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江畔东风堰/千佛岩

大陈总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我和二妹夫妇四人从峨眉山驱车返渝,专程绕道夹江来到千佛岩。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受四川省党史工委委托,代我岳父撰写夹江党史回忆录,在夹江小住过月余,空隙时岳父当地战友曾带我拜谒过千佛岩,留下过深刻映象。</p><p class="ql-block"> 因“两山对峙,一水中流”而得名的夹江县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千佛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位于县城以西约三千米的大观山沿江石壁之上。</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年后再来夹江与千佛岩,记忆中那点印象,已是满眼旧貌新颜。不变的是:碧绿静谧的青衣江依旧缓缓流淌在大观山和依凤岗两山之间;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的千佛岩虽历尽沧桑却依旧万象庄严,绚丽多彩;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历经360余年的东风堰依旧在默默地护佑着夹江,造福乡祉民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佛岩暨东风堰是国家4A级景区,现在的景区大门距景点很远,宽阔的车行大道可直通两景点内门,大道左侧建有中式风雨长廊供步行游人遮风避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把车停在景区大门外,家人陪我坐着电动轮椅一起沿着风雨长廊步行进入。风雨长廊虽是混凝土仿古建筑,但也规制严整,精緻大气。</p> <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就是跨渠而建的东风堰展馆——毗卢阁。展馆区配套有标志性景观与停车场,供游人打卡留影和了解东风堰的历史文化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东风堰于2014年9月获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比都江堰获授还早4年。</p><p class="ql-block"> 东风堰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最初因临近毗卢寺,取名毗卢堰,清光绪26年(1900年)改名龙头堰,文革时期(1967年)改名东风堰,沿用至今。其取水口曾两次向上游迁移:原取水口在堰区龙吼滩,使用了260余年;民国时期(1930年)因江水下切,江滩变化,取水口迁移至上游3千米的石骨坡;1973年堰渠再次面临枯竭,政府决定劈山开渠,将取水口再次上移至5.57千米的迎江群星村五里渡。现总干渠长12千米;东、干渠分别长4.8千米、13千米,另有分干渠4条,总灌溉面积7万余亩。</p><p class="ql-block"> 东风堰采用传统的无坝引水技术,整合了元、明时期的八小、市街等小型渠堰,流经千佛岩和夹江县城,在实現自流灌溉的同时,兼具城市防洪排涝作用。</p> <p class="ql-block">  2008年,随着五里渡千佛岩电站的建成,渠首取水口进入水库范围,灌区供水得到根本保证。</p><p class="ql-block"> 东风堰流经千佛岩摩岩造像景区,两者形成了动静相宜的历史文化长廊,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交相辉映,彼此成就。此外,其东、西干渠贯穿夹江县城,完善了城市供排水体系,美化了城市环境。东风堰持续运用360余年至今,一直实行官府与民间共同管理,是东亚地区濒临消失的沿江灌溉农业的缩影,是西南地区沿江可持续性灌溉工程的卓越范例。</p> <p class="ql-block">  步出毗卢阁,穿过千佛岩牌坊广场,就来到千佛岩景区的起点——聚贤桥,再往里就是聚贤街了。聚贤街是一条仿古步行商业街,是进入千佛岩核心景区的必经之路,也是景区为往来游客打造的歇脚小憩、打尖购物之处。</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没有聚贤街,去千佛岩沿途只有零星散居农舍,如今为发展当地旅游,营造配套服务设施,无可厚非。聚贤街营建得还算精緻,店铺茶肆、房屋街景颇具川西小镇风情。</p> <p class="ql-block">  穿过聚贤街,见到临江而建的夹江水文站和这座“夹江千佛岩”(千佛胜景)牌坊,才算进入千佛岩核心景区。</p> <p class="ql-block">  当天,当地很多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顶下,参观东风堰和千佛岩。</p> <p class="ql-block">  夹江水文站始建于1917年,是水利部确定的国家重要水文站,是一座百年老站。</p> <p class="ql-block">  夹江千佛岩景区东起聚贤桥、西至金像寺、南抵大观山、北达依凤寺,景区依山傍水,海拨高度380米~820米,面积约4.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千佛岩摩岩造像石窟略早于乐山大佛,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现存162窟石刻造像约2740余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自此“青衣佳处”石壁题刻起,进入千佛岩石刻造像核心部份。</p> <p class="ql-block">  石刻造像排列错落有致,少则独占一窟,多则上百尊集于一室,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尽显古代工匠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临崖而凿的东风堰宛如游龙,陪伴着崖壁上千姿百态的佛像与题刻流经千佛岩景区,时而穿流于崖下,时而奔湧而出,与青衣江畔的临崖步道并行。</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弥勒座像、净土变龛、天王龛及多窟观音窟,都是盛唐石刻造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造像中最大的弥勒佛龛,佛高2.7米,造型优美,比例适度,姿态与乐山大佛相似。两胁侍菩萨服饰华美,衣纹流畅,肌肉丰硕,体积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千佛岩造像石窟镌造1300多年以来,历经沧桑:明代以前两次塌方损毁了部份佛像;长期的风雨侵蚀致使许多佛像风化严重,表面脱落;更不堪的是文革时期的开山打石致使100多窟约1000余尊佛像被损毁殆尽,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对千佛岩石窟造像的保护也从未停止过:宋明两代都曾多次修建佛像保护亭;清代县令在千佛岩上镌刻上“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保护禁令,这是最早的官方文物保护告示;民国时期,主持渠首取水口迁移工程的时任县长胡疆容,为不损坏佛像,不畏艰难,坚持凿石打洞,让堰水沿岩脚下穿山而过……。</p> <p class="ql-block">  行至望龙坪,临岩下望,江中有一巨石,当地人称“龙脑石”。明嘉定知州郭卫宸撰诗赞曰:江头一块石,独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谁将砥柱之。而渔纲竞急,以济舟难迟。</p> <p class="ql-block">  千佛岩景区还有金像寺、宋代紫府洞题刻、全国首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古栈道遗址、点将台遗址、关帝庙、金龙寺等众多景点,因道路崎岖,多有阶梯,所驾电动轮椅无法胜任,只能抱憾中止行程。</p> <p class="ql-block">  夹江千佛岩·东风堰景区虽然小众,但一个国保级文物+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确实值得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再见,夹江!再见,千佛岩!再见东风堰!</p> <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告慰岳父并他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愿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