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与“文”共舞 快意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唐玉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别致的范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些印象深刻挥之不去的记忆。而我在学生时代的那次被老师把“检讨书”当作范文读给同学听的经历,不仅多年以后还被同学们当作趣味杂谈而津津乐道,更多的是在我写作文的小路上洒下了一束永不竭息的光芒。这缕光芒带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欢笑,带着我当年不知所措的“傻笑”,一直陪伴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和业余的写作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那是我在读小学四年的上学期,因为家里“成份”高,父亲老高中毕业后的大学梦被无情地扼杀了。他作为一名特定指派的中学语文老师,带着我们一家人在清原县某农村的南北二沟四处流浪,当时我比同班的同学都小两岁还要多。</p>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老师带着我们一个班级20多名同学徒步去当时一个叫放牛沟的地方帮生产队扒苞米。其实,我对这项劳动还是挺期盼的,因为可以吃到大米饭和白菜炖豆腐,运气好还可以吃到一两片瘦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天气似乎冷得出奇,苞米棵子堆在一起被冰雪覆盖着,每扒出一棒手都感觉像猫咬一样疼。男孩子淘气,把一穗穗金黄的玉米比赛一样投向远处,有的直接落进水里,有的掉进了旁边的草棵里。返程的时候,看见四处散落的苞米穗,我小心翼翼地捡了两个不太大的揣进了怀里。因为个子矮小,小棉袄藏不住,走着走着就掉了出来。于是,被男生揭发一状告到老师那里。随后就被勒令写检讨书,前两次都因为不深刻被驳回,第三次我用心写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尊敬的老师、同学们、还有两棒无辜的玉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错了,我不应该把那两穗金色的玉米拥入怀中,我不应该看到它们躺在草棵里,就同情心泛滥,自私心膨胀;就不应该有把它们拾起来占为己有等到春来播种的想法。我的衣服太小,不足以能裹它们入怀,我的胳膊太短,不足以能将它们保护。当几个“身材高大”的男生将我推倒并拽着我的衣服把这两穗可怜的玉米生生抢走,并拼命地抛进了远处河里的时候,我流眼泪的样子一定是最难看的。心里想着,是我害了“无辜”的玉米将在冰冷的河中了却一生。与其这样,就不如让他们在草棵里扔着,或许还能帮小动物过冬呢。所以,我错了,思想出了问题。我回家没敢说,脸上花里胡哨的道道,让爸爸发现了不对劲。我无法再装作若无其事,爸爸拎着我的衣领给我一顿揍,我又一次流下了难看的泪水,晚饭也没让吃。我知道错了,我认真检讨,以后不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检讨交上去,老师没有让我自己读,他亲自读。那几个男生因为欺负女生被老师揪着领子一顿训,并且让他们将我的检讨书抄写两遍,同时也要求我自己背下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实,老师是我父亲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对我网开一面,看到“检讨书”以后似乎开始同情弱小的我了。此后,不知道是父亲打了招呼,还是老师特别照顾,所有的扒苞米劳动我都没再参加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多年以后,老师成了我的校长。他告诉我,“检讨书”他保存了很多年,搬家的时候丢了,不然一定还给我。他说我有父亲的语文基因,作文写得真好。他推荐我当少先队总辅导员,让我上语文课,让我写校园大板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为“检讨书事件”,我记恨了他很多年。参加工作后才逐渐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深切感受到,是老师激活了我写作文的潜质,让我从写“小作文”逐渐走向了写“大作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与“语文”深处的灵魂相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自认与“语文”的渊源是很深厚的。打能阅读起,“四大名著”白话版那些厚厚的书就被我翻烂了。因为偷着看书,被父母申斥了无数次。走上讲台,因为流畅的语言表达,活泼热情的性格表现,能歌善舞的个性展示,让我的校长老师超级喜欢。他推荐我参加辽宁省少先大队总辅导员培训学习,参加县区的语文教师培训学习,推荐我参加县区的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学习……一次次学习指导培养了我;一次次课堂实践历练了我。于是,我的课堂精彩纷呈,特别是语文教学陪伴了我近40年的教学生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有人问我,从你的课堂走出了多少学生?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记不住,也没算过。如果有人问我,有多少学生还记得你的课堂?有多少学生还想着你,牵挂你?我的回答是更肯定的,不知道,也没关系。这一程,我与他们同行,足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每一个汉字的音节起步,从每一个汉字的笔画起步,语文课上,语言文字的魅力一次次感动着我。汉字的表情达意,语言的丰富多彩,课本辐射着语文的光芒,带着我在教学中寻觅汉语言文学最初的模样。我走进诗经,去“风雅颂”中瞭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走进“四大名著”,去“红楼献瑞”中感受人情冷暖喜怒哀乐世态炎凉……我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和历史的云烟……我走进了无数人别过的“康桥”,我走进了江南水乡和别人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我将这些文本之外的获得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的时候,我的语文课便没有了枯燥乏味地灌输,机械生硬地给予了。语文带着故事走进了学生们的心中,而我也带着我的热爱和学生的热切成就了课堂上最好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语、文”共舞,不负遇见,这是历史与现在,教师与学生,文本与作者,责任与态度等多维度的声音,所以,课堂上的语文故事层出不穷。语文的世界博大精深,而我则愿在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中华语文植根课堂植根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心中。多年的语文教学,提高了我的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学的积淀,为今后流畅地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也是佳绩频现,不去炫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与文”共舞,快意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写“小作文”到写“大作文”,这是个成长的过程,更是理解、积淀和精彩表达的过程。我的第一篇“见报”的小文是一篇通讯,那是30多年前由当年的清原团县委学少部部长推荐的。那时能在《抚顺日报》发表一些文字可是不容易的。随后陆续有一些少先队活动报道呈现出去。因为得到认可心情每每愉悦。而文学作品却是在20多年前开始陆续在《抚顺日报》《抚顺晚报》以及《长江日报》《中华诗词报》等发表出来。每写出来一篇小散文,心情就会激动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其中有一篇散文诗《笔中情》在《抚顺晚报》发表以后,主编在邮箱复信说:“小文立意很好,如果假以时日,将能更加深刻。”我想编辑老师的意思就是,虽然给你发表了,但是,有点浅显哦。后来,我还真的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一支笔”给人生带来的变化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蓝图都是一支或有形或无形的巨笔在为之勾勒的解读和理解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每每阅读一部精彩文学作品的时候,我对作家的景仰程度就会加深一步。但是,我从没想过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因为那些“千字”小文根本就不具备触及作家之树的一片枝叶。当一位《抚顺日报》的编辑老师推荐我加入抚顺市作家协会以后,我感觉自己如一粒渺小的尘埃一样诚惶诚恐,但还是忐忑向往。直到周明主席带领作协大家庭提出了“抱团取暖、以笔为犁”的理念,感觉自己应该以一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融入其中。作协的文友们人才济济才华横溢,这给我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我的写作热情也因此进入了最热烈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到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残垣断壁,我写出了散文《从废墟上走过》;看到电视剧《胡杨女人》,我写出了散文《生命的涅槃》;看到浩瀚无穷的大海,我写出了散文《海之恋》《这片海》;看到了那虬枝苍劲的胡杨林,我写出了散文《胡杨魂》。在家乡浑河岸边漫步,滚滚远去的浪花犹如跳跃在我心中的文字,畅望着家乡抚顺传奇而伟大的历史,于是,我写出了散文《浑河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这是乐趣,更是成长。我常说,有些文学作品是能涤荡心灵培养情操和修为的。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我看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到了后人眼里那寂静的雄关漫道中沸腾的人喊马嘶;看到了莫高窟上呻吟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看到了江南首富落魄的仕途生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与文友们一起走进抗日英雄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我写出了散文《青山深处》;我与文友们走进沧桑的西露天矿的地平线下400米深处,看到道道岩层纹理清晰如泣如诉,写出了散文《历史的笔记》;那秋光闪耀红云笼盖的枫林,让我的《红枫心情》《晚霞.枫林.红丝巾》美轮美奂浪漫呈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今,写作已经与我如影随形,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已经让我的文字有了应有的分量。那近200篇散文,不仅仅是我生活的足迹,也是我对生活的再现和热爱,更是我在抚顺市作家协会中与文友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个多重性格的人,有时候很细腻,细腻到 能从我学生的身体成长情况中发现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多种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少严重事情的发生;细腻到每一篇诗歌、散文、论文等作品,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允许有半点瑕疵。如果一篇已经发稿的文字出现了瑕疵我会懊恼很久。 有时候也很粗线条,也因而记不住有多少作品在 媒体、平台、杂志发表,记不住有多少篇文章获得奖项。但是,我深切地知道,文学作品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再现,是思想意识最闪光的升华 ,是心路旅程中最玄妙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语文的世界浩瀚无垠,作家笔墨的深处是思想,笔墨的浅处是生活,文字是连接思想和生活的纽带。我携带自己的兴致和爱好浮游在这片世界中,深深浅浅乐在其中。不成熟的思想和对事物浅显的理解和认知比比皆是,权当一种保持青春心灵的燃点,让它照亮和明媚每一个灿烂的日子。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与“文”共舞,快意人生的感觉是永远不会变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章结尾处,我以最真诚的心,向培养、引领我成长的抚顺市作家协会的领导、文友、老师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与你相伴,与“文”共舞,我们共同快意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唐玉洁,副高级教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理事,抚顺市作家协会女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散文奖获得者,多篇散文获得省市区奖项。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