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上午九时座谈会在龙渊“翰林文化风情园”“贤酒翰林山居”酒店会议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由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市图书館、新蒲新区政协联络小组主办;新蒲新区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中华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协办;新蒲新区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秘书处承办;贵州贤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国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别赞助。</p> <p class="ql-block">著作展示</p> <p class="ql-block">向遵义有关部门赠送先生著作</p> <p class="ql-block">著作展示</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图书馆向王任索赠送《王燕玉资料简编》</p> <p class="ql-block">王任索向遵义市图书馆捐赠《贵州史地人文考辨》《紫巢遗墨》。</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之子王任索发言</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館原館长顾久发言。发言中,从历史、文学、诗词、书法、宗教、文字学及与沙滩文化的关系、传承等方面,对王燕玉先生的成就进行述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介和推崇。其中共同的一点,是肯定了王燕玉先生对沙滩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他是现当代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顾久先生在发言中,除对王燕玉先生在史学文学诗词书法几方面的造诣作了充分的评价和肯定以外,还特别注意到他在宗教和文字学、声韵学上的贡献。作为文字、训诂学的专家学者,顾久先生认为王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术成果达到一定高度。</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长,《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主任王尧礼发言。</p> <p class="ql-block">贵州学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殷平发言。殷平在发言中表态 ,他们要加强与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的合作,把沙滩文化和黔北文化提升到一个省级或更高的层面,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新区和促进会领导对殷平秘书长的表态给以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图书館古籍文献部主任朱纯洁女士发言</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图书馆馆长王丽梅女士。会上代表图书馆接收王任索向图书馆捐赠《紫巢遗墨》《贵州史地人文考辨》;向王任索回赠《王燕玉资料简编》。</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学生,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田兴咏参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学生金泽坤老师参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学生夏仁波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黎铎、黄天爵在发言中,对研究沙滩文化,助兴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旅游 ,作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旅游工作要结合纪念和研究王燕玉先生这些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展,沙滩文化也要注入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p> <p class="ql-block">中华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站长王现璋发言</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四女儿又是弟子会上发言。燕玉先生女儿王翎在发言中说 ,她也是父亲的学生,并怀着对父亲的热爱想念及敬重,讲述了女儿和学生这两种不同情感,互相交集、一起存在。她的话,获得到全体与会者的理解和称赞。她说到:“我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学生,大学期间父亲授历史文选课,课之上得精彩让学生入神,如注春雨如沐春风,历届学生有口皆碑。父亲上课的形象定格在我脑海里:手拿一支粉笔,无须书本讲稿,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行云流水生动幽默,把听者目光完全吸引过去。”王翎还深切地回忆了从小时候到中年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她说到:“我从少儿到青年再到中年,父亲一直在指引关怀着我,应说我的成长受到了父亲深深的影响,他的治学严谨和极致认真让我终身不忘,我也从教三十年,第一份讲稿是父亲亲自给我看的,一个多的字都删掉多的重复的词都改掉,那份讲稿至今还在;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永远铭记在心中。在学问上我是愧对父亲的没什么成就、永远只能高山仰止,望其项背,但在教书生涯里,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学生关爱有加,得到多数学生的爱戴。这些则是得了父亲的真传,所以教书这方面还算对得起父亲。我们家三代教书,最懂得的是做人做事都要正直善良,认认真真,刻苦努力,同时人有精神寄托,人生才有意义。这些教导已成家风,我们及后代须牢记,定秉承这种家风,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在提到我们家与沙滩黎家的关系时,她说:“父亲也算是沙滩文化的传承人之一,沙滩黎丹雘先生是他最尊敬的师长之一,他写有9首四言诗赞美纪念他的9位恩师,第一首就是纪念黎丹雘先生的:悠悠净土,荡荡葛天,素帛无采,太璞未镌。这四句诗描述出了黎先生那种质朴诚挚心襟坦然的清纯的大师形象”;父亲“15岁就学于沙滩黎丹雘先生门下,黎先生对他严格的教育培训打下了更加牢固的学问基础,一日三课:日写《说文》篆字,听讲《左传》作文,诵背唐以下大家的诗词歌赋然后先生点诗词依韵做诗写赋,十日一次交作业,要求做到出口成章!”“正因黎先生等大师对父亲的提携教导和影响,才使父亲成为学养深厚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姪子王信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贵阳嘉宾王尧礼先生</p> <p class="ql-block">王燕王先生女婿</p> <p class="ql-block">闾里同好何登杰、刘作会。</p> <p class="ql-block">同好代鹂女士、李连昌先生。</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体强。</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黎焕颐先生夫人范秀凤女士。</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历史文化名研究会副会长林茂前</p> <p class="ql-block">贤酒翰林山居经理王X X</p> <p class="ql-block">会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会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之侄男侄女</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全体人员留影</p> <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王燕玉 </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生活,最难忘的,是上历史课。三十来岁的王燕玉老师,徐徐步进教室,脸色似乎有些不好看,仿佛昨夜又熬夜了,灰暗着脸,没有表情。好像看见他没带讲义,仅有一册历史课本,摊开来,背靠黑板,一打开话闸子,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语言轻柔,如行云流水,不快不慢,将历史课的内容,其中隐藏着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一一道来。同学们简直听痴迷了,感到燕玉老师讲的太精采了,一一俯首不停地记录,唯恐漏掉其中的一词一句,简直没有工夫抬头望望老师,课堂出奇的安静,可以说达到一种化境。王燕玉先生讲课内容的丰富、生动,口才之好,同学们无不称赞,当时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听燕玉先生的课,真是如沐春雨,如坐春风,岂不快哉!期末,检查各科的笔记本,历史课当然夺冠,每人都记了好几本。听燕玉先生的历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啊!我离开遵义四中赴贵阳上大学不久,燕玉先生亦调到贵阳,大约是1963年,任贵州函授学院语文组负贵人,后又至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语文教员,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职称由副教授而教授。大学的天地比起中学来,更广阔了,燕玉先生写下不少论著,成为贵州著名的历史学家。积三十余年的辛苦耕耘,燕玉先生写下《贵州明清文学家》、《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学综说》等,这些著作,在贵州都具有开创性。并参与《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入《中国文学家传》、《中国古代文学家传记选注》、《夜郎考》等书籍的</p><p class="ql-block">编写。未出版的论著还有《中国历史要籍介论入《中国书法家传论》等七部著作。另外还发表《汉书·地理志·牂狗郡》等若干篇文章。燕玉先生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据我粗略估计,不下四五百万字。2017年5月,贵州文史研究馆编辑</p><p class="ql-block">出版燕玉先生的主要论著,以《紫巢文存》三巨册出版,字数为一百五十七万字,封面上有一段文字写道“一处已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p><p class="ql-block">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这段话,应该说是对燕玉先生人品、人格的一个最佳概括。</p><p class="ql-block">燕玉先生原籍遵义县禹门乡龙渊村。禹门这个地方就是出才子之地。1923年,先生出生于今红花岗老城协台坝别宅。15岁遵父命赴新舟禹门的沙滩师从名儒黎梓,习经籍诗文。黎梓(丹艧)即黎庶昌侄孙,当代著名诗人黎焕颐之父,是</p><p class="ql-block">沙滩黎氏国学的最后一代传人。燕玉先生在黎梓门下勤奋学习,焚膏继晷,日写引《说文》,听讲《左传》,诵读唐宋以降各大家的诗词文章,饱读诗书、受沙滩文化四</p><p class="ql-block">年的浸润,打下坚实的国学根抵。后,保送贵阳大厦大学附中,不久转遵义县高中高二年级。在遵义两年多时间内,又得到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时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长朱穆伯先生的指点与垂爱,视为得意门生,师生每每自朝至暮,相依相随,辩答不倦。燕玉先生由此获益匪浅,学业更上层楼。1949年,燕玉先生毕业于贵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期间,他饱览中外名著,在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之后,欣然命笔,写下171首七言绝句,用诗的方式对171位世界作家作了评述,每人一首,真不简单!他在诗前的小序里写道:“外文杂咏绝句一百七十一首,昔元遗山有论诗绝句,盖尝读而喜之,及浏览外邦文艺诸家,写著,既毕一家,有触会,辄亦赋一绝句以识,…时历数月,积百数十余首。…依国别,粗分为列。…”二十七个国家里的著名作家、诗人,在他笔下,一一论述,其中英国及北爱尔兰写得最多,写了三十六首,包括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迭更司、哈代、王尔德等著名作家、诗人。燕玉笔下的雪莱:“微风落叶荡天钧,浪</p><p class="ql-block">漫双珠友拜伦;哀悼济慈成绝调,更谁绝调换斯人。”写拜伦:“金发灵眸玉雪肤,亢音高抱与诗符,身捐古国传遗爱,为惜英年炮礼殊”。</p><p class="ql-block">燕玉先生1940年17岁时写下的礼赞他的故乡遵义风景的一些七律,也非常漂亮,不逊于早他先岁的故郡诗人的诗篇,如写红花岗白虎头廻龙寺:</p><p class="ql-block">雄冈遍逦叠三平,白虎头临湘水清。</p><p class="ql-block">削壁横罅嘘雾气,细泉落臼媚沙晴。</p><p class="ql-block">朝波泳岸鳞鳞屋,夜浪浮船点点灯。</p><p class="ql-block">月下若来寻梵友,廻龙寺不异蓬瀛。</p><p class="ql-block">写湘山寺:</p><p class="ql-block">峰岣怪石露苍遒,古木千樟夹经幽。</p><p class="ql-block">日影摇金蓝雾散,禽音叩玉绿尘浮。</p><p class="ql-block">门前坐立风祛暑,殿后凭临水绕洲。</p><p class="ql-block">更有名僧遗墨在,六如书画郡无俦。</p><p class="ql-block">读着这样的诗篇,不期然地令我想起晚清藏天禅师明宣和邑候陈修六咏遵义八景的那些诗篇来,让你低徊婉转,耐人寻味。17岁能写出如此的诗篇,不得不让人叹服!</p><p class="ql-block">陈福桐先生在为燕玉先生的诗文集《紫巢诗词文选》一书所写的序言里说:燕玉“大抵五六岁诵诗,七八龄弄笔,已属好诗之始。”由此可以看出燕玉先生的早熟。</p><p class="ql-block">纵观王燕玉先生一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学富五车,一生读书,一生耕耘。最终成为贵州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有些学说,在贵州产生深远的影响。可是,我们遵义的这样一位历史学家,在出版的《遵义百科全书》以及新近出版的《遵</p><p class="ql-block">义市志》两部巨著里面,在介绍许许多多人物之余,居然没有他的名字,没有他的影子,应该说是咱们遵义人不应该遗忘的一个人物!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1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泽坤 在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发</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都是专家学者,本没有我一个退休的普普通通中学教师说话的资格,而且赴会前我也没有作发言的准备。主持人安排如此,大概是因为我是王燕玉先生的学生,那就勉为其难、遵命而为吧。</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题名“遵义四中语文组的前辈们”的文章,深情缅怀了母校的10位语文教师。民国年间的有赵迺康、朱穆伯、周本淳三位先生(我当然没有缘分瞻仰他们的风采),解放后的有王燕玉、田井卉、李季超、梁鼎、吴万钟、苟克家、吴太华7位先生。前五位是我的恩师,后两位是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又回到四中执教、我居然有幸忝为其同事的老前辈。七位先生都是熠熠高标的遵义语文界名师,但是,我却要大声地说,无论就学识的渊博而言,还是就影响的深远而言,王燕玉先生都是四中语文教研组的大腕,是遵义文史界的领军人物,而他讲课的风度神采更是其他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p><p class="ql-block">先生有个雅号叫“燕玉老师”——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不管是四中领导还是其他教师,也不管是职员工友还是广大学生,都乐意亲热地这样称呼他(当然,懵懵懂懂的初中部学生仍然叫他王老师)。我在四中任教30年,敬佩的名师亦不算少,但是从未听过师生员工用这种表达方式的,这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p><p class="ql-block">凡是燕玉老师的学生,都对他授课的风格赞叹不已。一是通今博古,学贯中西,且记忆力惊人,引经据典,从不翻书,纵横捭阖,从不看讲义。二是口才一流,抑扬顿挫,滔滔不绝,而且幽默风趣,发人深省,师生进入了不同的化境。三是板书精致,字体行云流水,内容提纲挈领,别具一格。当然,燕玉老师的爱生如子、亲切随和更是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外,也常有大惑不解处:此种大人物本应该在大学呼风唤雨,来四中教小青年可谓明珠暗投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仍然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上课前一分钟的画面:学生兴致勃勃地端坐教室,小心地摊开了教科书与笔记本,恭候燕玉老师登台;燕玉老师翩然而致,手捻两支粉笔,于黑板上潇洒写出标题,随即口若悬河,一泻千里,声音飘向教室各个角落。学生们忙不迭地写下笔记,似乎连抬头端详一下老师的时间都挤不出来。</p><p class="ql-block">我读书十余年,最幸运的是当过他的学生,多有耳提面命的机会。最遗憾的是,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志愿填报过贵阳师范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又毅然决然地再次报名贵阳师范学院,却因难以言说的缘故,始终未能走进贵阳师范学院的神圣殿堂,成为燕玉老师的弟子。</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曾与燕玉老师共事,交情甚笃,我对老师自然执以子侄之礼,恭敬有加。不知何故,体质单薄、脸上少有血色的燕玉老师一节课上了一大半时间,经常要去趟厕所,他便叮嘱我一句:“你上讲台来管管纪律,我几分钟即返。”我受宠若惊,屁颠屁颠地走上讲台,煞有介事地管起了纪律——其实根本无事,秩序井然。看到燕玉老师那清瘦的身影,我心中不免有几分怅惘悲凉,老师大概也有几分失落与压抑吧。</p><p class="ql-block">1978年年初,我持父亲的亲笔书信去贵阳师范学院拜谒老师,想不到老师的居所如此逼窄拥挤,老师越发憔悴苍老。十年动乱,斗争此起彼伏,国家越加贫穷,教育越加落后,教师越加困顿,真是委屈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燕玉老师了。不过,我深知老师坚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故将重昏而终穷”的圣人之言。</p><p class="ql-block">终于迎来了东风吹来满园春的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繁荣发展,文化教育日新月异。燕玉老师老当益壮,大显教学成果,大展学术成就,声誉日隆,地位益高,前边各位专家学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的介绍与高度评价,我就不在赘述了。司马光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在贵州教育界、文史界,燕玉老师既是当之无愧的经师,更是遐迩闻名的人师。</p><p class="ql-block">2000年,燕玉老师因病辞世,今天,我愿意借用追悼会上两副情真意切而又深刻准确的挽联再次缅怀师恩,纪念燕玉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生亦泰斗死亦泰斗,字满神州德满神州”“词苑为先尊,德才启后人”。</p><p class="ql-block"> 注:根据10月22日纪念会上作了口头发言整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泽坤著《湘水西流》载</p><p class="ql-block">“四中语文组的老前辈”</p><p class="ql-block"> 王燕玉老师是个特例。他的杰出贡献在史学</p><p class="ql-block">方面,最后也是从贵师大历史系教授的岗位上赋闲,但他毕业于贵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四中教过多年语文课,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遵义市语文联合教研组组长。无论是就学识的渊博而言,还是就影响的深远而言,王老师都称得上文史界的领军人物,当然算得上四中语文组前辈中的大腕。他祖籍新舟禹门龙渊村,紧邻沙滩郑子尹、黎庶昌老家,世称“龙渊王氏”,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著名的王(青莲)翰林乃代表人物。王燕玉15岁即遵父命赴沙滩师从名儒黎梓(黎庶昌侄孙,著名诗人黎焕顾之父),受沙滩文化长期浸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后又得朱穆伯垂爱指点,开拓了眼界,治学有了新的途径,学业更上一层楼。他20余岁即写出《外交杂咏》五言绝句171首,咏颂世界25个国家的176位文化名人,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雪莱、莫里哀、巴尔扎克、小仲马、左拉、普希金、易卜生、泰戈尔、马克·吐温等,传诵一时。大学毕业后回遵,他在四中先任语文教师,后改授历史。他授课的风采是一般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是口才一流,不仅口若悬河,深入浅出,而且语句幽默,趣味横生。二是记忆力惊人,从不</p><p class="ql-block">翻看教材资料,旁征博引,如数家珍,无论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杂刷小品,还是历史人物、社会杂谈、风俗掌故,或随口背诵,或信手拈来,学生大呼“神奇”,用今天的热词说就是“太震撼”。三是一手漂亮的板书,行云流水,内容则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别具一格。每逢他的课,学生都提前端坐教室静候老师,准备享受一席丰美的精神大餐。但见王老师翩然而至,手捻两支粉笔,肩下夹一本从未见他打开过的教科书,于黑板上写下标题,便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地授课。他的学生、知名作家石水言赞誉他的课“达到一种化境”“大家如沐春雨如坐春风”。一学期后,他所授学科学生们的课堂笔记文字最多、价值最大。我读初二时,他上过我班一年的课。其儒雅的学者风度、出神入化的讲解,让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子除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外,更多的是大惑不解:此种大人物本应在大学呼风唤雨,来四中可谓明珠暗投了。以后阅历多了,才发觉中学教师里藏龙卧虎之事也很寻常,四中尤为突出。朱自清的不少散文名篇就是在温州中学任教时发表的,余秋雨读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是民国时大名鼎鼎的法学家、《六法全书》的编者杜宪孔,大作家叶圣陶、老舍还教过小学呢!我父亲曾与王老师共事,交谊不错,我对</p><p class="ql-block">王老师自然执以子侄之礼,恭敬有加。不知是何原因,一节课上了大半时间,体质单薄的他常常要去厕所,便交代我一句:“泽坤,你给我管一下纪律,我几分钟即返。”我受宠若惊,忙不迭地拿上板凳,煞有介事地端坐于讲桌前。但一见他清瘦的身影,忧郁的表情,苍白得难见血色的面容,心中不免又有几丝枨惘与悲凉,胡乱猜想他大概有些失落甚而压抑吧。1964年,他调贵州函授学院,任语文组负责人,1973年转贵师大历史系,主要讲授“历代文选”课程。1978年初,我持父亲亲笔书信去贵师大拜谒他,也是我第一次去大学教师家一一而且并非普通教师家作客。想不到居所窄小拥挤,家具、书籍堆得乱七八槽。他越发消瘦苍老,儿女的工作单位也不理想。几十年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国家如此贫穷,教育如此落伍,教师如此困顿,连神圣的大学殿堂也如此萧条破旧,嗟乎,真是委屈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王老师了!不过,我深知他笃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故将重昏而终穷”的圣人之言,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也。终于有了改革开放,他得以大展学术成就,文学上有多本诗词集问世,史学方面收获更丰,著作等身,声誉日隆,地位益高,</p><p class="ql-block">不久即晋升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贵州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成为极负盛名的贵州一代学人。贵师大张祥光教授称:“对于贵州古代史的研究,…燕玉师为第一人。”他在其150多万字的巨著《紫巢文存》的自述中写道:“燕玉学艺不可谓无成就,但微博耳。指溯渊源,寸心自知,大抵黎先生奠其基,朱先生扩其识,大学师友各以其长启示。而今日所成却无直接承继,盖主性之所近独就其是,从不依傍门户,托借旗帜,虚图侥幸,是以若有人谓属于某派某家,出于何人,得于何书,非俗见即迁见,我必定不受,先于此言之。”寥寥数语,足见其上承先贤而又独树一帜,博览群书而又融会贯通,文史研究著述博大精深。2000年他因病辞世,省内外文史界撰联悼念:“词苑为先尊,德才启后人”,“生亦泰斗死亦泰斗,字满神州德满神州”。2017年8月,贵州文史馆、遵义市政协为先生遗作《紫巢文存》举行首发式,我应邀发言,深情缅怀师恩,盛赞老师对四中的无可比拟的久远影响,算是对老师的一次迟到的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王燕先生早年世交苏容金先生、季道文女士夫妇子苏涟撰文:</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 . 光照干秋</p><p class="ql-block">龙渊碧水,丹桂飘香。 受王信兄相邀,有幸在翰林故里参加了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活动,心中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余生已晚,虽然未曾投身于先生门下,目睹聆听先生授业解惑的丰采,但知道先生潜心研究学问,一辈子教书育人,著作等身,终为贵州教育界、史学界之泰斗,其风范让晚辈后学者大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同时也深知做人做学问之不易。 </p><p class="ql-block">燕玉先生早年除了上新学学堂学习,也曾潜心于沙滩私塾受教,旧学根基扎实,而后又于四九年贵州大学文学糸毕业。文史不分家,据我所知:当时贵州大学校长张迋休还聘请有一位后来扬名于欧美的史学大家黎东方先生。我的父亲苏容金先生与母亲季道文老师则先于先生一年毕业于贵大史学糸,他们当然与先生同为校友而熟织。再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们又同在遵义教育界工作,虽然燕玉先生在遵义四中任教,但我的父母则与其夫人佘碧老师同时任教在一中。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与家住老城的佘碧老师私交甚好,岂非缘乎? </p><p class="ql-block">印象中,佘碧老师宽厚待人,音容犹如宛在眼前……我与其长公子任索先生或为发小乎?虽然当时由于年纪小,接触不多,但童年的印象深刻。惜乎六十年代初期王家随燕玉先生远调省城贵阳……六十余年后,在今天的会议现场,我听到其女儿王翎女士讲叙她哥妹随其母亲去桃源一中上课时在我家的情形,并说她在回忆母亲的某段行文中还提到苏娥、苏涟两个名字……白云苍狗,感动之余,令人大有恍然云天之叹。 </p><p class="ql-block">这次弘扬沙滩文化,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活动的成功举办,随着《锄经堂》挂牌仪式的重新启动,真正地体现了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王燕玉先生说:“(黎王两家)特缘与寒门三百年来世交……”这是表证,来之不易,难怪王信兄与任索先生在现场上泣不成声,感天动地!</p><p class="ql-block">回顾昔日沙滩之史实,遵义府乐安江区区方圆十里之地,自淸代乾隆王朝以降,文人雅士辈出,著书立说,蔚为风尚,继而流风所及,更有郑、莫、黎三人声名鹊起,享誉西南,成为“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 然而究其承先启后者,更有龙渊翰林王青莲其人,他少年拜黎安理为师,青年时又随师游学多年,精微益进,终以进士而翰林,入官入仕,政绩卓著。由此而始,遵义山川风气,秉承沙滩源流,随及渐成气候,文风昌盛,史家、书家辈出,及至清末时期,“遵半榜”之声名远播,名符其实。 </p><p class="ql-block">今天,随着深刻的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旧的文化无可惋回的距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曾经的点线经纬仍然清晰地表明:无论王燕玉先生还是黎焕颐先生,他们都不愧是沙滩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及最忠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鸡鸣不已,沙滩文化薪火相传。 </p><p class="ql-block">2023.10.23.</p> <p class="ql-block">遵义晚报编辑、记者吴健康撰《一代学人王燕玉》先生。</p><p class="ql-block">王燕玉1923年生于遵义县城协台坝别宅,他幼时家道中落,幸薄有田产,尚可度日。王燕玉幼蒙庭训,秉承家学,随其父习字作文,五岁时,随着在龙坪镇小学当校长的父亲读小学,读至三年级后寄读于新舟镇外祖父家读,王燕玉自小聪颖,每学期学习成绩皆名列前茅。十岁后小学毕业,其父觉新式课程根基不够,不宜升初中,便令其回家中,由父亲教习文言文,兼练书法。</p><p class="ql-block">1936年,父亲觉得王燕玉古文已有一定基础,当根据新学要求学习英文、数学等,乃送往总府坝李筱垣先生所办中山补习学校,从老师李慕侬习学英、数等课程,1938年春,父亲将其送往沙滩,师从黎梓先生学古文辞。</p><p class="ql-block">沙滩受业,为他一生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王燕玉就学时,黎梓已退居多年,不再招收生徒,碍于黎、王两家数百年世交之谊,又视燕玉聪慧好学,乃破例受燕玉父亲之托而教之。</p><p class="ql-block">黎梓因材施教,课督甚严,王燕玉每天上午听讲《左传》,诵唐宋以降各家诗词文章及学习其他传统文化,要求熟读背诵。每十天做一篇命题作文,赋诗一首,由先生逐字批改,促其体会揣摩。此外,每天下午还有书法课,写《说文》篆字,习《九成宫醴泉铭》百字,要求摹熟后临写,坚持不懈。王燕玉一生爱好书法并有所成就,缘于在沙滩的这段求学经历。</p><p class="ql-block">王燕玉与先生情感深厚,先生逝世时,他在外未能奔丧,乃赋诗四首悼念,其中之一为:“忆昔沙滩受业时,旧家风范铸无知。溪晴照户晨披传,山雨敲窗夜诵诗。平远陪游常去早,羊车从赶每归迟。于今回道翻成梦,树影婆娑总耐思。”</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 王燕玉奉父命投考中学,因他的小学卒业证书前已缴失,乃以同等学力插考入遵义县私立豫章中学初一。入校后,燕玉感觉学校师资设备俱欠,萌生去意,后通过在省立遵义师范学校任史地课教师的堂姐丈赵志常先生介绍,转人该校初中二年级。1942年2月毕业后,得学校保送,升贵阳大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不久又转入遵义县中高二年级。在遵义县高求学的这段时间,得国学大师黄侃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名师朱穆伯先生指点和垂爱,学业大进。朱先生兼通声韵、文笔,自北京大学毕业还乡,先后任教于贵阳、遵义各学校。朱穆伯偏爱王燕玉,认为其颖慧有才,缺点是性格比较软弱。王燕玉高度评价朱先生,认为其“秉性刚正,豪情跨俗,扶善抨恶,快语摧刑,社会地位甚高”,自己“开拓学术视野,实由于朱先生”。</p><p class="ql-block">1945年3月,朱穆伯先生受聘于国立贵州大学教书,介绍王燕玉入贵大先修班就读,9月升本部中国语言文学系,不料当年暑期,朱先生返遵义度假时,忽罹暴疾辞世,燕玉闻讯长吁嗟痛,赋诗四首致悼,其一为:“黔山蜀水久知名,染翰挥毫体制精。江左文华珠贯绺,西京笔阵马冲营。规唐必杜诗稍逊,抚宋唯辛词晩成。《春燕》倚声不再唱,临风远道哭先生。”其二:“杖履追陪往事空,他乡忍忆旧游踪。海龙回树身披绿,大水田荷眼饱红。陈圃两观花万本,宋庄一赏雪千丛。仿心未践金山约,已是人天路鲜通!”其哀痛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在大学期间,王燕玉“浸研学术、渗涉文史哲社科各门之志”,一心研究学术,沉浸文、史、哲、社会科学各门,志不旁溢,从无闲暇之日。期间得到贵州宿儒、贵大教授谌湛溪、张汝舟、田君亮、赵伯愚、汤炳正、李独清、张玉麟、杨文山诸先生教诲。课余则参与贵阳名流杨覃生、柴晓莲诸先生组织的 “花溪诗社”,集会吟咏,习诵诗词。</p><p class="ql-block">1949年,王燕玉从贵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回遵,应邀为豫章中学文史教员。是年11月遵义解放,解放后的次年2月寒假时,他与学校老师集体赴贵阳参加贵州全省中学教师训练班。3月份返遵义,分配在遵义四中任文史教员。1951年暑假时,受命参加遵义土改,先到海龙乡,驻尖山子村协助农民分地;继到金鼎村第三自然村开展工作,土改未完,又被提前调回学校负责招生工作。在四中时,除教语文外还兼上历史课。后来又担任遵义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和遵义市语文联合教研组组长。</p><p class="ql-block">王燕玉授课,讲述方式方法新颖,简易通俗,加上知识面广,为历届学生所欢迎,不少学生至今难忘。他们说,王老师上课,从不看备课本,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有滋有味,其板书写得漂亮潇洒,深为学生所敬服。</p><p class="ql-block">原遵义四中名师、语文教研组长金泽坤作为他的学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动情、生动地描述了王燕玉当年在遵义四中上课时的情景:“无论是就学识的渊博而言,还是就影响的深远而言,王老师都称得上文史界的领军人物,当然算得上四中语文组前辈中的大鳄。授课的风采是一般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是口才一流,不仅口若悬河,深入浅出,而且语句幽默,趣味横生;二是记忆力惊人,从不翻看教材资料,旁征博引,如数家珍,无论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杂剧小品,还是历史人物、社会杂谈、风俗掌故,或随口背诵,或信手拈来,学生大呼‘神奇’,用今天的热词说就是‘太震撼’;三是一手漂亮的板书,行云流水,内容则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别具一格。每逢他的课,学生都提前端坐教室静候老师,准备享受一席丰美的精神大餐。但见王老师翩然而至,手捻两支粉笔,肩下夹一本从未见他打开过的教科书,于黑板上写下标题,便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地授课……”</p><p class="ql-block">1963年,贵州省教育厅调王燕玉到贵阳新创办的贵州函授学院任语文组负责人,主持培训全省中学教师和中级干部,在贵州函授学院任教至1970年。1971年后,贵州函授学院撤销,他调贵阳师范学院(即后之贵州师范大学)附中,1973年8月,调入师院历史系任教,以后相继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并晋升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兼任贵州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后教过的有1972至1979共7个年级。该课程教材为《中国历史文选》,但他认为贵州院校应适当结合贵州古代历史的几个大阶段以及本省中学现实状况来讲课,因而选择了一些与贵州历史发展有关系的文章,自行编写了约30万字的讲义。另外,他还编写绘制辅助资料三种:一是《中国历史文选教学辅助资料》,内容包括《汉字字略》《文言虚词释例》《字辞典举要》《中国史籍简介》四部分, 二是《中国历代官制表》,三是《中国历史文选地图集》,其中包括自绘地图21幅,随讲义附发。文革后,大学教育劫后重开,教材缺乏,王燕玉自编的讲义和辅助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起到很大作用,省内外其他学校也借鉴参考。</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王燕玉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幸而没受大罪,这点他在自己的回忆中有生动的记述:“1966年函院工作正式开展,文化大革命暴发,遂停业务,若非内部组织斗争,即是列队出外参加大型批斗,或指派部份人下厂下村劳动。其他老单位揪对象,多属带历史问题之老年人,函院为新单位,无其类人可揪,则落于中年人之身,我自不免,被划作反动学术权威,重点隔离反省,强迫劳动,间或被斗,居然被呼“老家伙”。以学校论,函院无学生,充打手者皆青年教师,其对我等,止于作色吆喝,而未饱以老拳,施以夏楚,则又良于其他单位,野蛮之中,较算文明。此一短一长特色,相互抵消,幸与不幸,啼笑两非。”</p><p class="ql-block">王燕玉1991年从贵州师大退休,在五十年教书育人生涯中,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桃李遍布黔省内外。</p><p class="ql-block">在教学同时,王燕玉参加了学校及历史系组织的重点项目贵州史的研究和《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两本书的编写,参与贵州省研究夜郎重要文论集《夜郎考》之一、之二的撰写、编辑、定稿、出版。自20世纪70年代起,王燕玉开始从事贵州地方史、方志的系列研究,并成为新一代研究贵州地方史志的先行者之一。1977年,他撰写并刊载于贵阳师范学院学报上的《夜郎沿革考》一文,开当代贵州史专题研究之先河。他教导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儿子说:“贵州的学人,因为囿于条件的限制,研究全国性的课题不大容易出成果,所以你们以后如能踏踏实实地把贵州的历史研究好,就是对地方做了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编地方志的工作在全国开展,如火如荼,贵州亦方兴未艾。受省市有关方面的邀请,王燕玉与当时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贵州省第一轮新编地方志的编纂,他们费尽心血,使贵州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贵州的成就,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专家誉为“熏风南来”。</p><p class="ql-block">他还参与了《贵州省志》《贵阳市志》及部分地区、市县和各种专业志的实际指导工作和培训,为贵州省新编地方志提出许多积极的建议和主张。他认为:“地方志人物传的撰写,除一些有名的人物外,要多搜集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但为地方做出贡献的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王燕玉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是贵州史学界名满黔中的卓然大家,他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博览群书,探幽发微,察他人之未察、启他人之未启,穷原究委,博猎而专精,硕果累累,其编著的《中国历史要籍介论》,是我国高校历史系本科生的必修教材。而《方志综论稿》《贵州史专题考》《通鉴黔事辑证》《夜郎沿革考》《方志刍议》等一系列著作文章成一家之言,卓然可观。时至今日,在地方文化研究领域里仍光华四射。这位朴实无华的学者,同一时期相继问世的《贵州明清文学家》和与周春元、胡克敏、张祥光教授合著的《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等宏篇巨制,已成为贵州史学界重大研究成果而被载入学林史册。1998年问世的《中国文献学综说》,是中国历史文献教学及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一部较为重要的著作。</p><p class="ql-block">王燕玉曾先后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贵州省地方志编委会委员,贵州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黔灵诗词画研究社副社长,贵阳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贵阳市志》总纂及一些县、市志顾问。他以其学贯古今的渊博学识和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人的敬重。</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使王燕玉有着纯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其文学成就在同代人中屈指可数,他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已达化境,堪称贵州活字典的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王燕玉毕生醉心国学,潜心著述,瑕时专攻书法,尤擅行草,对书法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自言平生接触的书法传记论述不亚于二百家,所见法书遗迹、摹拓影印虽恨不多亦在二百种以上。他从独特的审美视角出发,对传统的书法批评理论重新进行了审视。认为:昔人论书大都笼统,缺乏界线。书家只着眼于笔力、笔势、笔致,很少结合客观条件思考,他认为魏、晋以前迤及北魏,笔、墨、绢、纸等都较粗劣,所以笔划无法圆润流美。如李斯的小篆,蔡中郎的八分,却能突破条件,造达化境,并非圆润流美之范畴。而后世学者尊碑抑帖,用好的工具书写反求方笔,认为这是违情悖理。先生用“神、妙、高、精、逸、能”六条标准,来衡量从秦代到清代的书家成就,并逐家条分缕析,一一耙梳整理,选定足以为学者升华示范的历代一流书家67人,辑成《中国书法家传论》一书,从此书立足之高,可见其阅读之广,视野之阔,用功之勤。王燕玉还谆谆告诫后学:书艺讲究的是筋骨遒劲,姿态秀逸,意境高超,气韵生动。这些学术见解,对繁荣当今书法艺术创作,无疑有所裨益。</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幼承家学,从5岁起作诗吟对,“既治经以通诗,又好文而喜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赋格外喜爱。他青年时代得黎梓(丹艧)先生传授;在遵义受朱穆伯、万苏黎等先生钟爱,交友吴万钟、陈庆锡、唐尔钧、陈福桐等,相互“酬唱辞章”,在传统诗词写作方面甚有心得。20世纪60年代到贵阳后,又结识李大光、王萼华、宋森、涂月僧等大家及遵义居筑的萧之亮、杨祖恺、陈福桐等文中挚友、诗坛耆旧,在闲暇之日,聚会结社、分韵吟咏,得存诗词甚多。他的诗词被省内诗词界认为境界深远,题材广泛,对仗工允,韵典完美,被誉为“韵律和谐,格调高雅”之作。其诗词既有本身家学渊源,又吸取了中国历代诗人的精华,更得到黔北“沙滩文化”大儒的传授和严师挚友们的扶植,经多年磨炼,已达炉火纯青境地。</p><p class="ql-block">读过他的《紫巢诗词文选》以后,无不惊叹先生思想之深邃、文采之斐然。王燕玉从五岁发蒙吟诗作对起到逝世前几个月,一生留诗900余首,词33阕,对联9副,诸体文章12篇,著作11部。纯乎诗人之诗,词人之词,学者之文。论者谓之曰:置诸清季以来黔人诗词文中亦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弟子楊晓文撰:</p><p class="ql-block">“恩师百年诞辰弟子虔虔追往昔”纪念恩师</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恩师王燕玉百年诞辰。在这个隆重的纪念日子里,弟子能在此发言,深感荣幸。</p><p class="ql-block">1979年,我考进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在而立之年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当年先生年逾半百,正是做学问的鼎盛期,加上科学文化春天到来的社会大背景,为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创造了施展学术抱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先生的教学风采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精彩之处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弟子深恐才疏学浅,词不达意。情深言拙,词不逮情。所选事例不能囊括先生教学的全貌?然已经承担起发言责任,就只有壮着胆子,怀揣虔虔之心与诸君分享先生当年课堂教学的精彩瞬间了。不妥,不当,不确之处还望恩师族人和在坐诸君海涵。</p><p class="ql-block"> 先生学术。弟子唯有崇仰。</p><p class="ql-block"> 先生文章,弟子唯有仰望。</p><p class="ql-block"> 先生教学风彩,弟子斗胆效仿。</p><p class="ql-block">一,教坛风彩 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大二的时候,先生就上我们的历史文献选读。先生上课总抱着一摞书和自编的讲义走进教室,书头总夹着几张条子。但课堂上从未见他去翻过这一摞书和自编讲义的任何一页。所以坊间有人误传恩师好像从来不写教案也能把课讲到极至。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恩师的功夫是在课堂外早已下足了的。自然而然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有事例足以为证。我们班上有些年龄小的同学趁课间先生在教室外小憩片刻之际翻了先生讲台上的书。几乎每页都有眉批。字里行间都有夹注。这足以明证先生课堂外的功夫下得很足。所以先生不是神,而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活生生的人。</p><p class="ql-block">先生上课是出乎心动乎情的,记得有一节课是讲涉江。先生老早就在教室门口站着。上课钟声响了约五分钟左右,先生仍在教室门口抽烟凝神沉思。然后突然猛吸几口,健步走上讲台。一边背诵原文一边逐句讲解,一气呵成。文章讲完下课钟声响起。这样的时间把控令全班学生折服。有的学生甚至是用掌声来表达敬意。啊!原来先生在教室门口抽烟沉思是为讲这课在积蓄情感。</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先生讲完课后把要求学生抄录的片段写在黑板上。两米长,一米二高的黑板先生全部写完。亮眼之处是最后的句号与下课铃声相撞。这样的同歩堪称神奇且不仅仅只有一次课。</p><p class="ql-block">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不仅仅是体现时间的驾御上而且体现在情感的投入上。冬天有时讲课因入情太深,脖子都会冒出热气。所以说先生上课是出乎心动乎情的。这样的教学风格确实独树一帜。并成为弟子后来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先生选材博而不杂,约而不偏。目的是从才,学,识三个方面来塑造学生的历史素养。</p><p class="ql-block">先生析理,抽絲剥茧,层层递进,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使弟子们有拨云见天的享受。</p><p class="ql-block">先生抒情,言淡情浓,形静情涌。爱憎分明,善恶有别。使弟子在价值取向选择的形成上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二,面命耳提 没齿永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弟子毕业前夕,去向先生辞别。一方面是表达对先生的敬意。最主要的还是想当面聆听先生的点拨。先生讲了两点。</p><p class="ql-block">一是对教书人的基本要求,先生说作为教书人在文章量的储备上至少要有百八十篇古文的储备量。不只是闲看,而是要精读。默记。就这一点而言,而今40年过去了弟子深感惭愧。未能如先生所期。</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是谈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先生说,在我国民间家庭的神龛上教师是上香火的。之所以能上香火是由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的。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米修斯盗取的天火是物质的。而中国百姓把教师供奉在神龛上则是双向精神的。既表达百姓对教师的尊崇,又暗喻教师的使命是传播精神文化,是续文化之命的人。是传播文化薪火的人。</p><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文化之命断了那是没有希望的。经先生这一深入浅出的点拔。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并成为弟子三十多年坚守基础教育而不改初心的精神支柱。弟子虽愚钝不肖,但这样的坚守也曾为贵州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学撑起过一片小小的天地。这样的坚守也无愧于恩师弟子之名。这样的坚守也活化了先生点滴的教学艺术风格。这样的坚守亦可告慰先生于九泉。先生的面命耳提让弟子受用一生。</p><p class="ql-block"> 娄山苍苍 洛水泱泱 </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风山高长。</p><p class="ql-block"> 躬耕杏坛,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 精研黔史。名冠黔疆。</p><p class="ql-block"> 后有来者,为师添光。</p><p class="ql-block">①娄山:指黔北大娄山山脉,王氏居住的龙渊在大娄山山脉的南侧</p><p class="ql-block">②洛水:指王氏居住地的洛安江</p><p class="ql-block">杨晓文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79级学生</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弟子夏仁波在王燕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尊敬的顾久先生,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相聚在新舟龙渊翰林山居酒店,共话王燕玉先生进退于三尺讲台的平凡人生,缅怀和学习他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学人风范,共襄弘扬沙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盛举,以此来纪念他百年冥诞。</p><p class="ql-block">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王燕玉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名重黔中的卓然大家,在我省文教界和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他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我省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是我省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王燕玉先生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先生,从他那不曾远去的身影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学人和一个教育家最为可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王燕玉先生出身诗礼之家,一生生活简朴,平时言语不多,古典文学功底厚实,爱好兴趣广泛,擅长书法,精通诗词古文,一辈子与人为善。在近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他为人师表,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倾心育人,不为名利,大隐于市,执教终老,始终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独立思想,以其爱憎分明的道德风骨、人格魅力,赢得了众多学人的敬重。他的学识与风范,值得我们称颂和敬仰、继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 据王燕玉先生家人撰文回忆:他在遵义四中任教期间,经常挑灯备课,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困倦时以茶和烟提神,就此落下病根,乃至后半生饱受哮喘和肺气肿的折磨。先生去世后,陈福桐先生在哀痛之余,含泪挥毫写了一副挽联:“集经史诗文学问树典范,天何无情夺此志;立仁慈笃实道德为师,我更伤心吊斯人”。在表达对先生离去不舍之情的同时,对先生的道德文章作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我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84级学生,忝列先生门墙己晚。先生给我们上文选课时,已年过花甲,却精神饱满,腰背挺拔,我还保存着当年的课堂笔记。睹物思人,而今往事历历,风飒木萧,已成追忆。</p><p class="ql-block"> 先生讲课不是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也不是简单灌输生硬的知识。他上课从来不看讲稿,也不翻看教材;他讲课条理分明,开合自如,生动活泼。在黑板上写下标题后,便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亦如一瓮窖藏佳酿散发着诱人的醇香。那口若悬河的风采,信手拈来的典故,旁征博引的分析,痛快淋漓,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显示了先生一流的口才和学术造诣。这时,教室里显得十分安静,同学们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生怕遗漏了其中的某句话。这是先生一贯的授课风格,故被历届学生所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当年先生给我们授课时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来。听先生如坐春风的讲课,简直就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而终身难忘,能成为先生的学生,人生何其幸运!</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的,王燕玉先生是真正的大师和大学问家。他一生勤于著述,硕果累累,积数十年心血,为后学留下了150多万言的宏篇巨制《紫巢文存》,它分生前已出版的专著、未出版的12种遗稿,以及选作的诗作200余首和古体文章等,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捧读先生遗篇,今天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必将惠及当代,泽被学人。 </p><p class="ql-block"> 斯人不重见,逝者有遗泽。转瞬间,先生谢世已整整23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文人气质和君子之风,还不时浮现在我们面前。在物欲横流、逐利而行和追求知识功利化的当下,先生那种淡泊自守的品性和学者风范,是多么的耀眼和明亮!讲到这里,不禁打油一首,以结束我的发言:</p><p class="ql-block">乌江哽咽和泪流,吾师鹤驾不回头。骚人去后黔山冷,一曲悲歌恸地讴。最后,预祝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在遵义王氏工作站站长王现璋《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燕玉先生到会的各位亲人:</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龙渊翰林山居酒店隆重聚会,主题是纪念王燕玉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王燕玉先是我们贵州杰出的、著名的文史专家,方志学专家,也是令人尊敬的卓越的教育家。我仅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向我们遵义王氏杰出的老前辈表示万分的崇敬和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与我父亲同年,今天是他的百岁诞辰。我没有見过他,但早年我读过他的书,《贵州史专题考》、《通鉴黔事辑证》、《方志综论稿》中的部分文章论说,开启了我对贵州史,地方志的热爱,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燕玉先生是我们遵义王氏的骄傲,也是我们遵义人的骄傲,也可以说是我们贵州人的骄傲,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如何认识王燕玉先生?我们且从他的著作《紫巢文存》多卷本的书面上的一段话来看:“一,处已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換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我想,这段话应该是先生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一絲不苟地做的,他以对已严格,对人宽厚,对事严谨,一絲不苟的态度来处事,做学问。所以他为人高尚,受人尊敬,至今令人景仰。他学识渊博,对历史问题,从不只执一端,唯見一说,而是多方求证,反复论证,如他对在夜郎国,罗施鬼国,牂牁江,牂牁国等历史的论述考证中,不仅列举《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正史的记载,而且大量的旁引《贵州通志》,相关县志的记载论述,以及近当代的考古成果,学者考论等加以论证,使学人读后叹服。王燕玉先生一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却谦虚谨慎,一生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他们高尚品格至今仍然在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中传颂!</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永远学习他的对已严,对人宽,治学严谨的的高风亮节,传承好他的优良家风,发掦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自信自强,奋勇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力量和智慧。为实现遵义的文明富強,建没美好遵义而努力。</p><p class="ql-block">2023·10·22。</p>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体強在纪念座谈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纪念王燕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尽管与王燕玉先生并不熟悉,无缘躬行亲灸,但作为乡里,对他的情况多有了解,因而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原名世朴、景明,贵州省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贵州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贵州省遵义县禹门乡龙渊村人,1923年9月(农历癸亥年)生于遵义(今红花岗区)老城协台坝别宅,2000年9月1日病逝于贵阳,享年78岁。</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作为一个旧时代出来的知识分子,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人民的教育事业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在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期间,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过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带出的研究生、专任教师很多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骨干。他在教学之余编制的辅助教材《中国历代官制分类考表》,不仅为本系学生提供了参考,而且还被贵州大学相关学科翻印,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先后担任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成为贵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较早的、既有教学成绩又有学术成果的教育家、史学家、知名教授。他积数十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编著的《中国历史要籍介论》一书,是高校历史系主要教材。该书不同于国内同类书籍之处:一是撰写《经释》《子释》《史释》三篇于先秦要籍之首,以便读者依此顺读。二是对所选要籍的评价与他书不同,他认为《宋书》体备志优、文论缜美,应属优秀作品;《后汉》《三国》体既不备,事多曲笔,只应居于中等。三是对所选要籍之作者,他进行详细介绍,评论中肯,如玄奘(西游记里说的唐僧)、康有为、章炳麟等,以大篇幅予以介绍,读完后感觉犹如一部史家传论。四是主张对文献要通读,然后再作评述。因而是书命名为“介论”,不仅为高校所用,亦是其他文史工作者必备之书。</p><p class="ql-block">关于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王燕玉先生曾说过:“我辈生活在贵州,做学问取资料可左右逢源者,莫如地方志。”又说:“在贵州研究贵州问题,犹如以我土特产精品取胜。”其语看似平常,实则有深意。20世纪70年代,王燕玉就开始地方文史、方志研究,至80年代和90年代初,成绩斐然,成为贵州地方史志的先行者,为地方文化事业付出毕生精力。这一时期他对地方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方志综论稿》《贵州史专题考》《通鉴黔事辑证》等书的出版和《夜郎沿革考》《方志刍议》等一系列论文的发表。1977年刊载于贵阳师范学院学报上的《夜郎沿革考》一文,开当代贵州史专题研究之先河,活跃了贵州学术界开展夜郎等古史研究的气氛。</p><p class="ql-block">研究贵州历史,最难莫过于明代以前,主要是年代久远,地处边陬,缺乏史料稽考。王燕玉先生以深山探宝精神,参研古籍,考证史料,发表一系列文章,其中《夜郎沿革考》一文,启贵州学术界研究地方古史之风,亦是王燕玉本人研究方志文章、专著陆续发表出版之始。1980年,他将已发表过的研究贵州史地人物之论文《殷周鬼方辩》、《“黔”字所系的地望沿革》等择其重要者合为《贵州史专题考》一书出版,受到当时史志界学人所欢迎,书一出版顷刻告罄。1986年,经修订增补后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再次结集出版发行,成为治贵州史地人物者必备之参考书,被誉为贵州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书研究时空上起殷周,下迄明清,内容包括地理沿革、重要史实、民族成份、历史人物各方面,其特点:争议处则慎重表明自己的见解,征采必求广博,剖析必究根源,考订必辩其伪,佐证必定一是。《贵州史专题考》虽出版于80年代,但其影响已不止于当时而延展于本世纪贵州史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中国地方史、区域史研究的贡献。王燕玉先生书中有关鬼方、夜郎等问题的提出,在贵州学术界引起的争论和不同见解,活跃了贵州的学术争鸣,则是这本书所起的另一作用。同一时期相继出版的《贵州明清文学家》和与师大同仁共同编著的《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等,已成为当代贵州地方史研究书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作为高校的教学工作者、研究者,王燕玉先生以扎实的文史哲功底进行中国古代史、古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学的研究。1989年编著由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后来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正式出版的《中国文献学综说》一书,则是王燕玉先生对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最大贡献。该书集历代历史文献研究之大成,而“弥缝旧厥,自创新论”,被学术界誉为同类撰述中上乘之作。除了在文史研究方面成果斐然之外,王燕玉先生以纯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他的诗词文赋成就在同一代人屈指可数。堪称“既治经以通诗,又好文而喜咏”。先生从五岁发蒙作诗吟对起,至1993年止,王燕玉先生写作诗词及联语文章一千余首(篇)(见自编《紫巢诗词文集》),在久卧病榻的最后几年里,还写下歌颂香港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的诗篇。弥留之前一个月,写的一首《颂丁宝桢》七言绝句“文臣政绩耀黔中,诛佞治黄并义功。直说足惊边方士,馨香百世应崇隆。”情感充沛,咏史杼情别具一格,是先生的绝笔之作。</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作诗填词,亦选诗编诗评诗。他积四十余年时日,断断续续编选的《中国历代诗词》,以不同于历代选家的方法,选出历代诗人的不朽之作,达数十万言。既方便初学者和爱好者在师长指导下选择性地阅读,“各取所需,无憾遗缺”;又可使有一定水平的人在原有基础上依时代浏览,“各展所长,无虑艰困”。</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学术根底深厚,治学态度严谨审慎,硕果累累,研究范围广泛,其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已达化境,所遗《吊屈原赋》《时对》等十余篇文章,包含了中国古文之“唐宋正言体”“楚辞体”“汉文体”“骈文体”、“散文(唐宋、魏晋两种)体”“明清四六体”“明清小品体”、“书序文”“考介文”风格,可称为纯真纯厚汉文化之表现。除上述已刊之著作外,王燕玉先生所遗未刊著述,还有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家生平及其艺术成就的《中国书法家传论》,用文言文撰写的《陶渊明传论》,有总结其本人一生治学体会的《治史管窥录》等约百余万言。由于一生成就丰硕,作为卓然大家,王燕玉先生被收人《中国历史学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等书中。</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服务教育,潜心学术,深得省内外学人器重和学生爱戴,真是“立雪共程门敦品励行称硕彦;培桃临学府著书立言冠同曹”,“词苑为先尊;德才启后人”,“生亦泰斗死亦泰斗;字满神州德满神州”他的师生亲友们在告别仪式上悬挂的挽联挽诗,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怀念。</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是家乡的骄傲,国家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之侄儿王信在座谈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尊敬各位嘉宾、先生们、女士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自报家门,吾乃龙渊王氏第十二世裔孙王信。</p><p class="ql-block">此刻非常激动,请允许我代表龙渊王氏族人热烈欢迎各位大伽相聚龙渊“翰林文化风情园”,在“贤酒翰林山居”隆重纪念王燕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先生几十年教书育人的贡献,缅怀先生治学精神和高尚为人品格。</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得力于遵郡文史同好闾里宗亲襄助。 因先祖有善,不敢遗忘;因这方水土,不敢懈怠。作为龙渊王氏后裔理当尽孝。</p><p class="ql-block">感谢王刚、现璋、黎铎、仁波、连昌诸君!</p><p class="ql-block">感谢代鹂、朱纯洁女士!</p><p class="ql-block">感谢遵郡同好对这一活动鼎力襄助组织筹划!</p><p class="ql-block">感谢贵州贤酒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国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感谢贤酒翰林山居酒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特别感谢蔡琴女士!因活动原拟定在遵义市图书馆举行,而纪念活动与沙滩一年一度晒诗会、沙滩村文化节活动时间巧合重逢,蔡琴女士提议把两项活动揉到一起举办更有意义,在她的协调搓商下,得到各方认可赞同,通过两天举行各项活动,至此非常成功,确实不错。正契合黎王两家有着三百年来世交传承。</p><p class="ql-block">前面嘉宾们的畅所欲言,已经充分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敬仰缅怀纪念。正如前辈王萼华先生志铭曰:“公与夫人,播州名族。终老筑城,同登寿域。安息兹坵,千秋可卜。”</p><p class="ql-block">叔父秉承奕祀教化,造福桑梓,授课舌耕。老家性情温和,处事能让,凡当名誉地位、利益之途,与人相涉,即退避不争。处人无忌,于他人之真伪好坏,内心未尝不识,却多思其优长,口颂笔赞。约因先代为官者多,教训屡屡,深觉宦场污浊,平生便生戒断。一生务实不苟,抱定凭劳作换生活宗旨,任事负责,治学严谨。绝不拉关系以渔利。戒断宦场,淡泊名利,从不依傍攀附,托门虚图,十足书生、只为耕耘做学问,是位真正学者。</p><p class="ql-block">欣慰叔父所遗存诸多诗﹑词﹑赋﹑联语﹑遗墨及文章在方家同好们的支持下多也付梓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悼燕玉大叔 </p><p class="ql-block">穷览博見论古今,口滔不绝据典坟。审慎目明观时事,孤高择善爱憎明。心无旁骛做学问,独就其事自立门。四字经典严律己,高富厚响评古人。渊博强记誉文儒,吟情诗赋诸体文。疾恨宦场恶污浊,淡泊名利绝仕尘。奕祀桑梓承家风,</p><p class="ql-block">抚授桃李勤耕耘。潜研论述黔泰斗,一生笔墨誉筑城。</p><p class="ql-block">谢谢在座的各位!孝姪:王信</p> <p class="ql-block">五十八年同好李连昌兄作七律</p><p class="ql-block">参加王燕玉先生百年诞日纪念会</p><p class="ql-block">黔文数典首播州,清肇龙渊抬凤头。</p><p class="ql-block">相宝山连王家寨,倒流水载木兰舟。</p><p class="ql-block">毕生绛帐耘黉垄,桃李成蹊绚伍侯。</p><p class="ql-block">百诞故乡隆祭日,遗篇学政梓前筹。</p><p class="ql-block">注:相宝山系王先生任教的贵州师大所在地;倒流水系龙渊发源那条河。</p> <p class="ql-block">同好苏涟赋诗参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p><p class="ql-block">弘扬沙滩文化.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 </p><p class="ql-block">七律</p><p class="ql-block">三贤卓越已流芳, 郑莫沙滩黎庶昌。</p><p class="ql-block">经史典籍天下誉, 诗书集注洛安彰。 </p><p class="ql-block">龙渊鹊起翰林路, 东渡人归御使航。 </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王燕玉, 百年犹忆美丝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巢遗墨 . 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 </p><p class="ql-block">七绝</p><p class="ql-block">辞章酬唱秉家学, 遗墨手书妙入神。 </p><p class="ql-block">倥偬紫巢行草楷, 宗师一代卧龙吟。</p><p class="ql-block">2023.10.22.遵义</p> <p class="ql-block">同好吴健康“纪念王燕玉先生逝世23周年”</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真倏忽,只今历历忆先生。</p><p class="ql-block">门墙桃李泽溉长,著作等身术业精。</p><p class="ql-block">半世风云冷眼看,几番波澜誓不惊。</p><p class="ql-block">胸中丘壑万千重,乐道安贫举家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里同好张世明作七律</p><p class="ql-block">纪念王燕玉先生百岁冥诞</p><p class="ql-block">幼蒙庭训乐安江,半世钻研唱夕阳。</p><p class="ql-block">三寸舌耕生妙趣,满腹笔撰吐兰香。</p><p class="ql-block">吟诗造就中西论,修志功成地域章。</p><p class="ql-block">著述人生跌宕里,几回掩卷哭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仁波《纪念吾师王燕玉先生诞辰百年》:</p><p class="ql-block">乌江哽咽和泪流,吾师鹤驾不回头。</p><p class="ql-block">骚人去后黔山冷,一曲悲歌恸地讴。</p> <p class="ql-block">贵州学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殷平深情並茂地为代临时不能到会的先生弟子陈世和宣读发言稿。</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由原遵义师院副院长、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刚主持。会长总以他那稳重而严谨的主持风度和气质,引导会议的进行,深得与会人员的点赞和佩服。在每一个人发言后,他那恰如其分的几句点评,使与会者进一步明白了发言者精辟之处。</p> <p class="ql-block">著名文史学家、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曾祥铣先生,以他那热情澎湃、气势高昂的话语,对会议进行了全面而精炼的总结,会议也在他“王燕玉先生不仅属于王家,不仅属于沙滩,不仅属于遵义,也不仅仅属于贵州,他是我们全民族的杰出人才!”的高度评价中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遵义王氏宗亲,原中华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站长王字培先生向王氏宗亲作了图文报告。</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暨“弘扬沙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于2023年10月22日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沙滩村“翰林山居酒店”会议厅举行。会议主办单位是: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市图书馆,新蒲新区政协联络组;协办单位有:新蒲新区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承办单位为新蒲新区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秘书处;特别赞助单位有:贵州贤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国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特邀代表有王燕玉先生儿子:王任索及其亲属、学生代表等。</p><p class="ql-block">会议由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长王 刚同志主持。</p><p class="ql-block">会议首先由王燕玉先生子女向遵义市图书馆捐赠王燕玉先生著述,并向到会全体人员每人赠送王燕玉手迹选《紫巢遗墨》一册;遵义市图书馆向王燕玉儿子王任索回赠《王燕玉先生资料简编》,然后由王任索同志介绍王燕玉先生两本著述的编辑情况。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长、《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主任王尧礼,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田兴咏分别在嘉宾席上讲话;王现璋代表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工作站在会上讲话。学生代表:金绎坤、夏仁波,遵义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部主任:朱纯洁等分别在会上发言;王燕玉的女儿王玲老师、回顾了严父对其的教育与爱待,同房宗亲王信先生在会上作了肺府人心的发言。</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由新蒲新区文旅部门领导、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长黎铎同志介绍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发展情况。最后由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曾祥铣同志作会议总结。</p><p class="ql-block">王燕玉先生服务单位为贵师大,是建国后首届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志.地理志》编纂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知名的文史专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本次会议预计参会人数60人,签到人数达80余人。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参加此次会议人员有: 王 刚、曾祥铣、田兴泳、黎 锋、林茂前、王现璋、葛镇亚、刘作会、夏体强、曹 旭、李良福、彭一三、彭绍奎、万 力、甘清伦等。</p>