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淮阳泥泥狗又称“灵(陵)狗”,来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其最初是给伏羲人祖守护陵墓的仆役,伏羲太昊陵坐落于淮阳,这里也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淮阳泥泥狗作为信仰和祭祀的载体,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源自原始居民对大自然及神灵的崇拜,陵狗原初的灵性和驱灾辟邪作用正是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淮阳泥泥狗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作品,这一类型泥泥狗特点是民间艺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创作主题源于生活,其表现方法仍具有淮阳泥泥狗的鲜明特征,造型生动,形体夸张、随意,人物凝重、沉稳,具有现代雕塑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个性化”的特征,塑造手法、形式构成均失去了传统民间艺术在特定观念下的崇神意识和地域群体共识的原则,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0世纪的90年代,淮阳泥泥狗开始出国门,先后输向法国、日本等国。</p><p class="ql-block">作为原始宗教和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淮阳泥泥狗体现了“求子祈福”的家庭观和“万物有灵、驱灾辟邪”的世界观。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信奉有了较大的改变,“求子祈福”“驱灾辟邪”的传统观念慢慢淡化,原始祭祀的形式和意义慢慢消失,淮阳泥泥狗象征生殖繁衍的图腾逐渐演变成观赏性的符号,对美好愿望的祈祷也变得更加宽泛和复杂,阳泥泥狗逐渐被开发出新的文化价值,成为一种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是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淮阳泥泥狗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人们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张华伟,1972年5月出生于河南淮阳,中共党员,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张华伟15岁起就随舅父制作泥泥狗,后来在云南边防某部服兵役,退伍后,又随舅父在文物复制厂学习文物复制,泥泥狗陶艺和仿古建筑构建的烧制工艺。</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他对泥泥狗一直充满着热爱,只要闲暇之余便钻研造型和工艺,与传统的泥泥狗相比,他的作品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在泥泥狗的制作过程中,张华伟在每一步都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倾注其中,把每一件精致的作品视如自己的孩子一般。</p><p class="ql-block"> 张华伟先生喜欢做大型的泥泥狗,他采用改良的泥土原料和制作工艺使他的泥泥狗不仅体型硕大,还减轻了重量,方便携带,又解决了大型作品开裂的技术难题,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淮阳泥泥狗取材远古,造型奇特,设色古朴,手法简约,要求每一造型都有音孔,可以吹响,其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八步:第一步是取土,要取高粘土,俗称“淤泥”;第二步是晾土,要把高粘土晾干、碾碎;第三步是和泥,要加水适度,在一个又大又圆的石台上,用木棍、钢筋棍反复掺和,直到和成;第四步是捏样,按照事先预备好的模型,用手一点一点地捏,一般像拳头那么大,直到捏成;第五步是插空,即用竹签插上两个孔,让孔在体内交叉,有一个孔可以吹,并且能够吹响;第六步是晾干,必须在通风处阴干,这是比较费时间的一步;第七步是涂黑;第八步是彩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