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作所在学校位于华州区少华村,其村名大概就是因为南依少华山而来吧。每天来到学校,都可以看见远山在岁月流逝中变换着不同的风景,雨后的青山,阴天的黑云,秋日的红叶,冬日的白雪,夜晚的星月相伴,正午的阳光朗照。总之,它的变换陪伴着我不变的教学工作节奏,在课余饭后,总会站在校园的大厅前或种植园里,向南望去,瞬间一种轻松惬意和美好就会扑面而来。山的巍峨连绵,让人心胸豁然开朗;树的茂盛繁密,让人精神振奋;叶的漫山红遍,让人思绪万千。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景随时变,情随景变,想想,在这样抬头即可见山的美好的环境下工作,虽然面对的是特殊的孩子,但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心在哪,哪里就会有快乐吧。</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晚上在校值班,等孩子们都睡了,洗漱完站在二楼不由朝南山望去,突然发现那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美,于是兴起,站在二楼露台,静静地看着月亮一点一点的升起,等视线受限时,竟然不由自主上到露台的梯子上,也算登高望远,夜晚的远山静默着,别有一番景致,月光下只能看到远山连绵起伏的大概轮廓,零星点缀在山头,或远或近,让山显得不那么孤单,星星点点的灯光,灰暗一片的田地,高出屋檐的大树,沉睡的村庄,在月光下构成一副美丽的黑白画。时不时村庄里传来狗吠声,马路或铁路上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和火车的轰鸣声,让夜晚显得更加的静谧,也让人感受到工作生活的实实在在。</p> <p class="ql-block"> 在每日上下班与少华山相见中,对于它也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情感,也有了上少华山的想法,有幸今年三月和十月约朋友一起登上了少华山,置身其中,真实的感受了它的春天和秋天。三月的山花没那么多,树还没有完全绿起来,但空气中到处弥漫的都是春的气息,春草,春芽,春风,透着生机,又稍含凉气,会让人精神勃发,不禁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十月的叶,红的少黄的多,还有很多依然青绿,但红黄绿的相间也让秋有了它特有的味道。行走在叶落的山路上,徜徉于那纯粹而湛蓝的苍穹之下,长廊之上,向远处望去,山连着山,或凸起形成各种形状,让人无限遐想,或绵延无尽头,只知道山的那头还是山,那种一望无际又近在眼前的美无以言表。每一颗树装点着山,每一片叶装点着树,青山与绿树,红叶与清风,蓝天与长廊,行人与飞鸟,野花与山石,悬崖之上的白皮松,翘首以盼的龙首阁,交相呼应,美在其中,美哉少华!</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少华山似乎成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调节着工作的节奏,也让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通过网络百度查了少华镇村的来历,希望从中对于少华山和少华村都有更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少华镇村,今莲花寺镇少华村村民委员会,有两个自然村,一个为大少华镇、一个称小少华镇,古时原为一个集镇,称为少华镇。据清《续华州志·古迹考》、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卷三记,唐宋时,长安(今西安)通往中原地区的东西大路经过这里,而其南面正对少华山,为祭山的理想地点,所以在此建有少华山神庙,从而逐渐形成较大的集镇,因此称为少华镇。宋熙宁五年(1072),少华山以东的阜头峰(今柳枝镇半截山)崩,山体砂石向北倒下,阻断了长安通往中原的大路。不得已,将路向北改道,即今柳枝镇至赤水镇的公路,少华山神庙也迁至东关。少华镇因此失去原有功能而沦为村堡,又因人口繁衍,村庄扩大为两个自然村,但少华镇之名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少华山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华州区城东南7公里处,坐落于秦岭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岭分水岭,东到蟠龙山,潜龙寺,西括少华峰,总面积6300公倾,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间,由潜龙寺、少华峰、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所组成。</p><p class="ql-block"> 少华山自然景观独特,峪内池潭遍布、奇石林立, 后山的石门、母子峡、石板河等可谓人间仙境,令人叫绝,是休闲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潜龙寺景区的仰天大佛形态逼真、维妙维肖,被列入一级景观。潜龙寺院内的千年古树“柏抱槐”被称为一绝。区内层峦叠嶂,群峰竞秀,山势峻险,沟谷幽深,河水奔流。有峻秀的山峰,神奇的巨石,跌宕的流水,多姿的瀑布,澄碧的湖潭,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90%,气候宜人,空气中富含负离子,生态环境近似原始,四季风光变幻无穷,充满魅力,人称“陕西的九寨沟”。</p> <p class="ql-block"> 身处少华村,南望少华山,这种美好的状态还会一直陪伴我每日的工作与生活。山与村照应,人与事共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30日晚</p><p class="ql-block"> 写于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