“读后感”的层面,根本达不到“评论”的高度。因此她一再澄清自己的写作与评论无关。而“以文会友”的交流,就是向大家学习的途径。</p><p class="ql-block">现已年过古稀的刘玉娟,依然笔耕不辍。她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刻意注重学习,并与时俱进的搭乘网络的便捷。她在网络接受新知识,掌握手机无电脑的应用,在抖音、快手平台拓宽视野上看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了解文化历史、欣赏名山大川。</p><p class="ql-block">写作伴随生活,记述生命时光,刘玉娟去海南旅游,一路走、一路写,写了几万字,并制作成了“美篇”留存。她把自己置于休闲、安逸的状态下,晚年闲散生活,更有读书乐趣,她说:“我认为文学等同信仰,写作等同精神的拐杖。是在一个人遭遇生活打击的时候,书写能够宣泄,可为心灵的依靠。” </p><p class="ql-block">她还说:“我庆幸自己有文学相伴,成为我心灵中自我对话的天地。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物质生活重要,精神生活同样重要,文学爱好就是精神之所属。</p><p class="ql-block">此刻,在我面前,古稀老人刘玉娟,“目光灼灼望向远方,她的眼里必定有文学之山海”。</p> <p class="ql-block">刘玉娟 简介:笔名柳笛,1951年生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会会员、市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90年初始于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作品见于省、市级报刊;诗歌、散文、随笔作品刊发于《中国诗歌》《满族文学》《中华老年文学》《辽海散文》《宁夏红枸杞》《抚顺作家》《抚顺文艺》等文学刊物;作品被收入《抚顺散文选》《抚顺散文家》《辽海散文大系.抚顺卷》等书籍中。</p><p class="ql-block">有散文作品获得“攀登杯”“生态杯”“电信杯”及“读书节”等奖项。散文《丹东路漫笔》获“抚顺日报”创刊50周年作品二等奖、2011年《浑河岁月歌》入选电台“红诗抚顺访谈录”,获年度文艺类节目一等奖。著有散文集《心有千千结》《柳笛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