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30日为“抽动障碍关爱日”您的孩子平时是否出现过挤眉弄眼、清嗓子摇头耸肩、吸鼻子拍手伸脖、说脏话等现象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很可能是抽动障碍(抽动症)</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抽动障碍?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并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家长就要小心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p><p class="ql-block">二、抽动障碍在年龄、性别上有何差异?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其中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多数患儿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在TD及其各种亚型中,男童较女童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4:1。</p><p class="ql-block">三、抽动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的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p><p class="ql-block">(1)运动抽动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p><p class="ql-block">(2)发声抽动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根据抽动的持续时间、参与的身体部分和肌肉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p><p class="ql-block">(3)简单性抽动包括单个肌肉或局部的肌肉群的短暂收缩,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或发声。</p><p class="ql-block">(4)复杂性抽动会激活更多的肌肉群,表现为目标导向的或类似有目的的运动或单词或短语的发音。</p><p class="ql-block">四、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抽动可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并且在病程中可出现新的抽动形式。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在病程中也有明显波动,抽动障碍状在病程中有增有减,一些因素也可加重或减轻抽动。加重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减轻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和睡眠。运动,特别是精细运动,如舞蹈或体育运动,通常也可减轻抽动。</p><p class="ql-block">五、抽动障碍是如何引起的?目前有关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p><p class="ql-block">(1)遗传因素研究证实遗传因素与抽动障碍综合征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p><p class="ql-block">(2)神经生化因素 抽动障碍发病可能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不同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网络中某个或某些环节出现障碍,致神经递质平衡发生紊乱,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3)社会心理因素抽动障碍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如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其它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p><p class="ql-block">(4)神经免疫因素20%~25%的抽动障碍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其中约10%与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p><p class="ql-block">(5)饮食因素临床发现,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剂成分的食品与抽动障碍病情恶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p class="ql-block">(6)血铅增高、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抽动障碍有关。</p><p class="ql-block">六、抽动障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抽动障碍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功能损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社会适应困难:有些患儿会出现短暂或长期社会适应困难,发声型抽动会影响课堂纪律,患儿会面对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容易导致社会退缩、社交孤立。情绪问题:异常动作的持续出现,有一部分患儿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低自尊等。躯体损伤:有些患儿抽动部位疼痛难受,使得患儿易怒;部分患儿试图用自伤行为控制抽动行为。其它损伤:可影响睡眠质量;有时也会因抽动影响上课,影响学业。</p><p class="ql-block">七、抽动障碍如何治疗?轻度抽动不必急于药物治疗,应采取综合干预,去除诱因,管理好患儿日常常规,避免家长及患儿过于焦虑。症状较为严重(或者情况快速恶化),当对生活、学习造成影响的时候,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可以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西药、中药。同时予以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和功能训练等非药物治疗。八、家长如何帮助抽动障碍儿童?</p><p class="ql-block">(1)正确认识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和病因,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眨眼”“清嗓”等临床症状时,往往误认为是孩子调皮,因此指责、谩骂甚至殴打孩子,导致患儿心情紧张恐惧、焦虑不安,从而使抽动障碍状加重。父母需要认识到,患儿的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而不是故意出怪相,父母首先应当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2)采用恰当的行为治疗。多数抽动障碍患儿的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控制,当患儿在注意力集中时或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基于此,对于年龄小不能配合行为治疗的抽动障碍患儿,父母可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同时利用各种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如讲故事、交谈学校的情况等,使其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抽动发作次数。对于大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例如有意识的习惯逆转训练来对抗抽动障碍症状。</p><p class="ql-block">(3)保证生活平稳规律,帮助患儿制定合理的日程安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情绪紧张。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或看恐怖、暴力或其它刺激性内容的影视剧,这些因素往往会加重抽动障碍。</p><p class="ql-block">(4)提供合理饮食,抽动障碍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忌食:</p><p class="ql-block">①辛辣刺激类食物:包括胡椒、辣椒、大蒜等。②油腻食物:油炸类、动物油等。</p><p class="ql-block">③含有咖啡因、兴奋剂及带色素的饮料:可乐、浓茶、咖啡、巧克力、功能饮料等。</p><p class="ql-block">④含有防腐剂的食品:方便面,膨化食品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