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乡村 多彩婺源

几够

<p class="ql-block">  寒露已过,霜降在即,婺源的秋天,五彩缤纷,像是被上天打翻了的调色盒,色彩眩目得让人心醉。</p><p class="ql-block">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古村处处层林尽染,依山傍水,白墙黛瓦,这个时节,我们闯入了婺源的“童画”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婺”字由“矛、文、女”组成,意为“文武双全的女子”,“婺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勇敢勤劳、知书达礼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据《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置婺源县,该日婺女星座在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显现,司礼大臣向玄宗进谏,钦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就是婺女的梦里老家。</p><p class="ql-block"> 从前,婺源农村多建婺女庙,庙内供奉着婺女娘娘的塑像,以护佑乡民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的上饶市,与皖、浙两省交界,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人疑问,婺源的文化风俗、建筑风格、饮食风味……怎保留着古徽州的所有气韵?</p><p class="ql-block"> 其实婺源原本就属古徽州,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因为婺源县三面都与江西相邻,只有东北面连着安徽、浙江,而且婺源的河流都是汇入江西的鄱阳湖,而与安徽有大山阻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交通建设,曾经两次划归江西。</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 1934年蒋介石因围剿中央苏区之需要,把婺源由安徽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又有胡适等人奔走努力,国民党迫于民意,1947年把婺源划回徽州地区。</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的缘由颇为复杂,据《徽州地区简志》记载,1949年5月1日,徽州地区由“二野”解放。当时,实行“谁解放谁管理”原则,婺源由“二野”接管,1949年8月“二野”开赴大西南,婺源划由解放江西的“四野”派员接管,为了便于管理,又把婺源划归江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婺源,第一站进入理坑村。理坑原名理源,北宋末年建村,村人好读成风,崇尚朱子理学,被赞誉为“理学渊源”,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理坑人勤学苦读,科甲连绵,人才辈出,曾有吏部尚书余懋衡,工部尚书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有进士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p><p class="ql-block"> 理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200多栋,有“官厅”、“天官上卿”、“尚书第”、“司马第”,“治裕堂”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古村布局紧凑,顺势而建,密密麻麻的一片,土地利用率相当高,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拐弯抹角,建筑风格统一的白墙黑瓦,飞檐翘角,为防盗,窗户设置小而高,屋内“三雕”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一条弯弯的小溪绕村而过,给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给古村注入了灵气,简洁明了的文笔塔耸立在村囗的小溪边,清澈见底的溪水里,一群无忧无虑的鸭子在悠闲戏水……理坑自有的那份野趣与雅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往,去寻找那梦里老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理坑,保存了完好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这里也成为众多美术学院学生的写生基地,在进理坑的路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写生之乡”的宣传碑牌。</p><p class="ql-block"> 进入理坑古宅,穿行在幽长的巷道,两边是高高的马头墙,巷子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在写生。青春少年,时而抬头凝视,时而埋头涂鸦,专心地描绘着他们心中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理坑位于县城北部,离县城较远,偏僻安静,游客不多,是学生专心写生的好去处,理坑现有写生创作基地多家,其中经营最早、规模最大的是“余地主美术写生基地”,现有百余所美术学院在此挂牌设立写生基地。</p><p class="ql-block"> 基地设有大画室,可以用于评画、开会、室内创作等。基地有写生专用品超市,写生点离居住点非常近,十几分钟即可至,远距离写生时配有专车接送。学生安排集体宿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奔向婺源篁岭村,山崖古村篁岭位于江湾镇,距县城39公里,全村100多户人家,如今整体搬迁至山下的篁岭新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篁岭村座落在半山腰的山坡上,地无三尺平,篁岭村民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旁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搭起晒架,村民将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场景叫作“晒秋”,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每家每户的晒台上,圆形的簸箕里摆满着红艳的辣椒,金黄的南瓜,还有那刚采来的皇菊,屋檐下挂着的玉米排列得整整齐齐……晒架与屋顶的高低错落,加上篁岭全村房屋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远远望去就是一幅斑斓炫目的油彩画。</p> <p class="ql-block"> 天街地处篁岭古村的核心位置,是贯穿整个景区的中心街道。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设计。天街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有茶叶、篁菊、餐饮、小吃、服装、玩具、根雕等,还有婺源特产店,2017年荣获“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p><p class="ql-block"> 游逛古村还不到一半,不知不觉已过中午,在“天街食府”用午餐,菜品口味都不错。</p> <p class="ql-block"> 花溪水街是篁岭新开的一条沿着山坡南北走向的商业娱乐街,与天街构成一个“丅”字,水街高低错落布置有酒吧、咖啡、甜品、茶舍、香道馆等。水街布满水雾装置,清凉避暑,花草正茂,坡面上沿街布置了石磨、水碓、悬浮怪屋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B索道上篁岭,游完古村,过玻璃桥,乘A索道下篁岭。</p> <p class="ql-block">  经朋友推荐,第三站我们来到婺源思溪村。</p><p class="ql-block"> 思溪村,由俞氏先祖,在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始建,因地处小溪边,故以“鱼(俞)水相依”而名“思溪”,距县城19公里。</p><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刚到思溪村口,朋友和民宿范掌柜已在停车场等候我们,民宿范掌柜热情地帮我们提箱拿包,沿着小道七拐八弯,通过一片稻田,走过板櫈桥,进入一条小巷来到“七叶衍祥”民宿。</p> <p class="ql-block">  “七叶衍祥”是一幢清朝中期的茶商老宅,因其祖上家庭和睦,健康长寿,七代同堂且未分家。道光皇帝特赐“七叶衍祥”圣旨以示嘉奖,属国家级奖牌,此牌匾现悬挂于古宅前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块牌匾在一世纪“文革”期间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为了保护牌匾,俞健的母亲江凤娇趁天黑将牌匾从砖雕门楣上取下,藏在楼上的杂物中,才得以保留下来。俞健在清理杂间时,发现了这块尘封的牌匾,让其重见天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范掌柜,学书画、喜垂钓,学者风范。十几年前,租下了这座老宅,花费数百万元将其精心修缮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古朴与高雅、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宅院。</p> <p class="ql-block"> 村口有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村中清代商家住宅还有“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都是有故事的宅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静谧的古村,偶尔传来鸡鸣犬吠之声。在阴凉的小巷里,铺路的石板缝间倔强地长出绿茸茸的青苔,沿着已脱落石灰的老墙往上延伸,墙壁之间一米多的狭小空间加强了小巷的幽深,增添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老宅前、大树下,不时会遇到正在写生的学生,他们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思溪成了一幅厚重古朴的黑白画。</p><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古村风貌,也激发了导演们的创作欲望,1987年,福建电视台选在这里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聊斋》。</p> <p class="ql-block">  婺源已开发的大小景点有十多个,尚未开发整理的原始村落还有许多。没有跟团,自由自驾,走走停停,沉醉其中……一周时间一晃而过,忽记归期,草草收场,好几个点只在景区门口打卡拍照,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