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10.19,6班全体任课老师在楼心理咨询室进行第三次跨学科教研,主题是李晓燕老师介绍班里孩子们的心理普测情况反馈,及老师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共同呵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p> <p class="ql-block">李晓燕老师说,从整体上说,我们班孩子们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个别几个学生需要老师们注意一下。</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先逐一介绍了这几个学生的问题,并分别提出对策。</p> <p class="ql-block">一、洞察学生,为学生心灵把脉对学生,教师不应该是“雾里看花”而应该是“明察秋毫”,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情况应该全盘了解,以便教育时能对症下药。通常的方法有观察法,即对学生日常行为包括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苗头,应及时采取对策。其次是谈话法。谈话法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得到教师一般观察所未能发觉的信息,更好地对症下药。三是调查法。对一些学生认识模糊,教师不能妄下结论,草率行事,要通过深入调查(含问卷调查)的方法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再作出正确判断。总之,只有全面洞察学生,才能为学生心灵把脉,为学生正确导向。</p> <p class="ql-block">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解除学生烦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对老师不敢或不便当面说的,在信中可以写。教师收信后要分类整理登记。对一般问题,可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对特殊问题可找特定学生特别解决。还有一种方法,是“诗教法”。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诗教在心理课上有独特的功效。笔者曾结合八年级心理课程教材分别为学生写上解决心理问题的几首小诗,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学生喜闻乐见,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做受欢迎的人”一课时,写下了“人要受欢迎,真心对待人,友情宜珍惜,融入开心群”。言简意明的小诗点缀着学生的成功之路。</p> <p class="ql-block">学生的成长,外因是条件,内在是关键。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将教师的外部激励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的每个环节体验中。提高优化心理品质的效率。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上进心。如调查当地历史和现代名人;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演讲名人故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名人之所以成功,除了其他条件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关键。如张海迪的故事,洪战辉的故事,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自信、自尊和自强。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知识情境问答活动。</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进行心得交流。</p>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教研,老师们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対性地进行教学管理,更好地呵护孩子们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