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万金湖十字街的文化内核:积善

翁洲逸夫

<p class="ql-block">  白泉万金湖十字街,这是一条能够唤起白泉人心头旧梦的老街。宋宝庆年间(1225—1227),这里就有了白泉酒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白泉人口集聚,万金湖庙重修,十字街又成为白泉商旅往来之中心。咸丰六年(1856),源春和油坊、同寿堂中药铺相继设立,清光绪间十字街始成规模集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马岙秀才王亨彦在《定海乡土教材》中这样写到:“白泉庄,土主管流长,夙称沃壤,南为十字路街,市廛错杂,贸易颇盛”。</p> <p class="ql-block">  横直交接的十字街,其横街仅200余米,直街50余米,宽仅2至3米,然这里曾经商铺林立,一派繁华,清光绪至民国年间,一直是定海东向片乡村的商贸集散中心。1948年,十字街竟然有40多家店铺。千百年来,万金湖十字街生生息息,起起伏伏,然而这里始终有一种文化自觉,那就是善文化的坚守与流淌,传承和发扬。“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之一,深嵌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是人们生存发展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苟子·劝学》) “善”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万金湖十字街,曾经繁华盛极一时,与十字街的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就有善文化。生意人要让财源广进,诚信经营是一方面,行善事也是十分重要的。短短的十字街就有善文化的历史遗存,十字街有积善桥、积善堂、积善庵,积善桥虽然没有留下遗迹,然积善堂、积善庵依然是十字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p> <p class="ql-block">  据街上老人介绍,十字街先有积善桥,再有积善堂,最后是积善庵。积善桥,是一条石板桥,位置在直街与横街相交处的那个三角地,桥面宽约60公分,下面是一条水沟,水是从虞家大溪坑而来,一直往横街下去。解放初期,桥还在。积善堂是生活在老街里何家人的祖堂。积善庵是由何姓、虞姓、卢姓三姓发头而建造的,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一直以来香火旺盛,是十字街居民,还有在老街经商的大小老板逢年过节进香祈愿必到的庵堂。民国9年(1920)3月,积善庵曾为三安乡区立第三小学校,俗称万金湖小学,成为培育人才、弘扬善学之场所。积善桥、积善堂、积善庵,这“积善“二字让人对十字街有了一种特别的再认识。千年万金湖十字街,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不绝,其内涵、其核心就是善文化,真善美这个主题一直在十字街流淌弘扬。</p><p class="ql-block">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历史上,十字街曾有一件善事为1916年12月11日《申报》所记载,其善行在浙东广为传颂。十字街横街有一条名叫德行弄的弄堂,这是横街通往万金湖庙老井的一条小弄堂,原来叫做竹笆弄,弄路面原仅一米多点宽,弄长五六十米。历史上十字街被人们啧啧称赞的善事就发生在这一小弄堂上。</p><p class="ql-block"> 1916年12月11日的《申报》,有一篇《拆屋筑路之义举》的新闻,这样写到:“定海县北乡白泉庄十字路中街向有笆同一道,为该乡众至万金湖庙水井汲水要道,前被王少甫将该同两端支墙堵塞,于水道火政咸感不便。现经该乡董王行让王行镐王仁体王彭年等原将贴同已屋三间拆卸,另筑公同一道,双方议妥,定名德行同,以便公众通行,建筑费由中街商民负担,已于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兴工并禀请县知事备案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拆屋筑路之义举》所写到的十字街笆同,即竹笆弄,东边是白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王氏协成酒坊,西边是王少甫的几座宅子。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江浙地区鏖战,造成地荒人稀。同治年间,清廷招民垦荒,王少甫就去了嘉兴,圈地种植,由此积累了不少家财,就在白泉十字路街上造房经商,叫做万全里。后来王少甫与横街居民就竹笆弄所属打了一场官司,王少甫赢了官司,就在竹笆弄两头支起了墙,这样横街居民到万金湖庙井取水,就要绕远路走。为方便居民生活,协成酒坊的主要当手王氏第九代王行让、王行镐和第十代王仁体、王彭年等就做了一件好事,“拆屋解榔头”。拆屋让路,方便民众,王氏先辈这一善行义举,得到了广泛赞誉,此弄就以德行二字命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弄堂被叫做答应弄,是谐音之故。</p> <p class="ql-block">  白泉万金湖十字街,千百年的岁月流淌,沉淀了多少故事,述说着厚重的历史,传递着善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放下身子,让脚步缓一缓,那尘封于屋檐间的老旧故事,和善气息,就会随着阵阵清风飘落,得以显现开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