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先生”

文君

<p class="ql-block">“先生”这个词,日文和中文从字形上看长得一模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同。但意思却有微妙差异。现在的日文,仍然继承了古汉语如《五柳先生传》那样的用法,称先生,包含着对对方的尊重,一般只用于称呼老师、医生、律师等。当然对政治界大人物,称“先生”自不必说。至于国会辩论时,在野党毫不客气地直呼“安倍桑”“岸田桑”而不说“安倍先生”“岸田先生”,那是另外一回事(“桑”是对一般人的通称)。</p><p class="ql-block">一位好友曾经发文介绍过一位“日本老先生”,其行其言感人至深,所以一下就记住了。可既然说是“老先生”,听者的我一直以为是个耄耋长者。及至昨日终于得见,我的第一反应是向朋友“抗议”:人家没有那么老啊?你怎么一口一个“老先生”的叫呢?朋友宽厚地笑笑,“那不是表示尊重吗?”可我,这里只想去一“老”字,称他“日本先生”。</p> <p class="ql-block">起因是前几天无意中在那个朋友的群里看到他发的一则消息,让我毫不犹豫地决定,一定要去看看那位“日本先生”!</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近藤釰一先生。</p><p class="ql-block">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日本人</p> <p class="ql-block">群主董老师(这也是个有大故事的主儿,以后有时间再写)向大家介绍近藤先生。</p><p class="ql-block">何须再说,何须复言,早已句句入心……</p><p class="ql-block">曾经是个小学教师的近藤先生,一次偶然的旅行结缘云南,也知道了云南美丽大山的深处隐藏着的千古贫困,和无数无法上学的孩子们。他加入了“日本云南联谊协会”(是个经日本政府严格审查才得以展开活动的NPO法人组织,董老师是其中骨干),前后十多次自掏腰包赴云南做扶贫活动。上述“云协”在云南山区援建了25所小学,其中四所是近藤先生一人慷慨解囊而建(我不知道一所小学得多少钱,四所,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除了这,“云协”还在日本招募志愿者,资助贫困山区无力上高中的女学生。近藤和家人前后共资助了五、六十个女孩子,帮助她们实现人生之梦。资助一个学生需要10万日元(早几年的汇率相当于6、7千人民币),五六十个学生,得多少?</p><p class="ql-block">有一次董老师有机会和近藤先生一起吃饭,走出饭店看近藤怎么样都穿不上外套,就上去帮他。谁知这一帮,竟使他热泪盈眶。原来近藤的外套十分破旧,里面有个大窟窿,他的手誤伸到破洞里了所以穿不上(记得当时听董老师说了这事,我的眼眶也热了好一阵。后来终于在如此“日本先生”感召下也加入了“云协”)!</p> <p class="ql-block">别以为我想说的是一个日本“活雷锋”😂</p><p class="ql-block">近藤先生不仅有海一般的宽阔胸襟海一般深沉的爱,而且多才多艺,充满着生活情趣。今天我们来参观的,就是他的陶艺和墨绘个展。</p><p class="ql-block">墙上,是他自己画的画作;</p><p class="ql-block">桌案上,陈列着他自己手工制作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陶瓷作品。也是我们今天主要的“攻击”目标。</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近藤先生酷爱萨克斯管🎷所以他的画作好几幅都是这一主题(好酷哦有没有)!</p> <p class="ql-block">和大家聊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一个朋友捷足先登,“抢”得好东西:上图,黑泥嵌入白线“东巴文字”(云南纳西族象形文字)的烧陶酒盅(日语“猪口”)!这朋友是有心人,回到家中居然找到一册《纳西—象形文字实用注解》,翻了翻查出酒盅上的文字應是“前路攔阻”意。她譯為: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太高啦!山中高人👍👍👍</p><p class="ql-block">因为结识了云南,近藤也喜欢上云南的东巴文字。今天他特地为我们带来一堆东巴文字的作品。嵌白线那个,应是其中佼佼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有作品都是唯一,我吼巴巴地想要,哪里还有?😄)!</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一点的是各种陶瓷盘</p> <p class="ql-block">陶碗,和他心仪的偶像画吧?</p><p class="ql-block">有善心行善事,咬咬牙勒勒裤带凡人尚且可效,可这一件件一笔笔细细磨精心制,艺术教养怕不是一蹴而就的吧……</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李老师(诗人作家服装设计师)的诗作入选“日(本)意(大利)双语诗集”,12月赴意大利出席作品发布会和纪念活动。正为带什么礼物发愁呢,发现了东巴文字的“猪口”如获至宝,一下子买了这么多!既“云南”又“日本”,意方一位精通中文的女作家曾久居云南写出中文小说《瑶望》。拿到这样的礼物不知道会多高兴呢!</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近藤还特意给董老师来信感谢大家,并且不无幽默和含情地说到,今天的来客中有人要把我做的东西带到意大利去,简直像自己的女儿要嫁到意大利一样高兴😊</p> <p class="ql-block">董老师告诉我们,他问过近藤现在的生活。退休后没有工资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年金”,可他依然活得十分充实。除了烧陶制陶耕耘不辍外,还和夫人一起种地种菜。收获的有机蔬菜送到供人们自产自销的“道驿”去卖。“看到人们买到我种的蔬菜满面笑容,就觉得好幸福!”</p><p class="ql-block">“收入呢?”</p><p class="ql-block">“陶瓷作品没个准,最好不过能收入三万左右;蔬菜嚒,每年能有50万吧……”</p><p class="ql-block">可他支援一个云南女孩就是十万啊!</p> <p class="ql-block">这只漂亮的碗,自然不知被哪位“先下手为强”啦</p> <p class="ql-block">我挑的两个“猪口”</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参加活动的,都是听董老师介绍过满怀着敬意和期待而来。得见这“日本先生”,深感先生为人之真,为人之純,为人之丰厚深沉,和低调谦和。</p><p class="ql-block">有大爱,有奉献,有创造,有追求。面对这日本先生,我既不想说“压出皮袍下的我的小”,也不想模仿“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之老调。不过,人生真的是有高下之别啊……</p><p class="ql-block">还是模仿一下: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云南儿童读书的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p><p class="ql-block">(此篇照片多为同行友人所摄,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